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2年深秋,北京同凤集团总部的会议室里,落地窗外的银杏叶铺满街道。高小凤、高小琴坐在主位,对面是“一带一路绿色矿业走廊”的核心团队,桌上摊着坦桑尼亚金矿项目的中期报告——项目推进顺利,但当地部落因土地补偿问题产生分歧,部分村民甚至阻挠施工设备进场。
“这种部落间的利益纠纷,在发展中国家很常见。”高小琴率先开口,手指在报告的“冲突点”上划过,“之前在小d国,我们靠‘民生基金+高层绑定’化解了危机,但坦桑尼亚的部落有自治传统,政府话语权有限,硬靠资金或官方协调,反而容易激化矛盾。”
她顿了顿,说出自己的思路:“我的想法是‘分而治之+利益下沉’。首先,找到每个部落的‘关键人物’——不是酋长,是部落里最有威望的长者或教师,他们更懂村民的真实需求;其次,把土地补偿款拆成‘现金+长期收益’两部分,现金即时发放,长期收益则绑定光伏大棚的分红,让村民每年都能拿到钱,而不是一次性买断;最后,让部落参与项目运营,比如负责光伏大棚的日常维护,赚劳务费的同时,也有了‘主人翁意识’。”
团队成员纷纷点头,高小凤却轻轻敲了敲桌子:“小琴的思路很准,但还少了‘情感联结’。坦桑尼亚的部落重视‘共同体’,光谈利益不够,得让他们觉得项目是‘自己的’。”
她起身走到白板前,画下一个“三层联动”的结构图:“第一层,文化认同。我们找当地的手工艺人,把部落的图腾刻在光伏支架上,在项目区建一个小型文化展馆,展示部落的历史和传统,让村民觉得项目尊重他们的文化;第二层,代际传承。在技能学校里开‘部落语言班’,邀请长者教年轻人传统知识,同时教他们光伏、采矿技术,让‘传统’和‘现代’能结合;第三层,社区共建。拿出项目收益的5%,成立‘部落发展基金’,由村民自己投票决定资金用途——是修水井,还是建集市,让他们真正掌握主动权。”
高小琴眼睛一亮,立刻补充:“我再加上‘国际背书’。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官员参与基金监督,既让村民放心,也能避免部落首领挪用资金。另外,我们可以组织部落长老去小d国考察,让他们亲眼看看光伏大棚怎么帮村民脱贫,比我们说一百句都管用。”
两人一唱一和,很快完善了方案。三天后,团队带着方案赴坦桑尼亚,先邀请三个有分歧的部落长老去小d国参观——当长老们看到穆萨一家靠光伏大棚盖起新房,看到阿米娜从辍学少女变成技术员时,态度明显松动。回到坦桑尼亚后,团队按“三层联动”方案推进:文化展馆开工当天,部落的鼓手现场演奏传统音乐;技能学校的“语言班”第一课,长老们就主动报名当老师;“部落发展基金”的第一次投票,村民全票通过用资金修水井,解决了长期缺水的问题。
不到一个月,部落分歧彻底化解,村民们主动帮施工队运送设备,甚至自发组织巡逻队保护项目区。项目负责人发来视频,画面里,部落长老和中国工程师一起调试光伏设备,孩子们在新建的水井旁嬉戏,配文:“村民说,这是‘我们的项目’,不是‘中国人的项目’。”
看着视频,高小琴感慨:“以前我总觉得,处理复杂问题要靠‘精准利益计算’,现在才明白,‘利益’之外,‘尊重’和‘认同’更重要。”高小凤点头:“就像当年应对A国的军事管控,光靠金钱绑定高层不够,还得帮小d国民众看到希望;就像祁同伟推动国内生态治理,政策之外,还得让老百姓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好处——说到底,所有处理手法的核心,都是‘把人放在第一位’。”
这时,祁同伟打来视频电话,兴奋地说:“‘绿色走廊’的缅甸锂矿项目,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绿色矿业示范项目’!缅甸政府特意提到,你们的‘部落方案’帮他们解决了边境地区的民生难题,想在全国推广。”
挂了电话,高小琴拿出一份新的基金规划:“我们把‘部落方案’整理成《跨文化项目处理手册》,作为基金投资的‘标配’,以后在非洲、东南亚的项目,都按这个思路来。”高小凤笑着点头:“再加上‘本土人才培养’模块,每个项目都要培养10名当地核心骨干,让方案能落地生根,就算我们离开,项目也能持续运转。”
窗外的银杏叶随风飘落,会议室里的灯光温暖明亮。高小凤和高小琴看着墙上的“绿色走廊”地图,上面已标注了12个落地项目,每个项目旁都贴着一张村民的笑脸照片——有坦桑尼亚长老的笑容,有缅甸少女的笑容,有小d国孩子的笑容。
“下一步,去南极?”高小琴问。高小凤点头:“带着我们的处理手册去,就算是冰原上的科考站,也要考虑如何与周边国家的科研团队协同,如何保护南极的生态——毕竟,好的处理手法,从来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预防问题’,是让每一步都朝着‘共赢’走。”
两人相视一笑,继续在地图上规划下一个项目。她们知道,“中国方案”的处理手法,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但核心永远不会变——尊重每一种文化,重视每一个人的需求,用智慧和诚意,把“共赢之种”播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