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清晨,祁国栋没有直接去市委办公室,而是让司机把车开到了市信访局。这是他悄悄养成的新习惯——每月随机选择一天,以普通访客的身份去信访局体验工作。
信访局位于老城区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楼里。祁国栋戴着口罩和帽子,混在排队的人群中。眼前的景象让他眉头紧锁:狭窄的接待室里挤满了人,空气闷热浑浊;老人们坐在破旧的长椅上等待,脸上写满焦虑;工作人员在嘈杂的环境中提高嗓门解释政策,声音已经嘶哑。
“大爷,您这事得先去街道开证明...”一个年轻工作人员耐心地解释。 “我都跑三趟了,街道说归你们管!”老人激动地拍着桌子。
祁国栋默默观察着,心情沉重。这时,他突然注意到角落里一个熟悉的身影——孙陆雨竟然也在这里,正在帮一位老奶奶填写表格。
两人目光相遇,都愣了一下。孙陆雨快步走过来,压低声音:“老祁,你怎么也来了?” “来看看实际情况。”祁国栋叹气,“这条件太差了。”
孙陆雨点头:“我上周就来过了。信访局这个样子,怎么能让群众满意?”
回到市委,祁国栋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里,信访局局长王强忐忑不安地做着汇报。
“...我们每天接待访客200多人次,但接待面积只有150平米...工作人员20人,其中5人长期患有咽炎...”王局的汇报越说越小声。
祁国栋打断他:“为什么不早打报告?” 王局苦笑:“书记,我知道市里资金紧张,很多项目都比我们重要...”
“胡说!”祁国栋拍案而起,“信访工作是天大的事!群众来找我们解决问题,连个像样的环境都没有,这就是我们的失职!”
会场一片寂静。孙陆雨接话:“我建议立即启动信访局改造项目。不仅要改善硬件,更要优化工作流程。”
当天下午,祁国栋带着班子成员再次来到信访局。这次他们没有打招呼,直接走进拥挤的接待室。
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拉住祁国栋:“领导,这里连个无障碍通道都没有,我每次来都要人抬上来...”
祁国栋蹲下身:“老人家,对不起,这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我向您保证,很快就会有新变化。”
调研结束后,祁国栋在现场召开办公会:“成立信访局改造专项工作组,我任组长,孙书记任副组长。一个月内拿出改造方案,三个月内完成改造!”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市委秘书长小声提醒:“书记,财政压力很大,要不要缓一缓?”
祁国栋坚定地说:“再穷不能穷民生,再难不能难群众!钱我来想办法,你们只管把事办好!”
改造工作迅速启动。祁国栋要求首先搭建临时接待点,确保改造期间信访工作不间断。他在市委大院腾出空间,设立临时接待室,亲自监督各项设施。
设计阶段,祁国栋提出“三个一”理念:“一扇暖心之门、一条绿色通道、一站式服务”。他邀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团队参与设计,还特别请来有上访经历的群众代表提意见。
有一次设计方案评审会上,专家建议采用高档建材。祁国栋摇头:“不要豪华,要实用;不要气派,要温馨。群众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参观的。”
一位曾经上访过的老教师提议:“能不能设个阅读角?等待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心情也能平静些。” 这个建议被立即采纳。
施工期间,祁国栋几乎每天都要去工地。他发现洗手间设计不够人性化,立即要求整改:“要多考虑老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孙陆雨则主抓流程再造。他组织开发了“智慧信访”系统,实现网上预约、进度查询等功能。“要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他说。
然而,改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老干部质疑:“花这么多钱装修信访局,是不是形象工程?”
祁国栋在老干部座谈会上诚恳回应:“这不是形象工程,是民心工程。信访局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桥梁破旧了,怎么能畅通沟通?”
最棘手的是资金问题。财政确实紧张,祁国栋不得不四处“化缘”。他亲自跑省里争取专项资金,动员企业捐款,甚至拿出自己的工资带头捐赠。
黄莉雅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支持:“我书店这个月的盈利也捐出来。这是好事,我支持你!”
一个月后,改造工程遇到最大难题——邻居单位不同意外立面改造,担心影响采光。祁国栋没有强行施压,而是三次登门沟通,最终拿出让对方满意的方案。
“书记,您何必亲自跑,让我们去就行了。”工作人员劝他。 祁国栋认真地说:“尊重群众,就要从尊重每一个人的诉求开始。”
改造进入最后阶段时,祁国栋特意安排工作人员回访曾经的上访群众,听取他们的建议。许多人都感动不已:“没想到领导这么重视我们的意见!”
终于,三个月期限到了。全新的信访局即将启用。祁国栋却提出:“先请群众来验收。”
开业前一天,他邀请了一批特殊的“验收官”——包括那位坐轮椅的老人、那位老教师,还有经常上访的群众代表。
走进焕然一新的信访局,大家都惊呆了。明亮宽敞的接待大厅、舒适的等候区、隐私保护的接待室、无障碍设施齐全的卫生间,还有温馨的阅读角和母婴室。
“这里好像银行大厅!”有人惊叹。 “比银行还好呢!看,还有饮水机和手机充电站!”
那位坐轮椅的老人激动地试着无障碍通道:“太好了!以后我可以自己来了!”
祁国栋仔细询问每一个细节:“椅子舒不舒服?标识清不清楚?通风好不好?”
老教师指着阅读角说:“这里真好,等的时候可以看看书,就不着急了。”
然而,祁国栋还是发现了一个问题:叫号系统声音太大。他立即要求调整:“群众本来就有心事,不要再增加焦虑感。”
正式启用那天,祁国栋和孙陆雨早早来到信访局。他们没有搞庆典仪式,而是作为志愿者,帮助引导群众。
第一位来访的是个中年妇女,原本一脸愁容。走进大厅后,她愣了一下:“这是信访局?我走错了吧?”
工作人员笑着迎上去:“没错,大姐。这里是新信访局,请问您要办什么事?”
妇女激动地说:“环境这么好,我都不好意思大声说话了。”
祁国栋亲自为她倒了一杯水:“大姐,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没变。有什么困难,慢慢说。”
妇女的眼圈红了:“领导,我是来感谢的!上次反映的小区漏水问题,已经解决了!今天特意来道谢!”
这一天,来访的群众意外地少了很多抱怨。良好的环境似乎也带来了更好的沟通氛围。工作人员发现,群众的态度更平和了,沟通效率也提高了。
晚上,祁国栋查看首日数据:接待群众158人次,同比减少30%;现场解决问题率提高至65%;群众满意度98%。
孙陆雨感慨:“真是环境改变人啊!” 祁国栋摇头:“不只是环境,更是态度。我们尊重群众,群众也会尊重我们。”
一个月后,更令人惊喜的变化发生了:信访量持续下降,很多问题在基层就得到了解决。
祁国栋在总结会上说:“信访局改造的不是房子,而是理念。我们要通过这扇门,让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度。”
季度末,榕华市信访局被评为“全省人民满意窗口”。但更让祁国栋欣慰的是,那位坐轮椅的老人送来了一面锦旗:“暖心之门,为民开路”。
锦旗挂在信访局最显眼的位置。祁国栋每次看到,都会想起父亲的话:“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夜深了,祁国栋独自站在信访局前。玻璃门映出他的身影,也映出满天星光。他知道,这扇门打开的不仅是信访局,更是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通道。
而他的责任,就是守护好这条通道,让温暖永远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