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窗户,洒在充斥着消毒水与各种化学试剂气味的实验室里。每周一次的化学实验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少同学既期待又有些紧张的时刻。
这节课的内容是“酸碱中和滴定与溶液配制”。同学们穿着白大褂,两人一组,操作着眼前的滴定管、锥形瓶和各式试剂。米小圈和李黎自然是一组。李黎严谨细致,负责主操作和记录数据;米小圈则负责协助,递送仪器、清洗器皿,偶尔在李黎的指导下进行一些步骤。
实验进行得还算顺利。李黎专注地观察着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细微变化,手下稳稳地控制着滴定管的活塞,一滴,两滴……眼看终点将至,她需要配制一份浓度精确的辅助试剂用于下一步。
她拿起一个洁净的容量瓶,按照计算好的量,用移液管准确移取了浓硫酸溶液,正准备加入蒸馏水进行稀释。或许是长时间高度集中精神带来的疲惫,或许是手上沾了些许滑石粉有些打滑,就在她将移液管中的溶液向容量瓶口转移时,手腕几不可察地一颤——几滴浓硫酸溶液,竟溅出了瓶口,落在了实验台光滑的表面上,发出轻微的“呲啦”声,并冒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白烟。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和脱水性,实验安全规范中反复强调必须格外小心。
这一幕,恰好被旁边正低头清洗烧杯的米小圈用余光瞥见。他心中猛地一紧。
几乎是同时,实验室里负责巡视指导的张老师严肃的声音在附近响起:“操作注意规范!浓硫酸危险,务必小心,不要溅出!”
李黎的动作瞬间僵住。她看着实验台上那几滴不起眼却性质危险的液体,脸色微微发白。她向来是老师眼中的模范生,严谨、准确、从未出过差错。这次虽然只是几滴溅出,并未造成任何实际损害,但在强调规范的实验课上,这无疑是一个失误。她抿紧了嘴唇,眼中闪过一丝罕见的慌乱和自责,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承认错误?但可能会影响小组评分,而且……
就在李黎心神微乱、张老师目光即将扫过来的电光火石之间,米小圈动了。
他仿佛只是不经意地一转身,手里那个刚洗好、还湿漉漉的烧杯“恰好”就脱手了,“哐当”一声脆响,掉在了实验台上,位置不偏不倚,就在那几滴浓硫酸旁边。烧杯里的水瞬间泼洒开来,迅速稀释并冲散了那几滴危险的液体,水流漫延了小半个台面,一片狼藉。
这突如其来的声响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包括正准备走过来的张老师。
“怎么回事?!”张老师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看向米小圈。
米小圈立刻露出一脸懊恼和窘迫,抓了抓头发,语气充满了歉意:“对不起,张老师!我手滑了,没拿稳烧杯,把台面弄脏了,我马上清理干净!”他一边说着,一边迅速拿起抹布,手脚麻利地擦拭着湿漉漉的台面,动作自然无比,仿佛这真的只是一次纯粹的意外失手。
张老师的目光在米小圈和李黎之间扫了一下,看到米小圈主动认错并积极处理,而李黎似乎也被这突发状况惊得有些怔愣,便没有再深究李黎刚才可能存在的微小失误,只是严肃地对米小圈说:“实验操作要小心!器皿拿稳,注意安全!下次注意!”
“是是是,老师,我一定注意!”米小圈连连点头,态度诚恳。
张老师又叮嘱了几句实验安全,便转身去看其他小组了。
危机解除。
实验室里重新恢复了之前的忙碌,只有他们这一组实验台前还残留着水渍。李黎怔怔地看着正埋头认真擦拭台面的米小圈,他侧对着她,额角因为刚才的“突发状况”和迅速反应而渗出细密的汗珠,校服袖子也湿了一小块。
她不是不明白刚才发生了什么。那几滴浓硫酸,米小圈肯定看见了。他用自己的“失误”,巧妙地掩盖了她的失误,吸引了老师的注意力,并将那可能带来批评的隐患消弭于无形。他用一种看似笨拙却极其有效的方式,替她解了围。
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涌上李黎的心头,有后怕,有感激,还有一种被默默保护着的暖意。她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觉得喉咙有些发紧。
米小圈擦干净台面,抬起头,正好对上李黎望过来的目光。那目光不再是以往的平静或赞许,而是带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柔软的震动。他看到她耳根微微泛红,嘴唇翕动了一下,最终只是极轻极快地说了一句:“……谢谢。”
声音轻得像羽毛拂过,但米小圈听清楚了。
他心里那块刚刚一直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随即涌上的是一股难以言喻的欣喜和满足。他挠了挠头,露出一个有点傻气又带着点如释重负的笑容,压低声音:“没事,赶紧继续实验吧,快下课了。”
他没有居功,没有多言,仿佛刚才真的只是一次意外。
李黎深深看了他一眼,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重新拿起仪器,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到实验中。她的动作比之前更加沉稳和专注,仿佛要将所有的情绪都倾注到精确的操作里。
接下来的实验步骤,两人配合得更加默契无声。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他们顺利完成了所有实验内容,数据记录准确无误。
收拾实验器材时,李黎再次看向米小圈,眼神已经恢复了平时的沉静,但那份柔软的温度似乎并未完全褪去。
“今天……多亏你了。”她轻声说,这次语气清晰了许多。
米小圈笑了笑,眼神明亮:“小事情。我们是搭档嘛。”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刚刚经历过一场小小风波的实验台上,也照在两个年轻人身上。这一次,米小圈保护的不是成绩,不是排名,而是她的从容和那份他珍视的、不愿让其蒙尘的完美。这份急中生智的维护,比任何一次学术上的探讨或合作,都更直接地触动了李黎内心最柔软的角落,也让两人之间的纽带,在充满试剂气味的实验室里,悄然系得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