第十九卷:星火永耀
第230章:深空低语与同盟的裂痕
“修剪者”那遥远而冰冷的“注视”,如同悬于星火同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其无形的压力迅速渗透进新生的喜悦之中,将那份来之不易的宁静染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霾。“共鸣之心”的预警虽未公开,但在同盟核心圈内引发的震动,不亚于一场规则风暴。
“引路人”主导的“深空聆听者”计划以最高优先级启动。同盟疆域内,所有具备深空探测能力的文明都被动员起来。岩核族的巨型逻辑阵列将算力转向对宇宙背景辐射中异常规则“静默区”的筛查;艾瑟拉的灵能者们则尝试将感知延伸到更遥远的虚空,捕捉任何一丝非自然的、宏大的意志波动;“回声文明”更是倾尽所有,将其独特的“宇宙遗骸解析”技术向整个计划开放。
无数数据流如同百川归海,涌入“规则方舟”,由“引路人”进行整合与分析。这是一场在无尽沙滩上寻找特定一粒沙的工程,枯燥、漫长,且希望渺茫。
与此同时,“共鸣之心”也在努力适应和深化它的感知。它不再仅仅被动地散发其和谐的规则辐射,而是开始尝试主动地、更加精细地“倾听”宇宙的“脉搏”。它的暗金紫色光辉如同缓慢起伏的潮汐,其频率与振幅不断进行着微调,试图与那遥远“注视”的源头建立更清晰的连接。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的风险,每一次感知的延伸,都可能像在黑暗中挥舞火把,反而暴露自身的位置。
然而,随着对“修剪者”概念的消化和理解,同盟内部,那曾被共同危机所掩盖的、源于文明本质的差异与分歧,开始悄然浮出水面。
分歧的焦点,在于对“共鸣之心”的态度,以及面对潜在威胁的应对策略。
以岩核族及其部分科技文明盟友为代表的 “理性派” ,提出了一个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建议。
(数据模型显示,‘共鸣之心’的存在,其独特的、高调规则辐射,极有可能是吸引‘修剪者’注意的最大风险源。)(一位岩核族高阶逻辑师在核心会议上陈述,其声音毫无波澜。)【建议启动‘低调化协议’。限制‘共鸣之心’的规则辐射范围与强度,甚至考虑将其部分核心结构进行分散式隐匿存储,以降低被探测到的概率。生存优先级,应高于个体存在形式的完整性。】
这个提议让艾瑟拉代表和许多情感丰富的文明代表感到强烈的抵触。
(‘低调化’?这无异于让初生的婴儿屏住呼吸,以免惊动林外的猛兽!)(泰拉的声音因激动而带着灵能的震颤。)【‘共鸣之心’是我们的希望,是无数牺牲换来的未来!限制它,就是在扼杀我们自身进化的可能性!我们难道要因恐惧而永远活在阴影之下吗?】
以艾瑟拉和部分重视精神发展的文明为主的 “共生派” 则坚持,应该继续支持“共鸣之心”的成长与探索。他们认为,只有让“共鸣之心”变得更加强大,真正理解并掌握其融合秩序与混沌的本质,才能在未来可能到来的冲突中拥有自保甚至对话的力量。恐惧下的退缩,只会导致停滞与衰亡。
还有一小部分文明,则陷入了更深的忧虑。他们回想起“归一者”那令人绝望的力量,如今得知可能存在更古老、更强大的“修剪者”,一种深切的无力感攫住了他们。他们倾向于更加保守的隐匿策略,甚至有人私下提议,是否应该考虑放弃目前这片已被“共鸣之心”标记的星域,进行大规模的、分散的星际迁徙,以“星尘”般的状态消失在宇宙的广阔中,避免成为任何宏大存在的目标。
这三种倾向——“理性限制”、“共生发展”、“保守隐匿”——在同盟内部形成了微妙而紧张的对立。虽然尚未爆发公开的冲突,但信任的裂痕已然出现。资源共享开始出现滞涩,联合研究项目也因理念不同而进展缓慢。
“规则方舟”内,“引路人”沉默地观测着这一切。它理解这些分歧的根源——不同文明对风险的理解、对未来的期望、对自身价值的定义本就存在差异。在绝对的安全无法保障时,这些被压抑的差异自然会显现。它没有强行统一意见,而是将各种方案的利弊、风险概率以最客观的数据形式呈现给所有成员,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它知道,强迫的团结比公开的分裂更加危险。
就在同盟内部暗流涌动之际,“深空聆听者”计划传来了第一个并非来自“回声文明”的、具有潜在关联性的发现。
一个位于同盟疆域另一侧、专注于引力波研究的文明报告,他们在分析一段来自百亿光年外的、古老的星系碰撞产生的引力波背景噪声时,发现了一段极其微弱的、非自然的规则干涉痕迹。这段痕迹与“回声文明”发现的“规则伤疤”在数学结构上不具备直接相似性,但其造成的效果却异曲同工——那片区域的规则呈现出一种不自然的“平滑”与“贫瘠”,仿佛所有可能导致复杂性的“棱角”都被精心地打磨掉了。
发现地点,与“共鸣之心”感知到的“注视”方向,存在大致的对应关系。
证据链,正在一点点延长。
威胁的轮廓,正在一丝丝清晰。
而星火同盟,这个刚刚凝聚起来不久的文明集合体,却在自己内部,听到了第一声不谐的低语。
是团结一致,面对深空可能存在的古老威胁?
还是在分歧与恐惧中,从内部开始瓦解?
1“共鸣之心”的光芒依旧在闪耀,但其照耀下的前路,却仿佛分出了数条迷雾重重的岔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