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风波暂息,张恒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山寨的“工业化”进程中。他深知,在这乱世,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武力才是立足的根本。
在李拙的工坊里,一场技术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张恒凭借超越时代的眼光和数据面板提供的些许“灵感”,指导李拙对现有的炼铁炉进行改造。
“李老,你看,如果我们把进风口改成这样,是不是能让炉温更高?”张恒在地上画出简单的风箱和管道示意图。
李拙起初不以为然,但试验之后,发现炉火果然更加炽烈,出来的铁水质地似乎也纯净了些许。这让他对张恒惊为天人,更加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技术改进中。
经过反复试验,一种结构更合理、效率更高的“山寨版”高炉终于建成。当第一炉品质明显优于从前的铁水流出时,整个工坊都沸腾了。李拙抚摸着新出炉的铁坯,激动得老泪纵横。
“主公真乃神人也!有此良铁,我军兵器甲胄,必将远超官军!”
张恒也很满意。新铁料为批量生产更精良的武器和必要的农具奠定了物质基础。他指示李拙,优先生产一批加长的矛头和更坚韧的弓弩部件,同时开始尝试打造简易的金属甲片,哪怕只是护住要害的皮镶铁甲,也能极大提升士兵的生存能力。
然而,就在张恒专注于技术提升时,马元义的活动也愈发频繁。他不再公开质疑,转而采用更隐蔽的方式拉拢人心。
他在老兄弟中间散布言论,称张恒沉迷于“奇技淫巧”,忘记了黄巾军“拯救苍生”的宏大理想;称徐衍是“腐儒”,用繁琐的规矩束缚了兄弟们的手脚;甚至隐隐暗示,张恒可能已背离“黄天”,失去了上天的眷顾。
这些言论在部分思想单纯、对现状不满的老兵中颇有市场。一股暗流在山寨平静的表面下涌动,忠诚与背叛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
陈莽察觉到了异常,向张恒汇报:“先生,马元义那厮最近总和他那几个老兄弟嘀嘀咕咕,怕是不安好心!要不要我先下手为强…”
张恒沉吟良久,摇了摇头:“再等等。没有确凿证据,贸然动手,只会让更多人离心。加强你队伍的操练,随时听我号令。”
他看向面板,组织度的数值有些微的波动,而马元义及其几个核心亲信的名字后面,隐约出现了代表“忠诚存疑”的黄色标记。他知道,摊牌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与此同时,柳清颜的侦察队带回了一个紧急军情:之前退走的公孙瓒部骑兵,并非放弃,而是与另一支约三百人的步卒汇合,总数已达五百余人,正在乌鸦岭外围构筑营寨,摆出了长期围困的架势。并且,他们似乎派出了细作,试图与山寨内部某些人取得联系。
内忧未平,外患再至。张恒感到肩上的压力陡然增大了数倍。他站在改造一新的工坊外,看着里面炉火映红的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又望向寨墙外隐约可见的敌军营寨灯火,目光逐渐变得锐利。
是时候,该彻底清理一下内部了。或许,外部敌人的压力,反而能成为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