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
黑色摇把式电话的铃声从清晨六点半就开始响个不停,尖锐的声音在空旷的新厂房里显得格外刺耳。刚子睡眼惺忪地从临时搭的木板床上弹起来,抓起听筒,还没来得及说,对面就传来一连串急切的询问:
是婉锋食品吗?我看到报纸上你们招工,销售员具体干啥?一个月真能给八十块?
这已经是今天早上接的第七个电话了。刚子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强打精神重复着已经说了无数遍的解释:对,我们是婉锋食品有限公司,销售主要负责产品推广和渠道维护,底薪加提成,具体面议……
业务扩张带来的人手短缺矛盾已经尖锐到无法忽视。传统的劳务市场招聘来的普通劳力,无法满足公司对有文化、有技能、有潜力人才的需求。目标明确而迫切——必须打破常规,通过登报这种具有轰动效应和广泛影响力的方式,精准筛选出能支撑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人才,同时向全社会展示的格局与实力。
办公室角落里,林婉秋面前已经堆起了两摞厚厚的信件。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一个印着某中学抬头的信封,轻声对正在接电话的刚子说:刚子,这已经是第二十三封求职信了。还有个信封上贴着四分钱的邮票,是从邻县寄来的。
大刘端着一铝饭盒的稀饭走进来,看着这阵势直咂嘴:我的乖乖,锋哥这登报的主意真神了!这比在劳务市场守十天都管用!
陈锋拿起一份《新民晚报》,目光落在中缝那则精心拟定的招聘启事上。婉锋食品有限公司几个字格外醒目,下面罗列的招聘岗位、要求和待遇从优,前景广阔的承诺,无不透着这个时代私人企业少有的自信和魄力。
光接电话和收信还不够,陈锋放下报纸,眼神锐利,我们要的是能干事的人。婉秋,把所有的求职信再仔细筛一遍,重点关注几种人:一是文字表达清晰、有自己想法的;二是有相关技术背景或销售经验的;三是年轻人,肯学习、有冲劲的。
接下来的两天,婉锋食品那部电话成了全厂最忙碌的。刚子和大刘轮流值守,记录下每一个咨询者的基本信息。而林婉秋则展现了惊人的细致和耐心,她将每一封求职信都编号登记,用娟秀的字迹在笔记本上列出关键信息:姓名、年龄、学历、工作经历、求职意向、信中亮点。
晚上,昏黄的灯光下,陈锋和林婉秋头碰着头,一起翻阅筛选出来的信件。
锋哥,你看这封,林婉秋递过一封信,语气带着欣赏,张平,二十二岁,高中毕业,在供销社干过两年临时工。信里不光写了经历,还分析了咱们辣条和辣椒酱在供销社系统的销售优劣势,提了两条建议。虽然有点稚嫩,但肯动脑子。
陈锋接过信,纸张是普通的横格信纸,但字迹工整有力。信中不仅表达了求职意愿,还真的结合自身经历对产品铺货提出了看法。嗯,这个不错,是个苗子。标记一下,通知他来面试。
还有这个,陈锋自己抽出一封信,李建国,五十八岁,原国营第二食品厂退休工程师,精通机械设备维修和食品生产工艺。信里说看到咱们是新兴民营企业,想来发挥余热。这可是个宝贝!
林婉秋凑过来看,信是用蓝色墨水钢笔书写,格式一丝不苟,透着老派技术人员的严谨。退休工程师?锋哥,这样的人才能愿意来咱们这儿吗?而且工资要求恐怕不低……
只要他有真本事,工资不是问题!陈锋毫不犹豫,技术是咱们的短板,必须补上!也通知!
两人一边筛选,一边讨论,气氛热烈而专注。被筛选出来的信件被分成两堆,一堆是备选,一堆是直接淘汰的。淘汰的理由五花八门: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通篇空话套话,毫无实质内容的;开口就要求解决住房和城市户口的;还有一封甚至夹带着一张某某领导写的、语气倨傲的推荐条子。
看到那张推荐条子,陈锋直接将其揉成一团,精准地扔进了墙角的废纸篓,语气没有一丝波澜:婉锋用人,只看能力和态度,不看关系。
林婉秋看着他干脆利落的动作,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安定。她知道,她的男人有原则,有魄力。
经过连续三个晚上的挑灯夜战,初步筛选工作终于完成。从超过一百五十封求职信和数十个有效电话咨询中,他们最终筛选出了十五名候选人,通知他们后天上午来公司参加面试。
这十五人构成多样,涵盖了不同年龄层和背景:有像张平这样有想法、肯钻研的年轻高中毕业生;有李工那样经验丰富的退休技术专家;有在国营厂郁郁不得志、想出来闯一闯的年轻技术员;也有师范毕业、思维活跃想尝试销售的代课老师……
看着这份最终名单,陈锋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他指着名单对林婉秋、大刘和刚子说:看见没?这就是登报的力量!它像一张大网,能把散布在各个角落、真正适合我们的人才捞出来!这十五个人里,只要能留下三五个尖子,咱们这次登报的花费就千值万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登报招聘,婉锋食品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和它求贤若渴待遇优厚的形象,随着《新民晚报》的发行量,迅速在城里扩散开来。一种不同于小作坊的、现代化企业的格局和气象,正在悄然形成。
林婉秋将十五份候选人的简历材料整理好,用夹子夹在一起。她看着最上面那份属于李建国工程师的、写着密密麻麻技术术语的简历,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但也带着一丝隐忧。
锋哥,人我们是筛出来了,后天就要面试。她轻声开口,语气带着一丝不确定,可我们几个,谁都没有正规面试的经验。怎么面?问什么问题?怎么判断谁是真有本事,谁是纸上谈兵?万一……万一我们看走了眼,招进来不合适的人,岂不是更耽误事?
陈锋正准备起身的动作顿住了,他缓缓坐回椅子上,眉头微微蹙起。林婉秋这个问题,像一根针,扎在了最关键的地方。
这面试的阵仗,到底该怎么摆?怎样才能从这些纸上谈兵的候选人里,精准识别出真正能用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