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派系博弈愈发胶着,蒋介石的中央军在苏皖豫边境虎视眈眈,汪精卫的改组派政变密谋箭在弦上,而马小丑之所以能在两大巨头的夹缝中稳如泰山,除了沈若雁稳固的兵权、夏晚晴充盈的经济、秦雨薇精准的情报,更离不开陈雪梅一手打造的“军工铁壁”。冀南、南京两大兵工厂在她的主持下,迎来了规模空前的扩张与技术迭代——机枪厂、火炮厂、弹药厂拔地而起,国产冲锋枪与150mm重型榴弹炮横空出世,“研发-生产-列装”的完整体系正式成型。当马小丑的十万大军全员换上清一色的国产先进武器时,这支劲旅便有了硬刚任何势力的底气,而军工自主,也成为马小丑坚守独立、拒绝依附的核心资本。
作为三省军工部部长、军工学堂校长,陈雪梅始终记得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军工强,则军强;军强,则国安。”在马小丑推行“拥蒋不附蒋,联汪不依汪”策略之初,她便清醒地认识到,派系斗争的最终话语权,终究掌握在“能打仗、有好枪”的人手中。蒋介石的中央军有列强支持的武器供应,汪精卫的改组派也在暗中联络洋行采购军火,唯有实现彻底的军工自主,打造出超越同期的先进武器,才能让马小丑的部队真正摆脱对任何一方的依赖,在乱世中掌握自己的命运。
恰逢夏晚晴的经济整合初见成效,财政充盈、资源充沛,为兵工厂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秦雨薇的情报网也为陈雪梅带来了关键的技术情报——蒋介石中央军列装的捷克式轻机枪参数、汪精卫计划采购的法国75mm山炮性能数据,这些都成为陈雪梅研发升级的重要参考。在马小丑的全力支持下,陈雪梅正式启动了“军工扩容升级计划”,目标只有一个:三个月内,实现机枪、重炮的国产化量产,建立完整军工体系,让部队装备全面领先。
一、兵工厂扩容:三足鼎立的军工基地
陈雪梅的扩容计划,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核心聚焦、多点联动”的战略布局。她以冀南兵工厂为核心研发基地,南京兵工厂为量产中心,在安徽芜湖增设分厂,形成“冀南研发、南京量产、芜湖配套”的三足鼎立格局,同时新增三大专业工厂:机枪厂、火炮厂、弹药厂,彻底补齐之前的产能短板。
(一)选址与基建:精准匹配资源
选址过程中,陈雪梅充分考虑了资源、交通与安全因素:
- 冀南兵工厂(核心研发):依托莘县煤矿的能源优势,原有基础扎实,保留并扩建研发实验室、精密加工车间,专注于核心技术攻关与样品试制;
- 南京兵工厂(量产中心):紧邻长江航道与铁路干线,便于原料运输与成品调拨,新增机枪厂、火炮厂主体车间,配备从欧洲采购的精密机床与冲压设备;
- 芜湖分厂(配套基地):利用芜湖的钢铁冶炼基础与长江航运便利,设立弹药厂与零部件加工厂,为南京、冀南两大厂提供弹药与配套零件,降低运输成本。
基建工程得到了马小丑的全力支持,沈若雁抽调了一个营的工兵部队参与建设,夏晚晴拨付了两百万银元专项经费,确保工程进度。陈雪梅亲自坐镇南京,监督车间建设与设备安装,她要求“既要速度,更要质量”——车间的承重结构必须能承载重型机床的重量,通风系统要满足弹药生产的安全要求,电力供应要保障精密设备的稳定运行。
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难题。南京兵工厂的火炮厂需要安装德国进口的1200吨液压机,用于锻造炮管,而液压机体积庞大、重量惊人,普通的运输工具无法搬运。陈雪梅与工兵部队商议后,采用“轨道平移法”,在地面铺设临时钢轨,用卷扬机将液压机缓缓平移至车间内,再用千斤顶精准定位。仅这一项工程,便耗费了七天七夜,陈雪梅全程坚守在现场,随时解决突发问题。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三大新厂正式落成:
- 机枪厂:占地五十亩,配备德国进口机床三十台、冲压机十五台,月产能设计为500挺轻机枪、200挺重机枪;
- 火炮厂:占地八十亩,拥有液压机、锻压机、镗床等精密设备二十台,月产能设计为15门150mm重型榴弹炮、30门120mm迫击炮;
- 弹药厂:占地一百亩,分设子弹、炮弹、手榴弹三个生产车间,月产能设计为200万发子弹、8万发炮弹、10万枚手榴弹。
新厂落成当天,陈雪梅站在火炮厂的车间里,看着崭新的设备整齐排列,眼中满是欣慰。马小丑前来视察,拍着她的肩膀说:“雪梅,有了这三大厂,我们的部队就有了最坚实的火力保障,看谁还敢轻易招惹我们!”
