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闱三场,在肃杀与期盼交织的氛围中,终于尘埃落定。贡院大门重新开启,学子们或志得意满,或垂头丧气,或面色平静地涌出,如同百川归海,汇入京城的街巷,等待着最终命运的宣判。
阅卷、糊名、誊录、核分……一系列繁琐而严密的程序在礼部与翰林院的协同下紧张进行。裴砚亲自过问了阅卷官的选派,确保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经学大家,也有精通算学、律法的实务干员,力求评判公允。
养心殿内,等待放榜的这几日,气氛并不比考场内轻松。裴砚与秦绾虽对新政有信心,但首次推行便遭遇如此激烈的阻挠甚至破坏,心中亦不免悬着一块石头。此举成败,关乎的不仅是几个学子的前途,更是新政的威信与帝国的未来走向。
“陛下,娘娘,礼部呈送经义科前十名与新科三甲候选名单,请陛下御览定夺。”首辅杨文谦亲自捧着厚厚的卷宗入殿,神色复杂。这一次,连他也无法完全预料最终结果。
裴砚接过名单,与秦绾一同细看。经义科前列,依旧多为世家名门子弟,文章锦绣,功底扎实,这在意料之中。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新科榜单。
算学一科,头名赫然是那位来自京郊客栈、手指粗糙的王姓举子,其解题思路之巧妙,计算之精准,连阅卷的算学博士都拍案叫绝。
律法一科,夺魁者正是沉稳的李姓举子,其对案例的分析鞭辟入里,引律精当,远超许多只会死记硬背的学子。
实务科头名,则授予了那位熟知农事的张姓举子,其关于水利修缮与农具改良的策论,不仅切中时弊,更提出了数条极具操作性的建议,令工部的官员都为之侧目。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新科榜单中,竟也夹杂着几位出身世族、却同样在算学或律法上展现出过人天赋的子弟。新政,并未如某些人诋毁的那般只偏向寒门,它真正打破了出身的壁垒,唯才是举。
裴砚与秦绾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欣慰与振奋。
“便依此拟定金榜,昭告天下!”裴砚掷地有声。
放榜之日,贡院外墙前人山人海,人头攒动。
当那覆盖着明黄绸布的巨大金榜被礼部官员郑重张贴出来时,人群瞬间沸腾了!欢呼声、叹息声、不可置信的惊呼声交织在一起。
“我中了!我中了!”那位王姓举子看到自己高居算学榜首,激动得满脸通红,与身旁同样榜上有名的李、张二位同伴紧紧拥抱,热泪盈眶。他们寒窗苦读,备受质疑,今日终于凭着实学,鲤鱼跃龙门!
一些原本对新政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世族,发现自家子弟竟也在新科上榜上有名,心情复杂之余,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杂学”的价值。
当然,亦有众多经义科落第者和固守旧念之人,看着那刺眼的新科榜单,面色阴沉,窃窃私语,但在这皇权彰显、大势所趋的洪流面前,他们的声音已显得微不足道。
金榜题名的喜悦,如同春风,迅速吹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也随着驿马传遍帝国四方。无数寒门学子奔走相告,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地方官吏也开始真正重视起算学、律法等实务之学。新政的种子,借着这次春闱,真正播撒了下去。
皇宫,上书房。
小小的承烨正襟危坐,听着新任太子少师(由一位博学且支持新政的翰林学士担任)讲解《论语》。当讲到“有教无类”时,少师顺势提及了刚刚放榜的春闱,盛赞陛下开新科、广纳贤才的圣明。
承烨听得认真,忽然抬起小脸,奶声奶气却语出惊人:“少师,是不是……有本事的人,不管他爹爹是谁,都能来帮父皇和母后做事,江山就会更稳固?”
稚嫩的童声,却精准地道出了新政的核心与帝王心术的精髓!
少师一愣,随即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连忙躬身:“太子殿下聪慧!正是此理!天下英才尽入彀中,则国运昌隆,江山永固!”
消息传到养心殿,裴砚与秦绾亦是相视而笑。秦绾眼中带着为人母的骄傲,轻声道:“这孩子,心思倒是通透。”
裴砚将承烨抱到膝上,看着儿子清澈明亮的眼眸,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期望。他仿佛看到,一条不同于过往、充满生机的新路,正在他手中,更在下一代的脚下,徐徐铺开。
金榜题名,寒门跃龙门,新政初显威。
雏凤清声,东宫悟治道,帝国展新颜。
旧的坚冰已被打破,新的潮流势不可挡。这艘帝国的巨轮,在经历了内忧外患、血火洗礼之后,终于迎来了人才辈出、万象更新的崭新时代。
(第两百一十九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