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的东北边境,黑龙江畔的风还带着夏末的余温,却已悄悄裹进几分肃杀。
何大清正站在编号“139”的界碑旁,靴底踩着刚冒头的野草,目光越过界江,望向对岸朝鲜境内的山脉。
那里原本该有朝鲜边防军的巡逻身影,此刻却只有成片的玉米地在风中晃动,连几声犬吠都听不到,反常的安静让他眉头微微蹙起。
身后传来马蹄声,通信兵小李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时,怀里的加密电报袋还在微微晃动,脸色比来时更急:“副司令员!中央军委急电!加密等级‘绝密’,让您立刻回指挥部阅办!”
何大清接过电报袋,指尖触到袋口烫金的“军委”印章,心里瞬间有了预判——自6月朝鲜战争爆发,东北边防军就进入了“半战备”状态,他这两个月几乎天天泡在边境线上,从漠河到丹东,沿线的哨所、防御工事、百姓安置点都查了个遍,就怕战火波及中国境内。
回到位于瑷珲镇的临时指挥部,何大清关上房门,用特制钥匙打开电报袋,两张泛黄的电报纸在灯下展开,黑色的铅字字字千钧:“着令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员何大清,即刻加强中朝边境全线监控,重点关注朝鲜北部战局动向,每日上报边境情报;组织侦察分队深入前沿,摸清联合国军及朝鲜人民军部署态势;协助地方政府做好边境百姓疏散预案,确保中国领土及人民安全,不得有失。”
“联合国军……”何大清低声念着这三个字,指腹在“朝鲜北部战局”上反复摩挲。他早从报纸上看到美军仁川登陆的传闻,只是没想到中央的指令来得这么急——这意味着朝鲜战场的局势可能已超出预期,边境的平静下,或许正藏着随时可能蔓延的战火。
他立刻叫来作战参谋,铺开边境地图,红笔沿着中朝界江画了一道粗线:“通知各边防旅,从今天起,巡逻频次从每日一次增加到三次,重点盯防界江渡口、山间小道,一旦发现不明人员或武装力量靠近,先警告,再拦截,绝不能让任何人越界!”
当天下午,何大清亲自带着侦察连深入边境前沿。他们穿着便装,背着压缩饼干和望远镜,沿着界江的芦苇丛潜行。
江水浑浊,偶尔能看到对岸飘来的树枝,远处朝鲜村庄的屋顶隐约可见,却看不到一个村民,只有几只麻雀在电线杆上停留,显得格外冷清。
“副司令员,您看!”侦察兵小王突然压低声音,指向对岸的山头。
何大清举起望远镜,看到几个穿着美军制服的士兵正举着望远镜观察江面,旁边还停着一辆吉普车——这是他这两个月来第一次在边境看到美军身影,显然,联合国军的推进已接近中朝边境。
“记下来,坐标北纬49°21′,东经127°35′,发现美军侦察人员3名,吉普车1辆。”何大清一边让参谋记录,一边叮嘱,“咱们再往前探探,看看他们的哨位设在什么地方,有没有重武器。”
深入两公里后,他们在一处山坳里发现了美军的临时哨位——几顶绿色帐篷,架着两挺重机枪,还有两名士兵正对着中国境内的方向拍照。
何大清示意侦察兵用相机悄悄拍下画面,又绕到哨位后方,摸清了撤离路线,才带着队伍悄悄撤退——他知道,这些情报必须尽快上报中央,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与此同时,边境防线的加固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丹东,边防军战士们顶着烈日,在鸭绿江边挖掘战壕,架设铁丝网。
在通化,战士们帮助百姓把粮食、衣物搬到后方的防空洞,何大清特意叮嘱:“要跟百姓说清楚,不是让他们逃难,是提前做好准备,咱们边防军在,就绝不会让鬼子(指美军)跨过界江一步!”
傍晚回到指挥部,何大清刚翻开情报汇总表,门就被推开了——瑷珲镇的镇长老王提着一篮煮玉米走进来,额头上满是汗:“何司令,俺们镇上的百姓都知道了,边境不太平,大家商量着,成立个‘支前队’,帮战士们送水、送饭,要是真有情况,还能帮着抬伤员!”
何大清看着老王手里的玉米,心里暖暖的。这两个月来,边境百姓给他的感动太多了。
哨所的战士们缺柴火,村民们就顶着风雪上山砍;侦察兵们缺干粮,大娘们就连夜蒸馒头、煮鸡蛋;有的年轻人甚至主动报名当向导,说“这地界俺们熟,闭着眼睛都能走”。
“老王,谢谢乡亲们!”何大清接过玉米,掰了一块放进嘴里,香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不过支前队不用急,咱们现在主要是防备,真到需要的时候,再麻烦大家。你们先把自家的东西收拾好,要是听到警报,就按咱们之前说的,往后方的防空洞撤,安全第一。”
老王点点头,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这是俺们镇上所有青壮年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您拿着,要是需要人,随时叫俺们!”
何大清接过纸条,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写得密密麻麻,每一个名字后面,都藏着百姓对家国的守护。
夜深了,指挥部的灯还亮着。
何大清坐在地图前,一边整理白天的侦察情报,一边在纸上写着第二天的部署计划:给各旅补充弹药、检查防空武器、跟朝鲜边防军尝试联络……
窗外的风刮过屋檐,带着界江的水汽,他想起北平的家人——吕清心肯定在担心他,何雨阳说不定在算边境防线的防御角度,何雨柱大概在琢磨给他寄点什么吃的,何雨水或许在画“爸爸守护边境”的画。
他拿起笔,给家里写了一封短信,只说“边境一切安好,勿念”,却没提看到美军的事——他不想让家人担心,更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守住这道界江,守住身后的百姓,就是守住北平的安稳,守住新中国的和平。
1950年8月的东北边境,界碑静静矗立,江水缓缓流淌,何大清和他的边防军将士们,正用警惕的目光和坚实的脚步,在中朝边境线上,筑起一道看不见却坚不可摧的屏障,等待着即将到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