(二)原料与工人:保障产能的基石
产能扩张的核心,离不开稳定的原料供应与熟练的工人队伍。夏晚晴的物资调配中心与陈雪梅的军工部无缝对接,建立了“原料直供”机制:
- 钢材:马鞍山铁矿冶炼的优质钢材、南京钢铁厂生产的特种钢,优先供应兵工厂;国产钢材不足时,用海外贸易赚取的外汇从德国采购钨钢、合金钢,确保炮管、机枪枪管的材质要求;
- 煤炭:莘县煤矿的优质无烟煤,通过铁路专线直达三大兵工厂,保障冶炼、锻造的能源需求;
- 炸药:兵工厂自主研发的硝酸铵-铝粉混合炸药,原料由三省的化工作坊统一供应,批量生产,确保弹药威力;
- 其他原料:铜材、木材、橡胶等,由物资调配中心统一采购、按需分配,杜绝短缺或浪费。
工人队伍的扩充,采取“老带新+学堂输送”的模式。从原有兵工厂选拔技术精湛的老工人担任班组长,负责指导新工人;从军工学堂招募第一批毕业生,充实研发与生产一线;同时在三省境内招募穷苦青年,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后,补充到生产车间。陈雪梅还设立了“技术津贴”,对熟练工人、技术骨干给予高额奖励,吸引了上海、武汉等地的不少资深工匠前来投奔。
南京兵工厂的机枪车间里,老工人王师傅正在指导新工人操作机床。王师傅是从北洋军兵工厂跳槽来的,有着二十年的机枪制造经验,他感慨道:“以前在北洋军的厂子,原料短缺、设备老旧,造出来的机枪经常卡壳。现在这里,原料充足、设备先进,还有陈部长这样的专家指导,我们造的枪,比外国的还好用!”
为了保障生产安全,陈雪梅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在弹药厂设立了防爆墙、消防设施,定期开展安全培训与应急演练。她还在车间设立了医疗站,配备专职医生,为工人提供免费医疗,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与待遇。工人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三大新厂投产后仅一个月,便达到了设计产能的八成。
二、武器升级:国产冲锋枪与重炮的突破
兵工厂扩容的同时,武器研发也进入了攻坚阶段。陈雪梅的研发团队以“超越同期、适应实战”为目标,聚焦两大核心武器:国产冲锋枪与150mm重型榴弹炮。
(一)国产冲锋枪:近战利器的诞生
北伐战争中,陈雪梅发现,部队在巷战、山地战中,缺乏一种火力密集、轻便灵活的近战武器。中央军列装的捷克式轻机枪虽然好用,但重量较大,不适合单兵携带;士兵配备的步枪射速慢,近战中难以形成火力压制。因此,研发一款国产冲锋枪,成为当务之急。
研发团队以德国mp18冲锋枪为参考,结合中国战场的实际需求,进行了本土化改良。最初的原型枪遇到了不少难题:
- 射速过快,弹药消耗量大,且容易卡壳;
- 枪管散热不佳,连续射击十分钟后便会过热变形;
- 枪身过重,单兵携带不便,影响机动性。
陈雪梅带领研发团队反复试验,逐一攻克难关。她将留洋归来的机械工程师李博士与民间铁匠张师傅组成攻关小组:李博士负责优化枪机结构,调整射速;张师傅凭借多年的锻造经验,改良枪管材质与散热设计。
为了解决射速问题,李博士重新设计了枪机的复进簧,将射速从每分钟500发调整至每分钟350发,既保证了火力密度,又降低了弹药消耗与卡壳概率;为了解决散热问题,张师傅将枪管改为蜂巢式散热结构,增加散热面积,同时采用优质合金钢锻造枪管,提升耐高温性能;为了减轻重量,研发团队采用轻质铝合金制造枪身部件,将枪重从4.5公斤降至3.8公斤,便于单兵携带。
经过两个月的反复试验与改良,国产冲锋枪终于定型,被命名为“汉造1927式冲锋枪”。这款冲锋枪全长820mm,口径7.63mm,弹匣容量20发,有效射程200米,具备火力密集、轻便灵活、故障率低的特点,非常适合巷战、山地战与冲锋作战。
在试射场,沈若雁亲自测试了汉造1927式冲锋枪。她手持冲锋枪,对着200米外的靶位连续射击,子弹精准命中靶心,打完一个弹匣后,枪管仅微微发热,没有出现任何卡壳现象。沈若雁兴奋地说:“雪梅,这款冲锋枪太好用了!有了它,我们的士兵在近战中就能形成绝对的火力优势!”
