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渊入主东宫讲席,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风格迥异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悄然改变着东宫教育的氛围。他授课,从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亦不要求承烨死记硬背。今日引《史记·货殖列传》论经济流通之要,明日借《墨子》阐述非攻兼爱之理,后日又可结合《水经注》讲解水利与民生之关联。他将经史子集、算学律法、乃至百工见闻融会贯通,引导承烨从多维度去理解这个复杂而庞大的帝国。
承烨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傅成渊广博的学识与开放的思维,极大地满足了他的求知欲,也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他不再仅仅将“仁政”理解为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更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改良技术、畅通商路、完善律法,从根本上提升民力,创造更多的“包子铺”与安稳的“老农”。
这一日,傅成渊正讲解《孟子》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篇章,并非空谈义理,而是结合近年来新政推行中遇到的种种阻力,剖析其中涉及的各方利益博弈。
“殿下可知,为何清丈田亩,意在均平赋税,惠及小民,却屡屡遭遇地方豪强、乃至朝中部分官员的抵制?”傅成渊问道。
承烨思索片刻,结合自己监国和微服出宫的见闻,答道:“因为他们原有的田产多了,或者……有些田产本就不该是他们的,清丈出来,他们就要多交税,或者失去田地。”
“殿下明见。”傅成渊赞许地点头,“此即‘利’字作祟。然,殿下再想,若一味强硬推行,逼得这些豪强铤而走险,或与地方胥吏勾结,阳奉阴违,甚至煽动民变,又当如何?”
承烨的小眉头蹙了起来,这确实是个难题。他想起父皇处理北狄和黑风部的手段,试探着说:“那……是不是可以像父皇对待草原部落那样,既要有刀(武力、律法),也要有糖(利益、安抚)?让他们知道听话有好处,不听话会吃亏?”
傅成渊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太子殿下竟已能自发地联想到“刚柔并济”、“恩威并施”的统治术!
“殿下所言,已近道矣。”傅成渊进一步引导,“然,这‘刀’与‘糖’的尺度,如何把握?对何人该用何策?此中分寸,需洞察人性,审时度势,绝非易事。譬如江南……”
他话音未落,一名东宫内侍悄声入内,呈上一份密封的奏报,低声道:“殿下,傅先生,墨羽大人有密报送至,言江南有紧急情况。”
承烨看向傅成渊,傅成渊微微颔首。承烨这才接过,拆开火漆。他如今识字已多,勉强能看懂大部分内容。越看,他的小脸越是绷紧。
密报是墨羽通过内卫渠道直接送来的,绕过了一般的政务系统。上面言及,江南清丈田亩之事,在江宁府等地已近尾声,触及了许多地方豪族的核心利益。这些豪族不似京中官员般上书谏诤,反而利用其在地方的盘根错节的关系,开始暗中串联,似有异动。更令人警惕的是,他们似乎与一些因漕运、盐政改革而利益受损的江湖势力有所勾连,近期江宁府周边已发生数起针对新任官吏的恐吓事件,以及小规模的漕工“请愿”骚乱,背后皆有这些豪族的影子。
“先生,您看。”承烨将密报递给傅成渊,小脸上满是凝重,“他们……这是要造反吗?”
傅成渊快速浏览一遍,摇了摇头:“眼下尚不至于公然造反。此乃试探,亦是施压。他们是想以此等手段,逼迫朝廷在清丈田亩和后续新政上让步,至少,是延缓推行。”
“那……朝廷该如何应对?”承烨急切地问。
傅成渊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殿下以为呢?若依殿下先前‘刀’与‘糖’之策,此刻当如何?”
承烨陷入沉思,小拳头不自觉地握紧。他想起那日市井中,父皇对内卫下的指令,是果断而迅速的。他又想起傅先生刚才讲的,要洞察人性,审时度势。
“儿臣觉得,”承烨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与他年龄不符的沉稳,“‘糖’要给,比如……可以明确告诉他们,主动配合清丈、依法纳税的,过往一些小的不合规之处,可以不予追究?或者,在后续的商事上,给予一些便利?但‘刀’也要亮出来!”他语气一转,带着一丝冷意,“对那些敢恐吓官员、煽动骚乱的,必须立刻抓起来,依法严办!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朝廷推行新政的决心,绝不动摇!而且……要快!”
傅成渊听着承烨的分析,眼中赞赏之色愈浓。太子殿下不仅理解了刚柔并济的道理,更意识到了“速度”在应对此类事件中的关键作用。拖延,只会让对手的气焰更加嚣张。
“殿下之见,已得其中三昧。”傅成渊颔首,“然,具体何人该抚,何人该剿,力度如何,需前线主事官员临机决断。陛下与朝廷,需给予其足够的信任与授权。”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道:“这,亦是为何陛下要大力推行新政,选拔如赵怀瑾这般敢于任事、熟知地方情弊的干员。唯有如此,方能在风雨来袭时,有砥柱能立于中流。”
承烨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朝堂上的每一次决策,都与远方发生的具体事件紧密相连,而执行决策的人,至关重要。
“先生,那我们现在该做什么?”承烨问道。
“将此事,即刻禀报陛下。”傅成渊肃然道,“同时,殿下可细思,若您是在江宁的赵怀瑾,面对此局,除了刚柔并济、快速反应之外,还可从哪些方面破局?譬如,民心?譬如,分化瓦解?”
承烨的小脑袋再次高速运转起来,开始思索更深层次的破局之策。
新学旧章,在东宫的碰撞中,催生出更具现实意义的思考。
江南波澜,地方势力的反扑,考验着新政的韧性与朝廷的掌控力。
帝国的储君,正在理论与现实的交织中,快速成长,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拉开了序幕。
(第两百三十六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