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疑阵
“石窟”内,烟雾缭绕,并非真实的硝烟,而是陆明远指间那支劣质纸烟燃烧出的、带着焦灼气息的青雾。多重“烟幕”虽暂时扰乱了徐远舟的视线,但陆明远深知,这位老对手的韧性远超常人。短暂的迷惑之后,必然是更凶猛的反扑。他们必须在这宝贵的间隙里,布下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甚至能在被发现是假象后仍能持续产生影响的 疑阵。
“徐远舟生性多疑,但并非无的放矢。”陆明远碾灭烟蒂,目光锐利地扫过赵致远和江静云,“他现在的困惑在于,无法确定吴忠友是‘真鬼’还是我们抛出的‘假饵’。那我们就给他一个他‘更愿意相信’的答案——一个看起来更像‘真鬼’,且与绥靖公署内部纷争能巧妙关联上的目标。”
一个极其大胆且精密的疑阵 计划,在陆明远的脑海中逐渐成型。这个计划的核心,在于“主动泄密”,但泄的是一份经过精心伪造、半真半假、极具诱惑力却又最终指向错误方向的“核心情报”。
“目标,就选定胡凌风。”陆明远的手指在地图上绥靖公署的位置重重一点,“此人贪财好色,与白曼琳已有接触,且正因我们的‘烟幕’而对徐远舟心怀怨怼。最重要的是,他的职位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军事调动和物资配给的信息,但又并非最核心决策层,作为‘共党间谍’既合理,又不会立刻引发敌人最高层的彻底清查,能给徐远舟留下‘深入调查’的空间和时间。”
赵致远立刻领会了意图:“妙!我们可以伪造一份关于我军(西北野战军)下一步可能对西安外围某处非主要防御节点,比如城东某个仓库区或次要据点,进行‘试探性攻击’或‘物资破袭’的‘绝密’行动计划。这份计划要看起来像是我方某部上报的作战构想,内容要足够专业,细节要逼真,但核心攻击目标是虚假的、价值不大的。”
“然后,”江静云接口道,眼中闪烁着明了的光芒,“通过一个看似‘意外’,实则被我们严密控制的渠道,让这份假计划‘自然’地流入胡凌风的视线,或者让他‘偶然’获知这份计划的存在。以他的性格和目前对徐远舟的不满,他很可能为了利益或其他目的,将这个‘重要情报’私下透露出去,或者干脆想以此作为投靠徐远舟的‘投名状’?”
“正是如此!”陆明远点头,“我们要让徐远舟‘意外’地截获或‘艰难’地查到,胡凌风正在暗中兜售或传递一份我军的‘绝密’作战计划。当徐远舟如获至宝,调动资源去核实、去布防、甚至准备反击时,他会发现,这份计划要么根本无法证实,要么对应的我军行动根本不存在,或者只是无关紧要的佯动。他会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但这个过程会消耗他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信任资本。更重要的是,他会更加坚信,胡凌风乃至绥靖公署内部,才是共党渗透和活动的重点,吴忠友之前的‘异常’,不过是为了掩护胡凌风这条‘大鱼’而故意释放的干扰信号!”
这个疑阵的狠辣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的栽赃,而是利用了徐远舟的多疑和急于立功的心理,为他量身打造了一个他“渴望”发现的“真相”。
计划迅速执行。赵致远凭借其深厚的军事学识和对敌我双方态势的了解:西北野战军主力此时正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在彭德怀指挥下于渭北地区积极寻歼敌军有生力量,对西安形成压迫,但具体攻击重点属高度机密,精心伪造了一份关于“袭击西安城东三号物资中转站”的作战预案,细节详实,格式规范,甚至模拟了某部的电台代码和指挥官签名。
白曼琳则再次施展其高超的社交手腕,在一次牌局上,看似无意地向一位与胡凌风交好、且已知其近期手头拮据的军官,透露了“有人愿意出高价打听城防外围不太紧要区域动向”的模糊信息,并暗示消息来源与“那边”(指我方)有关。这条信息几经辗转,果然勾起了胡凌风的贪念。
随后,一份“加密等级不高不低”、恰好能被胡凌风通过其职务便利“偶然”看到的“废弃电文草稿”(实为赵致远的伪造品),被巧妙地放置在了他必经的公文流转环节中。胡凌风果然中计,如获至宝,开始暗中活动,试图将这个“重磅情报”变现。
这一切,都被“长安小组”暗中监控,并适时地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引导着徐远舟的侦缉方向。
果然,不久后,徐远舟的注意力被胡凌风异常的“活跃”和其试图接触的“敏感信息”所吸引。相比于吴忠友那些略显飘忽、难以定性的“可疑行为”,胡凌风这里似乎证据更为“扎实”。徐远舟暂时降低了对吴忠友的监视等级,将主要侦查力量投向了绥靖公署和胡凌风的社会关系网,试图挖出这条“隐藏更深的大鱼”。
疑阵初步奏效!
身处参谋部的吴忠友,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种变化。周围那些若有若无的窥视感减轻了,马奎的身影也不再频繁出现。他知道,这是组织为他创造的宝贵机会。他按照指令,继续保持静默,但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极其谨慎地接触那个他之前留意到的、新来的韩机要员。他没有直接打听任何机密,只是以前辈的身份,偶尔关心一下对方的生活和工作适应情况,言语温和,不带任何目的性。
他也注意到,副参谋长身边的刘秘书,似乎因为家庭经济困境,最近更加焦躁不安。
外部压力暂时减轻,内部新的可能性正在孕育。在徐远舟忙于对付那个由他亲手引导发现的“假想敌”时,一种微妙的、因注意力转移而产生的 松懈,开始在他布下的天罗地网中悄然出现。而这短暂的 松懈,或许正是“清溪”等待已久的、能够真正触及“长庚”核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