陈雪梅当即下令,机枪厂全力量产汉造1927式冲锋枪,优先列装锐锋特种团与一线步兵部队。
(二)150mm重型榴弹炮:攻坚重器的迭代
150mm重型榴弹炮的研发,是对中国军工技术的一次重大考验。之前的105mm榴弹炮虽然好用,但面对南京、徐州等地的坚固工事,威力仍显不足;蒋介石的中央军列装的德国150mm榴弹炮,威力强大,却受限于进口数量,难以大规模列装。陈雪梅的目标,是研发一款性能超越进口炮、且能实现国产化量产的重型榴弹炮。
研发的核心难点在于炮管与弹药:
- 炮管需要承受巨大的膛压,必须使用高强度合金钢,且锻造工艺要求极高,稍有偏差便会导致炸膛;
- 炮弹需要具备穿甲、爆破双重威力,既要能击穿钢筋混凝土工事,又要能产生大范围杀伤。
为了攻克炮管技术,陈雪梅带领研发团队,与南京钢铁厂合作,反复试验合金钢的冶炼配方,最终研发出一种含铬、镍的特种合金钢,强度达到了进口钢材的水平。在锻造过程中,采用“三次锻造+冷锻膛线”工艺,确保炮管的精度与强度。陈雪梅亲自监督每一根炮管的生产,用千分尺测量膛线精度,误差超过0.01mm的炮管,一律作废。
弹药方面,研发团队设计了“穿甲爆破弹”,弹头采用钨钢穿甲芯,外壳为铸钢,内装高爆炸药。击中目标时,先由钨钢穿甲芯击穿工事,再由高爆炸药引爆,产生二次杀伤,威力远超普通爆破弹。
经过三个月的艰苦攻关,150mm重型榴弹炮成功定型,命名为“冀造1927式重型榴弹炮”。这款榴弹炮全长5.6米,炮管长3.2米,口径150mm,最大射程18公里,可发射穿甲爆破弹、高爆弹、燃烧弹三种弹药,穿甲厚度达120mm,能轻松击穿钢筋混凝土工事,杀伤半径超过50米。
在安徽蚌埠的试射场,冀造1927式重型榴弹炮进行了实战测试。目标是一座模拟北洋军坚固工事的钢筋混凝土碉堡,炮弹从10公里外发射,精准命中碉堡顶部,一声巨响后,碉堡被彻底炸毁,碎片飞溅范围达百米之外。在场的将领们都惊呆了,张翰卿团长激动地说:“陈部长,这炮太厉害了!有了它,我们攻坚就如探囊取物!”
