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天去镇上开会,两人刚走进会议室,就被角落里一个举着相机的人吸引了——对方胸前挂着“县旅游局”的工作牌,见他们看过来,主动上前握手:“我是负责宣传的小吴,早就听说你们的‘稻禾居’,今天特意来听你们的分享。”
轮到他们上台时,苏景妧先放了段短视频:镜头从清晨的稻田开始,雾霭里顾衍在教游客插秧,接着是孩子们磨米浆的笑声,最后定格在“稻禾居”院廊下亮着的灯笼,顾衍站在旁边补充:“我们没搞复杂的噱头,就是把农户的稻田变成体验场,闲置的老房子改成能住的家,让客人来这儿能摸到真的泥土,尝到刚煮的新米。”
话音刚落,台下就有人举手,是邻村的种植户老陈,他攥着话筒问:“我们村也有大片果园,能不能跟着你们学,搞个采摘加住宿的模式?”苏景妧立刻接话:“当然可以!我们可以把你们的果园加进游玩路线,客人住‘稻禾居’,白天去摘果子,咱们互相带客。”
散会后,小吴拉着两人建了个微信群:“我把县里几个景区的负责人也拉进来了,你们可以一起设计‘乡村旅游环线’。”顾衍看着群里跳动的头像,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掏出几包花生酱:“这是咱们农户联盟做的,您带回去尝尝,以后要是景区想卖特产,咱们也能合作。”
回程的路上,苏景妧靠在车窗上,看着路边的稻田说:“原来咱们做的这点事,还能带动别人。”顾衍握着方向盘笑:“以后带动的人会更多——对了,昨天张叔说他家的梨熟了,咱们明天先去尝尝,要是好就加到游玩路线里。”
车窗外的风带着稻花香,吹得两人心里都暖暖的,接下来,他们不仅要把“稻禾居”经营好,还要帮着更多农户把日子过出滋味来。
第二天一早,苏景妧和顾衍就拎着竹篮往张叔的梨园去,刚到园门口,就看见满枝的酥梨压弯了枝条,青黄的果皮上还挂着晨露,张叔踩着梯子摘梨,笑着递下来两个:“你们尝尝,今年雨水足,比去年甜!”顾衍咬了一口,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淌:“甜度刚好,游客肯定喜欢。”
三人坐在梨树下商量采摘路线,苏景妧掏出笔记本画草图:“从民宿到梨园也就十分钟路程,咱们可以安排电瓶车接送,再在园里搭个洗果台,游客摘了就能吃。”张叔突然犯了难:“我家就两口人,要是游客多了,光称重都忙不过来。”顾衍立刻接话:“咱们从农户联盟里找两个手脚麻利的婶子来帮忙,按天算工钱,还能给大家多添份收入。”
这事刚定下来,小吴就从微信群里发来消息,说县里的湿地公园想和他们联动,推出“稻田+果园+湿地”的一日游线路板,苏景妧赶紧拉着顾衍去湿地公园踩点,沿着木栈道走了一圈,看见不少水鸟在芦苇丛里栖息,公园负责人指着湖边的草坪说:“这里可以搭帐篷,游客中午能在这儿野餐,我们还能提供游船体验。”
可对接的时候又出了新问题——湿地公园和梨园之间没有直达路,游客得绕远路,顾衍拿着地图琢磨了半天,想起村里有条废弃的田埂,他找王书记协调,联系了工程队把田埂拓宽成石子路,还在路边种上了波斯菊,苏景妧则设计了线路手册,把每个环节的时间都标得清清楚楚:上午九点从民宿出发去稻田体验插秧,十一点去梨园采摘,下午两点到湿地公园野餐游船,傍晚五点返回民宿吃农家宴。
线路刚推出,就有个二十人的亲子团报名,出发那天,苏景妧带着孩子们在稻田里学插秧,顾衍则陪着家长们在梨园采摘,有个小朋友摘梨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裤腿上沾了泥,却咧着嘴笑:“妈妈,这梨比超市买的好吃!”苏景妧赶紧拿出备用裤子给孩子换,心里也跟着软下来——这大概就是乡村旅游的意义,能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也让大人们找回童年的味道。
傍晚送亲子团返程时,团长拉着苏景妧的手说:“要是冬天有活动,我们还来!”这话提醒了顾衍,他晚上翻着日历说:“冬天稻田里能种油菜,开春就是油菜花田,还能搞个‘打糍粑’体验,让游客自己磨糯米、打糍粑。”苏景妧眼睛一亮,立刻联系农技站咨询油菜种植技术,还去找村里的老人学打糍粑的技巧。
这天夜里,两人坐在“稻禾居”的院廊上,看着天上的星星,顾衍突然说:“咱们当初就想做好稻田观光,没想到现在能串起这么多事。”苏景妧靠在他肩上笑:“因为咱们不是一个人在做——你看,张叔的梨、湿地公园的船,还有农户们的帮忙,大家一起使劲,日子才会越来越好。”
夜风里飘着淡淡的梨香,远处传来几声狗吠,一切都显得那么踏实,他们知道,接下来还有更多事要做,但只要并肩往前走,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转眼入了秋,稻田开始泛黄,苏景妧和顾衍却忙着为冬天做准备,两人先去农技站拉回了油菜种子,又组织农户们翻耕稻田——要赶在霜降前把种子播下去,来年春天才能有连片的油菜花田。
顾衍扛着锄头在田里示范,教大家控制播种密度:“行距保持三十公分,播得太密苗长不好,太稀又浪费土地。”苏景妧则拿着小本子记录每户的播种面积,顺便统计需要的肥料数量:“咱们统一从农技站采购,能省不少钱。”正忙得热火朝天,李婶突然凑过来问:“打糍粑的石磨找着了吗?我家那台老石磨搁在仓库里好几年,说不定还能用。”
两人立刻跟着李婶去看石磨,厚重的青石磨盘上满是灰尘,顾衍试着推了推,磨盘纹丝不动。“得找师傅来修修,把磨齿再凿深点,不然磨不动糯米。”他联系了镇上的老木匠,师傅来看了一眼说:“三天就能修好,还能给磨盘刷层清漆,既好看又耐用。”
石磨的事刚落实,之前来过的亲子团团长又发来消息,说想在元旦假期带孩子们来体验打糍粑,还特意叮嘱要安排“农家烟火气”浓的活动,苏景妧琢磨着,光打糍粑不够,还得让孩子们感受完整的“糯米变美食”过程,于是又去找村里的老人学做糯米糕——把磨好的糯米浆压成块,裹上芝麻和红糖,蒸透了又软又甜。
可准备过程中又出了小插曲:蒸糯米需要大蒸锅,农户家里的小蒸锅一次只能蒸少量,根本满足不了游客需求,顾衍想起镇上的供销社有闲置的大蒸锅,赶紧去协商借用,还找电工帮忙改装了电路,确保蒸锅能正常使用,苏景妧则在民宿院里搭了个临时灶台,用砖块垒起简易的操作台,旁边还摆上了装芝麻、红糖的陶罐,看着就有农家小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