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整,袁天准时出现在管委会三楼的小会议室门口。门虚掩着,里面传出清晰的讨论声。他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一个沉稳有力的声音传来。
袁天推门而入。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已经坐了五六个人。
主位上,一位五十岁左右、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鹰隼的男人抬起头,正是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陈海潮。
他穿着熨帖的深色衬衫,没打领带,袖口随意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整个人透着一股干练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陈主任好,各位好。袁天。”袁天不卑不亢地自我介绍。
“袁天同志,欢迎!快请坐。”陈海潮脸上露出一丝公式化的笑容,指了指自己右手边的一个空位,“时间紧,我们直接开始。今天初审几个申请入驻加速器的项目,你正好也熟悉一下我们的流程和标准。”他的话语简洁直接,没有任何多余的寒暄。
袁天依言坐下,目光快速扫过与会者。除了杨明,还有招商局、科技局、产业规划处的几位负责人,每个人都带着笔记本或平板电脑,神情专注。
第一个项目很快开始路演。创始人是一位海归博士,激情洋溢地介绍其团队在量子点显示材料上的突破,ppt上满是炫目的分子结构图和性能对比数据。他声称其材料性能参数超越国际巨头同类产品30%,成本却更低。
路演结束,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科技局的张处长推了推眼镜,率先开口:“王博士,技术听起来很前沿。但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实验室小试的数据很漂亮,但中试放大,尤其是量子点材料的批次稳定性,是行业公认的难点。你们有具体的中试计划和风险预案吗?
第二,成本优势建立在你们自研的某种特殊合成路径上,这种路径的原材料供应链是否稳定可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张处长的语气变得严肃,“国际巨头在相关领域的基础专利壁垒极其森严。你们的核心技术,是否做了足够深入、足够有把握的Fto(自由实施)分析?有没有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这关系到企业能否存活。”
问题尖锐,直指产业化落地的核心痛点。没有一句空话套话。
王博士显然有所准备,但回答关于专利壁垒的部分时,明显底气不足,言语间有些闪烁:“……我们做了初步检索,核心合成方法是原创的……当然,外围专利的交叉授权问题,还需要进一步……”
袁天安静地听着,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当王博士提到他们核心合成方法中的一个关键催化剂体系时,袁天心中一动。
他不动声色地拿起面前的平板电脑,迅速接入管委会的内网数据库。
这个数据库的权限之高、信息之新,远超他的预期,甚至能链接到全球几个主要的专利数据库和专业文献库。
他快速输入几个关键词,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筛选。几秒钟后,一组相关的国际专利组信息和一个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摘要出现在屏幕上。
报告由一家国际顶尖的行业研究机构发布,其中特别提到了某巨头近期在相关催化剂体系上获得的一系列基础专利,构建了严密的封锁网。
袁天抬起头,在王博士结束陈述、会议室再次陷入短暂沉默时,平静地开口了,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王博士,关于催化剂体系的风险,我补充一点信息。”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陈海潮的眼神带着一丝审视和兴趣。
袁天将平板电脑屏幕转向众人,上面清晰地显示着他刚刚检索到的专利地图和报告摘要:“根据全球专利数据库最新公开信息,以及techInsights上月发布的专项报告,您提到的这种基于‘过渡金属硫化物-有机配体’复合体系的催化路径,其核心的配体结构设计、金属中心选择以及特定的活化工艺,已经被L公司通过pct途径在全球主要市场,包括中国,布局了至少7项核心专利和数十项外围专利,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保护网。”他指着屏幕上标红的关键专利号和技术特征描述。
“L公司对这类基础材料的专利策略一向极具攻击性。贵团队的核心合成方法,在催化剂的选择和活化步骤上,”袁天的手指精准地点在ppt的某一页示意图上,“与L公司cN20xx……号专利所保护的技术特征,存在高度相似性。Fto风险极高。
一旦进入量产阶段,几乎必然面临专利诉讼。而诉讼成本和潜在的禁令风险,对初创公司是致命的。”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王博士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张了张嘴,却没能发出声音。
他显然清楚袁天指出的问题,只是抱着侥幸心理试图蒙混过关。
科技局张处长看向袁天的眼神充满了惊讶和赞许,他立刻追问:“王博士,袁主任提出的这个问题,你们团队是否有过评估?有没有可行的规避设计方案?”
王博士颓然地摇了摇头,声音干涩:“……我们……还在想办法……”
陈海潮面无表情,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做出了决定:“项目先搁置。知识产权是生命线,这个问题不解决,风险太大。
科技局后续跟进一下,看看他们有没有实质性的规避方案。”他看向袁天,点了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实质性的认可:“袁主任,切入很准。知识产权这一关,是我们筛选项目的硬杠杠。你做得很好。”
袁天微微颔首,没有居功:“应该的,正好了解一点。”他心中却并不平静。
在林城,项目评审往往流于形式,关注点多在投资额、产值这些显性指标上,对核心技术壁垒、知识产权风险这些深水区的暗礁,缺乏认知也缺乏评估能力。
而在这里,这些是决定项目生死的首要门槛。精准、冷酷、高效。
会议继续进行。后面的项目涉及人工智能辅助新药筛选、工业物联网安全平台等。
袁天没有贸然发言,只是专注地听着其他负责人从市场前景、团队构成、技术成熟度、商业模式等各个维度进行犀利的质询。
每一个问题都像手术刀,精准地解剖着项目的真实价值与潜在风险。没有和稀泥,没有模棱两可的“再研究”,行与不行,依据清晰,当场立判。
袁天飞快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他记录的不是结论,而是他们提问的角度、评估的框架、考量的维度。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人才吸引、金融支持……这些在林城还停留在口号和文件里的概念,在这里化作了评审会上一个个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人才吸引、金融支持……
这些在林城还停留在口号和文件里的概念,在这里化作了评审会上一个个冰冷具体、决定项目生死的量化指标和风险评估模型。他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这套高效决策体系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