陈雪梅下令,火炮厂全力量产冀造1927式重型榴弹炮,组建独立的重炮旅,由张翰卿兼任旅长,部署在宿州、信阳等核心防线,作为攻坚与防御的核心火力。
三、研发团队:人才荟萃的军工摇篮
武器研发的成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陈雪梅深知“人才是军工的根本”,在马小丑的支持下,她建立了一套“吸纳+培养+激励”的人才体系,打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专业化的军工研发队伍。
(一)吸纳人才:五湖四海聚贤才
陈雪梅的研发团队,堪称“中西合璧、新旧交融”:
- 留洋学子:通过秦雨薇的情报网与上海的华商商会,吸纳了二十余名留德、留英、留美的机械工程、冶金、化学专业学子。这些学子掌握了世界先进的军工技术,成为研发团队的核心力量。留德归来的李博士,专攻武器设计,是冲锋枪研发的核心;留英归来的王教授,擅长冶金技术,解决了重炮炮管的材质难题;
- 民间工匠:从全国各地招募了三十余名经验丰富的民间铁匠、木匠、炮匠。这些工匠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西式教育,却有着精湛的实践技艺,能解决很多技术图纸无法涵盖的实际问题。铁匠张师傅改良的枪管散热结构,木匠吴师傅设计的炮架减震装置,都在武器研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 军工学堂师生:军工学堂的第一批毕业生中,选拔了五十名优秀学员,进入研发团队担任助理,在实践中学习研发技术。同时,陈雪梅亲自在军工学堂授课,开设“武器设计”“弹药研发”“冶金技术”等课程,培养后备人才;
- 技术俘虏:从北伐战争中俘虏的北洋军兵工厂技术人员中,选拔了十余名有真才实学、无恶行的工程师,加入研发团队,他们的经验为国产武器的本土化改良提供了参考。
为了吸引人才,陈雪梅开出了优厚的待遇:月薪是普通工人的五倍,提供免费住房、医疗保障,研发成功后给予巨额奖金,甚至允许技术骨干参股兵工厂,分享利润。留德归来的李博士原本打算在上海洋行工作,得知陈雪梅的研发计划与待遇后,毅然加入:“我留学归来,就是想为中国造自己的武器,陈部长的理念与平台,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二)培养与激励:打造人才梯队
陈雪梅建立了“师徒制+项目制”的培养模式:每个留洋学子或资深工程师带两名民间工匠与三名学堂学员,组成研发小组,围绕具体项目开展工作。在冲锋枪研发小组,李博士负责整体设计,张师傅负责工艺改良,学堂学员负责数据记录与实验辅助,师徒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设立“军工创新奖”,对有重大技术突破的团队或个人给予重奖。研发出汉造1927式冲锋枪的团队,获得了五万银元的奖金;解决重炮炮管材质难题的王教授,获得了一套南京的住房与十万银元奖金。此外,还建立了技术晋升通道,优秀的技术人员可以晋升为研发主管、实验室主任,甚至进入军工学堂担任讲师,形成“研发-教学-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为了让研发团队及时掌握世界先进技术,陈雪梅通过秦雨薇的情报网,收集国外的军工期刊、技术图纸,建立了军工图书馆;同时,邀请欧洲的军工专家来华讲学,为研发团队答疑解惑。这些举措,让研发团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后续的武器迭代奠定了基础。
四、“研发-生产-列装”:高效闭环的军工体系
陈雪梅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套“研发-生产-列装”无缝衔接的完整军工体系,让研发的先进武器能快速量产、及时列装部队,形成战斗力。
(一)研发与生产的衔接
研发团队在武器定型后,会立刻向生产工厂提供详细的技术图纸、工艺标准与质量检测要求,并派遣技术人员驻厂指导生产。在汉造1927式冲锋枪量产初期,李博士带领研发小组驻留机枪厂,亲自指导工人操作机床,调整生产参数,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同时,建立“样品抽检”机制,每一批生产的武器,都要抽取10%进行性能测试,不合格的批次一律返工。在一次冲锋枪抽检中,发现一批枪管的膛线精度不达标,陈雪梅当即下令,这批冲锋枪全部销毁,相关生产班组停工培训,直到技术达标后再恢复生产。
(二)生产与列装的衔接
夏晚晴的物资调配中心与沈若雁的部队后勤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按需列装”机制:根据部队的编制与作战需求,制定列装计划,生产工厂按计划生产,物资调配中心负责运输,部队后勤部门负责接收与分发。
