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晨光刚漫过社区的屋顶,林辰就背着帆布包站在了宿舍楼下。包里除了常用的穴位图和老医书,还多了个小布包,装着晒干的酸枣仁和远志 —— 是前一天晚上照着张教授给的医书挑的,书里写着 “此二味配用,能宁心安神,治老人夜不能寐”。
“辰儿,等等我!”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撞出来,他怀里抱着个鼓鼓的布袋,里面是给老人们准备的棉袜,“我妈说这袜子是加绒的,老人们冬天穿脚不凉。苏同学呢?她不是说要带煮酸枣仁的砂锅吗?”
“来了!”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响起,她手里拎着个小巧的电砂锅,外面裹着棉布套,“我特意问了药店的师傅,说这个砂锅煮药最能出味。昨天我还把酸枣仁提前泡了,省得今天煮太久。”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带着点冬天的凉,却不刺骨。苏晓冉把砂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聊起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赵奶奶失眠快半年了,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吃了安眠药也不管用,人都瘦了一圈。”
林辰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摸着帆布包里的老医书:“昨晚我翻了书,里面写着老人失眠多是心脾两虚,光靠安眠药不行,得用酸枣仁补心,远志安神,再配合穴位按摩,应该能缓解。”
胖子在旁边插嘴:“那要不要用祝由术?上次治乐乐咳嗽的时候,祝由术可管用了!”
“得先看赵奶奶的情况,” 林辰笑了笑,“祝由术适合辅助调理,不能盲目用。张教授说过,得先摸准病因,再对症下药。”
公交来得很准时,车上靠窗的位置还空着。苏晓冉小心地把砂锅放在腿上,胖子则把棉袜布袋放在旁边的空位上,生怕被人挤到。车开的时候,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记着酸枣仁的煮法:“药店师傅说,酸枣仁要先炒一下,再和远志一起煮,煮二十分钟就行,煮太久药效会散。”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的字工工整整,还画了个小砂锅的图案:“你记得真详细,比我还细心。”
苏晓冉的耳尖悄悄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记错了,耽误赵奶奶的事。”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还拿着个保温杯:“你们可来了!赵奶奶一早就坐在门口等,说想早点见你们。她昨天听说你们要过来,特意蒸了红薯,还在锅里温着呢。”
跟着阿姨往赵奶奶家走,路上能看到不少老人在晒太阳,李奶奶看见他们,还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萝卜干啊!刚腌好的,脆得很!”
赵奶奶家在二楼,门虚掩着,能听到里面的收音机声。阿姨推开门,喊了一声:“赵奶奶,志愿者来了!”
屋里的收音机声停了,赵奶奶从里屋走出来。她比李奶奶略瘦些,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件深灰色的棉袄,手里攥着个毛线团:“快进来,外面冷。我蒸了红薯,在锅里温着,你们快尝尝。”
屋里的小桌上摆着个搪瓷盆,里面盛着刚炒好的瓜子,旁边还有个保温杯,里面是泡好的菊花茶。赵奶奶把他们让到沙发上,自己坐在对面的小凳子上,叹了口气:“这失眠的毛病,真是熬人。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有时候好不容易睡着了,一点动静就醒,醒了就再也睡不着。”
苏晓冉赶紧递过一杯菊花茶:“奶奶,您先喝口茶,别急,我们慢慢看。”
林辰让赵奶奶伸出手,搭在她的手腕上。指尖刚碰到脉搏,就感觉到脉搏又细又弱,像没力气的弦。他想起老医书里的话:“脉细弱,伴失眠多梦,心悸乏力,此为心脾两虚,当以补心脾、安神志为要。”
“奶奶,您是不是白天总觉得没力气,有时候还会心慌?” 林辰问。
