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冰岛的过程,如同完成了一次精密的空间跃迁。江辰提前七十二小时启动了“环境适应协议”,逐步调整住所内的光照、湿度和环境音,模拟回国后将面临的气候与感官刺激,确保林晚星的身体和创作状态能实现无缝切换。他甚至根据她的生理节律数据,优化了整个长途飞行的行程安排,包括转机时间、舱内座椅角度、以及餐食选择,将旅途的疲惫感降至最低。
飞机穿越云层,下方逐渐显现出熟悉的东亚海岸线轮廓。林晚星靠着舷窗,看着窗外与冰岛截然不同的、充满烟火气的地貌,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归属感。这里是她艺术的起点,承载着她的青春、迷茫与最初的梦想。如今归来,她已非昔日那个只能在画布上倾吐心事的女学生,身边也多了一个将她视为宇宙中心的男人。
江辰坐在她身侧,正在快速处理着积压的信息流。他辞去星宸科技cEo职务并开源核心技术的举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非但没有削弱他的影响力,反而让他以一种更超然、更具象征意义的姿态,矗立在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潮头。各种学术论坛、政府智库、乃至国际组织的邀请纷至沓来,但他只筛选了极少数与“星火之窗”理念高度契合,或能对林晚星回顾展产生助力的项目,列入“潜在合作清单”。
“陆衍已经协调好接机和安全通道。”江辰结束一个简短的通讯,向林晚星同步信息,“回顾展的筹备团队核心成员希望明天能与你进行一次初步会谈。”
他的效率一如既往。林晚星点了点头,伸手过去,轻轻握住了他放在扶手上的手。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一个简单的接触,像是在确认彼此的存在,也像是在为即将面对的新阶段汲取力量。江辰反手将她的手指纳入掌心,动作自然流畅,仿佛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千万遍。
重返母校美术学院,感觉熟悉又陌生。古老的建筑依旧,但空气中弥漫着更加活跃和多元的气息。院长亲自接待了他们,态度比之前通讯时更加热情,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显然,林晚星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以及江辰那笼罩着传奇色彩的光环,让这次回顾展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场普通的校友活动。
筹备团队早已组建完毕,核心成员包括学院的资深策展人、艺术史学者,以及“星火之窗”社区派驻的专业执行人员。会议在学院一间充满阳光的会议室进行。
最初的讨论围绕着展览的主题结构和作品筛选展开。策展人提出了一个相对传统的编年史方案,按时间顺序展示林晚星的艺术演进。
林晚星认真听着,却没有立刻赞同。她看向坐在她身边、一直沉默旁听的江辰。
“你觉得呢?”她轻声问。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江辰身上。这位科技巨子的在场,本身就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江辰抬起眼,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林晚星身上。
“编年史结构逻辑清晰,但效率并非最优。”他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掌控了全场的话语权,“它无法清晰呈现你艺术探索中,几个核心‘引力源’的相互作用与演化。”
他操作了一下随身终端,会议室的投影屏上立刻出现了一幅动态的、多维的星图——正是他之前为林晚星构建的“个人艺术宇宙”模型。
“我建议,以‘引力源’为主题结构。”他指向星图中几个异常明亮、并且延伸出无数连接线的核心光团,“比如:早期对‘生命韧性’的观察(《待放之星》时期),中期对‘创伤与转化’的探索(《余烬编码》阶段),以及与科技相遇后,对‘理性与感性共振’的持续追问。”
“这样的结构,更能揭示你创作的内在线索,也更能与观众产生深层次的理念共鸣。”
他不仅提出了颠覆性的方案,还瞬间提供了完整的可视化论证。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几位学院派的教授脸上露出惊愕与深思交织的表情。江辰的方案,跳出了传统艺术史叙事的框架,用一种更本质、也更符合数字时代思维的方式,重新解读了林晚星的艺术生命。
林晚星的眼中闪过赞赏的光芒。她看向院长和策展人:“我认为这个思路更贴近我创作的初衷。”
在江辰那无可辩驳的逻辑和影响力面前,方案被迅速采纳。会议接下来的效率极高,围绕着几个“引力源”主题,展陈设计、灯光方案、互动体验区的规划一一落定。
然而,就在会议接近尾声时,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
一位负责媒体宣传的副院长有些迟疑地开口:“晚星,江先生,关于这次展览的舆论宣传,我们收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他调出了一份内部简报。某些保守的艺术评论家,开始在网上散发言论,质疑林晚星作品的“艺术纯粹性”,认为她过度依赖技术,尤其是依赖江辰,其作品更像是“高科技包装下的情感噱头”,甚至隐晦地提及江辰过去的“技术污点”,试图将这次回顾展拖入舆论泥潭。
这种声音虽然不算主流,但在学院内部也引起了一些疑虑。
会议室的气氛微微凝滞。
林晚星眉头微蹙,正想开口,江辰却轻轻按住了她的手。他看向那位副院长,眼神没有任何波澜,仿佛听到的只是无关紧要的背景噪音。
“这类噪音的信噪比,低于有效沟通阈值。”他平静地陈述,“应对策略有两种:一是忽略,将精力集中于展览本身;二是进行技术性澄清。”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个人建议选择第一种。因为第二种策略,需要将解释权交给一个不准备讲逻辑的对话方,效率低下。”
他的冷静和笃定,像一道无形的屏障,瞬间将那些外部杂音隔绝开来。他根本不屑于去进行这种层面的辩论。
副院长似乎被他的气势慑住,连忙点头:“明白,明白。我们当然是以作品本身为重。”
会议在一种微妙的、被江辰绝对掌控的氛围中结束。
离开学院,坐进车内,林晚星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她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熟悉街景,感觉像是打完了一场无形的仗。
“那些声音……你真的不在意?”她侧头问江辰。
江辰正在查看回顾展新架构的推进时间表,闻言抬起头。
“在意,取决于目标。”他理性地分析,“如果目标是说服那些持固有偏见者,在意是无效消耗。如果目标是确保展览顺利举行并有效传递你的理念,那么,这些声音的干扰权重,可以忽略不计。”
他放下终端,看向她,目光深邃:“你的艺术价值,不需要通过辩论来证明。它存在于每一幅画作、每一个项目中,存在于‘星火之窗’的活力中,也存在于……我选择你作为核心公理的逻辑必然性中。”
他又用他那独特的方式,说着世界上最动听的情话。
林晚星忍不住笑了,心底那一点点因为负面评价而产生的滞涩感,瞬间烟消云散。是啊,有他在,她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车子驶入他们下榻的、位于城市安静角落的一处安保严密的公寓。这里将是他们筹备回顾展期间的临时基地。
走进客厅,林晚星一眼就看到,那个从冰岛带回来的、装着江辰手作陶杯的盒子,被小心地放在客厅最显眼的架子上。旁边,还立着一个正在安静运行的、小型的全息投影装置,投射出的,正是冰原上那个量子信标发出的、唯有他们能感知到的信号模拟图。
仿佛无论他们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那个象征着绝对常数的坐标,始终跟随着他们。
这里不是旅程的终点。
但这里,是她的母港,是她艺术生命的源头,也是他们共同书写下一个篇章的起点。
引力已然确认,轨道清晰无比。
接下来,便是向着星辰,全速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