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青春对话 非遗潮起
“岭南非遗集群”的联名产品在文旅渠道卖得火热,可沈老爷子翻看着“生态账本”的用户画像数据,却皱起了眉:购买者多是35岁以上的游客,2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比还不到10%。陈姐也有同感,她的竹编新品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后,点赞的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的评论里总带着“好看但用不上”的疑惑。
“老手艺要真正活下来,得抓住年轻人的心。”小张盯着数据看板说道。年轻人的消费逻辑早已从“买产品”变成“买体验、买认同”,单纯的产品展示根本打动不了他们。为此,“非遗集群协同计划”新增“青春焕新模块”,架起非遗与年轻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一、语言转译:让非遗“说年轻人的话”
模块首先联合高校设计专业与短视频博主,打造了“非遗潮语手册”,把传统技艺转化为年轻人熟悉的表达。
针对沈记年画,团队将“阴刻阳刻”技法拆解成“像刻橡皮章一样的凹版与凸版玩法”,把矿物颜料的“千年不褪色”解读为“比网红彩妆还持久的‘古法显色术’”。他们还拍摄了“年画纹样拆解”短视频,将鲤鱼、莲花等元素与星座、潮流符号结合,比如把莲花纹样改成“双鱼座专属开运年画”,发布后在校园社群里引发转发,单条视频播放量突破50万。
陈姐的竹编则走“实用主义+颜值经济”路线。系统建议她拍摄“竹编改造vlog”:用竹编杯垫搭配ins风餐具、用竹编灯罩打造“氛围感卧室”,还设计了可装无线耳机的迷你竹编包。视频里配上“手作的温度比网红单品更治愈”的文案,很快吸引了一批年轻粉丝,有人直接在评论区问“哪里能买”。
二、场景渗透:把非遗“搬进年轻人的生活”
年轻人的生活场景集中在校园、商圈、社交平台,模块精准对接这些场景设计活动。
在本地高校的“非遗文化周”上,沈记年画搭起“年画dIY工坊”,不再局限于传统纹样,而是提供动漫角色、网络热词的刻版模板。学生们可以把“暴富”“躺赢”等字样印在帆布包上,现场参与人数超800人,不少人还拍下作品发朋友圈,成了免费宣传员。
陈姐则带着竹编走进了商圈的“青年文创市集”。她没有单纯摆卖产品,而是设置了“10分钟竹编体验区”,教年轻人编简单的竹丝手环。体验过程中,工作人员顺势介绍竹编的环保属性——“一个竹编包能替代100个塑料袋”,正好戳中年轻人的环保理念,市集三天就卖出了200多个竹编单品。
三、社群共建:让年轻人“成为传承人”
“要让年轻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老周点开系统的“非遗社群运营”功能,这里聚集了近2000名对非遗感兴趣的年轻人,有学生、设计师、自媒体博主。
模块定期组织“线上非遗共创会”,沈老爷子在线解答年轻人的提问,还发起“年画新纹样征集”活动,入选的纹样由沈记制作成产品,设计者能获得销售额分成。有个95后设计师提交的“国潮赛博朋克年画”,把传统鲤鱼与霓虹灯元素结合,产品上线后很快售罄。
陈姐则在社群里组建了“竹编体验官”团队,招募20名年轻粉丝提前试用新品,收集改进建议。有粉丝提出“竹编包的肩带太硬”,陈姐立刻调整材质;还有人建议增加可拆卸挂饰,满足个性化需求。改进后的产品在社群里首发,3分钟就卖出了100个,不少体验官还主动帮忙宣传,形成了“用户共创-传播-复购”的良性循环。
三个月后,“生态账本”的数据显示,集群内非遗品牌的年轻用户占比从10%提升至35%,沈记年画的网店新增用户中,大学生占比超过40%,陈姐的竹编还入驻了两家面向年轻人的潮流集合店。
在一次校园分享会上,沈老爷子看着台下举着年画帆布包的年轻学生,感慨道:“以前怕手艺没人学,现在发现,不是年轻人不喜欢非遗,是我们没找对跟他们说话的方式。”陈姐则收到了一位00后粉丝的私信:“以前觉得非遗是老古董,现在才知道,它能这么潮。”
小张看着社群里年轻人分享的非遗改造作品,对老周说:“当非遗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认同的潮流符号,这门手艺才算真正拥有了未来。”此时,系统又收到了某潮流品牌的联名申请——非遗与青春的碰撞,正在产生更多意想不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