赵奶奶点点头,眼里露出点惊讶:“是啊!你怎么知道?我白天坐在这儿缝袜子,缝一会儿就觉得累,心慌得厉害,得歇半天才能缓过来。”
“这是心脾两虚的缘故,” 林辰解释,“心血不足,心神不宁,就会失眠;脾气虚,没力气,就容易累。我先给您按几个穴位,能帮您放松点,一会儿再煮酸枣仁水喝。”
赵奶奶点点头,慢慢伸出手。林辰找到她手腕内侧的神门穴,用拇指轻轻按揉:“这个穴位是安神的,按的时候有点酸胀,您忍一下。”
苏晓冉在旁边看着,手里的小本子记个不停:“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治失眠、心慌。”
胖子凑过来,也想试试,却被林辰拦住:“你别瞎按,这个穴位得找准位置,按轻了没效果,按重了会疼。”
胖子撇撇嘴,转而帮赵奶奶倒了杯温水:“奶奶,您喝口水,按完穴位就舒服了。”
林辰按完神门穴,又让赵奶奶躺下,按她脚踝处的三阴交 —— 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很管用。按了大概十分钟,赵奶奶的脸色慢慢红润了些,原本皱着的眉头也松开了:“舒服…… 按完觉得身上轻了,好像有点困了。”
林辰知道,这时候用祝由术辅助最好。他闭上眼睛,回忆老医书里治失眠的咒语:“心神归位,魂魄安宁,夜能安枕,日有精神。”
默念着咒语,手指轻轻按在赵奶奶的胸口。脖子上的玉佩很快热了起来,一股温和的暖流顺着指尖渗进赵奶奶的身体里。赵奶奶轻轻叹了口气,声音都软了:“暖…… 从胸口暖到肚子里,眼皮都沉了。”
林辰慢慢收回手,玉佩的温度也渐渐降了下来。他帮赵奶奶盖好毯子:“您先歇会儿,我去煮酸枣仁水,等您醒了喝。”
苏晓冉已经把电砂锅拿了出来,胖子帮忙接了水。林辰把泡好的酸枣仁和远志放进砂锅里,插上电:“煮二十分钟,煮到水变稠就行。”
两人坐在厨房门口等水开,苏晓冉看着砂锅里慢慢冒泡的药材,小声问:“林同学,你说赵奶奶喝完这个水,今晚能睡好吗?”
“应该能,” 林辰点头,“酸枣仁和远志是医书里的老方子,再加上祝由术放松心神,比吃安眠药管用,还没副作用。”
正说着,门口传来敲门声。苏晓冉开门一看,是李奶奶,手里拎着个玻璃罐:“我刚腌好的萝卜干,给赵奶奶和你们带点。听说赵奶奶失眠,这萝卜干配粥吃,能开胃,吃得多了,身体也能好点。”
李奶奶刚坐下,张奶奶也来了,手里拿着条藏青色的围巾:“给赵奶奶织的围巾,她总说脖子凉,围着这个正好。你们也在啊,我还给你们织了手套,下次带来。”
屋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李奶奶和张奶奶坐在沙发边,小声聊着天,怕吵醒赵奶奶。胖子在旁边剥瓜子,时不时给她们递一把。
二十分钟很快到了,砂锅里飘出淡淡的药香,不苦,还有点酸枣的甜。林辰把水倒进小碗里,放凉了些,这才叫醒赵奶奶。
赵奶奶醒了,眼睛亮了不少,脸上也有了笑意:“睡了快一个小时!好久没睡得这么香了,连梦都没做。”
她接过小碗,喝了一口酸枣仁水,咂咂嘴:“不苦,还有点甜,比中药好喝多了。”
“您每天晚上喝一碗,坚持一周,失眠就能好得差不多了,” 林辰说,“白天也别总坐着,多出来晒晒太阳,对心脾也好。”
赵奶奶点点头,把碗里的水喝得干干净净:“听你的!以后我每天都出来晒太阳,还能跟李奶奶她们聊聊天。”
快到下午的时候,三人准备回学校。赵奶奶非要把蒸好的红薯装给他们,李奶奶塞了萝卜干,张奶奶则把织好的手套提前拿了出来 —— 林辰的是黑色,苏晓冉的是粉色,胖子的是灰色,针脚整整齐齐。
“下次再来啊!” 老人们站在门口挥手,赵奶奶的声音最亮,“我煮了八宝粥等你们!”
公交上,胖子抱着装红薯的袋子,一边吃一边说:“今天真开心,赵奶奶能睡好,还收了这么多好东西。辰儿,你说咱们下周来,帮谁啊?”
林辰摸了摸怀里的老医书,又摸了摸脖子上的玉佩,笑着说:“社区阿姨说,下周有个张爷爷腿疼,咱们来帮他看看。”
苏晓冉点点头,手里攥着粉色的手套:“我明天去药店买点艾叶,上次王爷爷说艾叶煮水捂腿管用,张爷爷肯定也能用。”
阳光透过车窗照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林辰看着身边叽叽喳喳的两人,又想起社区里老人们的笑脸,突然觉得,这份传承从来都不是孤单的 —— 有苏晓冉的细心,有胖子的热闹,有张教授的指引,还有老人们的信任,这些都像一束束光,把传承的路照得亮堂堂的。
他翻开老医书,在空白的页角上轻轻写下:“医病亦医心,传承不止术,更有情。” 写完,他把书抱在怀里,心里满是踏实 —— 下周的社区之行,又有了新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