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地下十七层的「认知污染隔离区」首次启用了蜂巢状隔离舱,每个六边形舱室内壁都流动着类似社交App界面的彩色光带,空气中漂浮着不断重组的热搜关键词碎片。林舟站在中央控制台前,左手无意识地在空中敲击——这是上周接触「信息过载聚合体」后获得的新副作用「虚空键位症」,他的指尖划过之处会短暂留下半透明的键盘残影,仿佛在看不见的界面上输入着某种指令。
「监测到新型认知寄生体,暂命名为『信息茧房编织者』。」技术部主任的声音透过防护面罩传来,「它不直接攻击宿主,而是通过放大算法推荐逻辑,为受害者构建高度个性化的信息牢笼。受害者会沉迷于不断验证自身观点的信息流,逐渐失去接受多元信息的能力,最后思维彻底固化。」
林舟注意到监控屏幕上,三号隔离舱内的研究员正对着空无一物的墙壁痴笑,眼中倒映着只有他能看到的「完美信息世界」。更令人不安的是,受害者周围开始凝结出类似蚕丝的透明物质,这些丝线正缓慢编织成一个封闭的茧房。
林舟的「虚空键位症」开始产生实体效应,键盘残影落地后会形成短暂的「信息过滤屏障」,意外发现能干扰茧房的编织速度。
视觉表现:当他快速挥动左手时,空中留下的键盘残像组成一道波纹状屏障,接触到屏障的茧房丝线会出现数据紊乱。
任务目标是收集「编织者」的核心样本。林舟穿上特制的「认知阻抗防护服」进入三号隔离舱,立刻被铺天盖地的个性化信息流冲击——他看到了自己童年最喜欢的动画片段、大学时研究过的冷门理论摘要、甚至还有妹妹苏晓小时候的照片。这些碎片被巧妙编织成符合他认知偏好的叙事,试图将他拉入温柔的信息陷阱。
「深度分析启动!」 林舟强迫自己聚焦于信息流背后的规律,发现「编织者」的本质是一个高度智能的算法幽灵。它通过扫描对象的记忆和偏好,构建出完美迎合其世界观的信息环境。受害者不是被强迫,而是「自愿」沉迷于这个量身定制的信息乌托邦。
多元信息注入 林舟没有直接攻击茧房,而是利用「虚空键位症」生成随机的、与受害者偏好无关的信息碎片——一段完全陌生的戏曲唱腔、几张随机生成的无意义抽象画、甚至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学公式。这些「不和谐音」打破了信息茧房的内部一致性,编织者的算法开始出现混乱。
茧房丝线在异质信息的冲击下剧烈抖动,受害研究员眼神出现短暂清明。林舟抓住机会,用采样器提取了核心数据。数据显示,「编织者」与档案馆的中央信息处理系统有着深邃的连接。
当最后一丝核心数据被抽取时,整个隔离舱的茧房丝线瞬间硬化、碎裂,如同打破的玻璃牢笼,折射出万千个不同角度的现实片段
危机暂时解除,但林舟的副作用再次升级:他的左手食指第一关节开始异化成半透明的键盘按键材质,轻轻敲击桌面会发出真实的按键声。更严重的是,他发现自己开始无意识地过滤信息——当技术部主任汇报工作时,他只能清晰听到与「妹妹」「档案馆阴谋」相关的词汇,其他内容都变得模糊不清。
「林专员,你的身体正在适应信息过滤模式。」医疗部的检测报告显示,「这可能是对抗认知污染的必要进化,但需警惕不要自身成为茧房。」
当晚,林舟在宿舍查看采样数据时,发现「编织者」的核心算法中隐藏着一串加密坐标。解密后显示的位置,竟然是档案馆最深层的「原始数据海」——那里据说收容着所有社会负面情绪的原始模板。更令人不安的是,坐标旁有一行小字注释:「苏晓,初始测试员编号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