汉造1927式冲锋枪优先列装锐锋特种团,每个特种士兵配备一把冲锋枪、两支步枪、四枚手榴弹;一线步兵部队每个班配备两挺冲锋枪、一挺轻机枪、一门60mm迫击炮;重炮旅列装20门冀造1927式重型榴弹炮,部署在核心防线,与105mm榴弹炮、120mm迫击炮形成梯次火力。
列装后,陈雪梅的研发团队与部队的技术骨干合作,编写武器操作手册,开展针对性训练。在宿州防线,重炮旅的士兵在研发人员的指导下,反复练习火炮的瞄准、装填、射击,熟悉不同弹药的使用场景;锐锋特种团的士兵则在沈若雁的带领下,进行冲锋枪的近战战术训练,摸索出“冲锋枪+手榴弹”的近战组合战术。
(三)体系的高效运转
这套完整体系的高效运转,在应对中央军的边境施压中得到了检验。蒋介石的中央军第1师在徐州边境集结时,陈雪梅的兵工厂接到紧急订单:一个月内额外生产100挺冲锋枪、5门重炮、50万发子弹。研发团队优化了生产工艺,生产工厂加班加点,物资调配中心开辟绿色通道,部队后勤部门提前做好接收准备,仅用二十五天便完成了订单,武器及时列装到位,增强了防线的火力,让中央军不敢轻易挑衅。
夏晚晴在视察兵工厂时,感慨道:“雪梅,你建立的这套体系太高效了!研发、生产、列装无缝衔接,我们的部队再也不用担心武器短缺或落后的问题了。”
陈雪梅笑着回应:“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你提供的经济支持,没有沈司令的部队配合,没有秦总监的情报保障,这套体系也运转不起来。我们的目标,是让部队永远有最先进的武器,让国家永远有自保的能力。”
五、武器领先:独立自强的核心底气
经过半年的扩容与升级,马小丑部队的武器装备实现了全面超越,成为同期中国所有部队中装备最精良、火力最强大的劲旅。
与蒋介石的中央军相比:中央军虽然列装了部分进口武器,但数量有限,且依赖海外供应,弹药补充困难;而马小丑的部队,汉造1927式冲锋枪的火力密度不亚于进口冲锋枪,冀造1927式重型榴弹炮的威力超越了中央军的德国进口炮,且实现了国产化量产,弹药充足,不受制于人。
与汪精卫改组派支持的地方部队相比:这些部队大多沿用北洋军的老旧武器,甚至还有不少冷兵器,面对马小丑部队的先进武器,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与残存的北洋军相比:北洋军的武器杂乱无章,多是一战时期的旧货,根本无法与马小丑部队的标准化、现代化武器相提并论。
在一次宿州防线的军事演习中,马小丑的部队展示了强大的火力:汉造1927式冲锋枪形成的密集火力网,轻松压制了模拟“敌军”的冲锋;冀造1927式重型榴弹炮精准打击模拟工事,瞬间将其摧毁;120mm迫击炮与反坦克地雷配合,有效遏制了模拟“坦克”的进攻。演习结束后,前来观摩的外国武官惊叹道:“马将军的部队,武器装备已达到欧洲二流军队的水平,在中国堪称第一!”
武器的领先,让马小丑在应对蒋汪的压力时,底气十足。蒋介石的特使胡宗南再次前来施压,要求马小丑接受部队整编时,马小丑直接带他参观了南京兵工厂与宿州防线的火力展示。当胡宗南看到一排排崭新的冲锋枪、重型榴弹炮,以及演习中强大的火力时,脸色凝重,再也不敢提整编之事——他深知,想要用武力压制这样一支装备精良的部队,付出的代价将是毁灭性的。
汪精卫的特使陈公博也试图拉拢马小丑,承诺提供更多的洋行订单与技术支持,马小丑则直言:“陈先生,感谢汪主席的好意,但我们的兵工厂已经能生产出世界先进的武器,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我们只希望保持独立,保境安民,不参与任何派系内斗。”
陈雪梅站在南京兵工厂的制高点,看着车间里忙碌的工人、列装部队的先进武器,心中满是自豪。她知道,自己打造的不仅是一座座兵工厂、一款款先进武器,更是中国军工自主的希望,是马小丑坚守独立、保境安民的核心底气。
马小丑走到她身边,眼中满是敬佩与爱意:“雪梅,你为我们打造了最坚实的后盾。有了这些先进武器,有了这套完整的军工体系,我们就能在乱世中永远掌握主动权,守护三省百姓,实现我们的宏愿。”
陈雪梅微微一笑,目光望向远方的军工学堂:“这只是开始。我们还要研发更先进的坦克、飞机,培养更多的军工人才,让中国的军工事业真正强大起来,让国家再也不受列强欺凌,让百姓再也不受战乱之苦。”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兵工厂的烟囱与炮管上,泛着冰冷而坚定的光芒。冀南、南京、芜湖三大兵工厂的机器轰鸣声,与部队的训练口号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军工自强的壮歌。陈雪梅的军工体系,如同钢铁脊梁,支撑着马小丑的独立之路,也支撑着中国近代军工的崛起之梦。而这场围绕权力与独立的博弈,在先进武器与完整军工体系的加持下,马小丑已然占据了绝对的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