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天光未大亮,苏家小院便已忙碌起来。决定既下,便需争分夺秒。苏老爷子、苏承光苏屹安、苏靖和以及怀风,带着苏浅浅,准备搭乘村里每日往返落雁城的牛车前去实地考察。李氏和柳氏则忙着准备干粮和水,文氏也早早起来,将一些干净的抹布和扫帚捆好,准备带上。
村口的牛车吱吱呀呀地载着一家人,沿着黄土路向落雁城行去。苏浅浅虽是穿越后第一次“进城”,心情却更多被对未来的规划占据,无心欣赏沿途景致。苏家三个男人则显得有些拘谨又期待,毕竟对他们而言,在城里拥有一个铺面,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唯有怀风,依旧神色平静,闭目养神,仿佛只是去个寻常地方。
牛车晃晃悠悠走了近两个时辰,终于看到了落雁城不算高大的城墙。入城需交一文钱入城费,苏老爷子爽快地付了。城内比清溪村喧嚣许多,青石板路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声、车马声不绝于耳。苏浅浅按照铁蛋之前提示的大致方位,引导着众人往西街走去。
西街不如主街繁华,但人流尚可,多是一些经营日常用品的铺子和小饭馆。他们很快找到了铁蛋奖励的那间铺子。铺面位于一个转角处,位置确实不错,三开间的门脸,门楣上还残留着原来“张记面馆”的斑驳字迹。窗户上落了灰,门鼻上挂着一把生锈的铜锁。
怀风上前,不知从何处摸出一根细铁丝,在锁眼里捣鼓了几下,“咔哒”一声,锁便开了。苏家人看得目瞪口呆,对怀风的身份更添了几分神秘感与敬畏。
推开略显沉重的木门,一股淡淡的霉味扑面而来。屋内光线尚可,因为空置不久,积灰不算太厚。正如铁蛋描述,确实是三开间,中间是堂食区,摆着几张残破的桌椅板凳,角落里还有一个结实的木质柜台。左手边是一个小小的账房,仅容一桌一椅。右手边则通向后面的厨房区域,让苏浅浅惊喜的是,厨房里灶台、水缸、碗柜一应俱全,虽然都蒙着尘,但看起来都能用!厨房后门打开,是一个不大的天井院子,有一口井,还有两间小小的厢房,可以用来存放货物或者住人。
“好!这铺子真好!”苏老爷子激动地搓着手,眼睛放光,“瞧瞧这灶台,这水井!桌椅板凳坏了修修就能用!这可比俺们想的强太多了!”他原本以为只是个空壳子,没想到基本设施都在,省去了大笔添置家伙事的钱和时间。
苏屹安和苏靖和也里里外外仔细查看,连连点头。苏屹安拍了拍结实的灶台:“这灶是好泥坯盘的,没裂,收拾收拾就能生火。”
苏靖和则检查了水井,打上来一桶水,水质清冽:“井水没问题,能用!”
苏浅浅更是满意。这铺子简直就是为她们量身定做的!位置好,结构合理,基础设施齐全,几乎可以“拎包入住”(打扫后)。她仿佛已经看到了热气腾腾的酸辣粉在这里端上桌的场景。
“爷爷,爹,大叔,二叔,你们看,”苏浅浅指着铺面,“咱们只需要彻底打扫干净,把坏了的桌椅修好或者添置几张新的,再买些碗筷和必要的调料,就能开业了!省了好多事呢!”
怀风也微微颔首,客观地评价道:“位置尚可,靠近居民区,也有往来行人。厨房格局合理,后院可储货住人,确实便利。”
苏老爷子闻言,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打消了。他本就是果断之人,当即拍板:“好!就这么定了!老大媳妇,老三媳妇,还有他娘,你们今天就留在这里,先把铺子里外打扫干净!能洗的洗,能擦的擦!老大,老二,老三,咱们现在就去城里的车马行,租辆驴车,立刻回村拉红薯!趁着天好,早点把东西运过来,早点准备开业!”
“诶!”苏屹安三兄弟齐声应道,脸上都带着干劲。
事不宜迟,苏老爷子留下一些铜钱给苏老夫人她们应急,便带着儿子们和怀风,按照路人的指点,找到了城西的车马行。租一辆驴车一天需要五十文钱,虽然肉疼,但苏老爷子还是咬牙租下了,还雇了个熟悉路况的老车把式。
女眷们则立刻开始了大扫除。苏老夫人年纪大了,便负责指挥和擦拭一些小件物品。李氏和柳氏都是干活利索的人,撸起袖子,一个去打水,一个去找扫帚簸箕。文氏心细,负责清洗那些从厨房翻出来的锅碗瓢盆。苏浅浅也没闲着,拿着小抹布,踮着脚努力擦拭柜台和窗棂。
灰尘弥漫,蛛网遍布,但每个人都干得热火朝天。邻居有好奇探头看的,苏老夫人便笑着解释:“老家亲戚的铺子,拾掇拾掇做点小生意。”倒也没引起太多注意。
另一边,苏老爷子几人坐着租来的驴车,一路紧赶慢赶回到清溪村时,已是下午。他们顾不上休息,立刻行动起来,将早已准备好的、挑选出来的个头均匀、无破损的红薯一筐筐抬出来,小心翼翼地装上驴车。为了稳妥,他们还在红薯上盖了厚厚的干草防止磕碰。除了红薯,还带上了几袋磨好的红薯淀粉,以及一些自家种的葱姜蒜和晒干的辣椒。
装了满满一驴车,苏老爷子看看天色,决定不再耽搁,让苏屹安三兄弟跟着驴车再跑一趟城里,务必在天黑前赶到,将货物卸下。他自己则留在村里,准备明日再组织第二批物资运送。
驴车再次驶向落雁城,载着的不仅是沉甸甸的红薯,更是苏家对崭新生活的期盼和一股子雷厉风行的实干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