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宣告了漫长学期和紧张备考的终结。宿舍楼里瞬间爆发出各种欢呼、行李箱轮子滚过地面的嘈杂声响,以及迫不及待打电话报喜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疲惫、解脱和归心似箭的急切。
米小圈和室友们互相击掌庆祝,迅速投入到“清空”宿舍的战斗中。书本、杂物、半个学期没洗的衣物……统统塞进行李箱。他的箱子里,除了换洗衣物,还小心翼翼地放进了那本记录着编程社项目思路的笔记本,以及几本打算寒假阅读的专业书。
火车站人山人海,满是拖着行李、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生。米小圈攥着回家的车票,随着人流通过检票口,找到自己的座位安顿下来。当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校园景色逐渐后退、最终消失时,一种奇异的感觉涌上心头——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场漫长而充实的远征,此刻正满载着收获与故事,奔赴一场温暖的旧日之约。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当熟悉的乡音和街景再次映入眼帘时,米小圈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拉着行李箱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家的味道。
“小圈!这儿!”一声熟悉的呼喊传来。
米小圈抬头,看到姜小牙和车驰正站在小区门口,用力地朝他挥手。几个月不见,姜小牙好像又壮实了些,车驰则还是那副笑嘻嘻的模样。
“可以啊米小圈!大学生活挺滋润嘛,没瘦!”姜小牙上来就给了他肩膀一拳,力道依旧。
“滚蛋!你们俩怎么样?”米小圈笑着躲开,久别重逢的喜悦冲淡了旅途的疲惫。
三人找了家以前常去的奶茶店,熟悉的角落,熟悉的味道。最初的寒暄过后,话题迅速转向了各自的大学生活。
“我跟你们说,我们学校的食堂绝了!光是麻辣香锅就有三个流派!”姜小牙率先打开话匣子,眉飞色舞地描述着,“还有我们那个高数老师,一口方言,上课跟听相声似的……”
车驰则吐槽着他的医学院生涯:“你们是不知道,解剖课那福尔马林的味道,我现在闻到泡椒凤爪都想吐!不过我们宿舍那几个哥们儿挺有意思,天天晚上开‘病例研讨会’,其实就是变着法儿点外卖……”
轮到米小圈了。他喝了口奶茶,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讲述他的故事。他讲起初入校园的迷茫,讲军训时在烈日下站军姿的煎熬和夜晚拉歌的豪迈;讲宿舍夜谈时,天南地北的心事碰撞;讲在“百团大战”中找到编程社的归属感;讲为了一个小程序项目,和社团伙伴们熬夜调试代码的疯狂;讲期中备考时,台灯下与室友、与远方故人无声的并肩;讲期末在图书馆占座的“战争”和奋笔疾书的日夜……
他讲得有些凌乱,却充满细节。姜小牙和车驰听得入神,不时发出惊叹或会心的笑声。
“行啊圈儿!都开始做项目了!”车驰拍着他肩膀,“听起来比我们天天背书有意思多了!”
“那个编程社听起来不错,”姜小牙也表示认可,“总比我们学校那个天天喊口号的社团强。”
当然,米小圈也讲述了那些不那么光鲜的时刻——第一次逃课后的愧疚与自我反省,面对繁重课业时的压力与焦虑,以及在陌生环境里偶尔袭来的孤独感。
“都一样,”姜小牙深有同感,“我们宿舍也有个哥们儿,想家想得半夜偷偷抹眼泪呢。”
车驰也点头:“学医更惨,感觉每天都在高考。”
这些分享,让彼此看到了对方光鲜大学生活背后的真实底色。他们不再是仅仅隔着屏幕点赞、报喜不报忧的网友,而是重新成为了可以倾诉烦恼、分享软弱的真心朋友。
聊着聊着,话题不可避免地回到了高中时代,回到了那个充满汗水与拼搏的教室。他们聊起严厉的班主任,聊起那次惊心动魄的篮球赛,聊起高考前互相打气的日子。
“对了,”姜小牙忽然压低声音,带着点八卦的语气,“你跟李黎……还有联系吗?”
米小圈的心微微一动,点了点头:“嗯,偶尔。”他没有多说,只是简单提了提在图书馆的不期而遇,以及冬至时互发的饺子照片。
“可以啊!这缘分!”车驰挤眉弄眼。
米小圈笑了笑,没有接话。有些感觉,他自己尚且理不清,更不知从何说起。
夕阳西下,三人的影子在熟悉的街道上再次被拉长,仿佛回到了高中放学时的光景。虽然各自奔赴了不同的城市,踏上了不同的专业道路,但此刻坐在一起,那些分离的时光仿佛被瞬间抹平。他们分享着彼此的新故事,也重温着共同的旧回忆。
这次寒假归途,带回的不仅仅是行李和成绩单,更是一整个学期的成长与见闻。与旧友的重聚,像一次温暖的充电,让他知道,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一些人,会在原点等你,听你讲述一路的风景。带着这些沉甸甸的校园故事和友情的暖意,这个寒假,注定会格外充实而温暖。而短暂的休整后,他们将再次出发,奔赴下一段精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