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主任……”
胡春梅斟酌一番后,扶了扶眼镜,谨慎地开口道:“您提出的这些想法,确实高瞻远瞩,体系全面,我完全认同这是将中心推向国内顶尖、乃至国际一流的必由之路。”
说到这里,她略作停顿,目光扫过自己笔记本上记录的几个要点,眉头微蹙:“但是,我有一个问题——唯一的问题,也是最核心的问题——钱!”
她抬起头,看向陈长河,语气变得凝重。
“您看,数据和人才这两大块,除了访问学者项目主要依靠政策和人脉维系。
其他五个方面——计量研究室、两大数据库、讲席教授、青年研究员基金,哪一个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无论是采购软硬件、进行大规模社会调查,还是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都不是小数目。
以我们中心目前能从学校和上级部门申请到的常规经费额度,恐怕……连启动其中任何一项都相当吃力。”
胡春梅的话说出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声。
经费问题,是横亘在宏伟蓝图与现实之间最冰冷、最坚硬的壁垒。
一时间,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陈长河身上,等待他的回答。
陈长河迎着众人的目光,神色平静如水,仿佛早已料到会有此一问。
他轻轻放下茶杯,语气淡然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资金的问题,大家不必过分担心。”
他顿了顿,清晰而平稳地说道:“第一,我们能从正规渠道申请来多少,就尽量去申请。
第二,我们可以向有合作关系并且取得显着效果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化缘,以后续合作的优先权,号召大家捐款。
第三,不够的部分……”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一字一句道:“我来捐。”
简短的三个字,却如同平地惊雷,在会议室里炸响。
不等众人从震撼中回过神来,陈长河接着说道:“别管是几百万,还是几千万,缺多少,我捐多少。确保中心的战略发展,不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受到任何阻碍。”
话音落下,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
几百万?几千万?缺多少捐多少?
这轻描淡写的语气背后,是何等惊人的财力与魄力!
在九十年代,几千万资金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足以让任何科研机构负责人为之疯狂的数字!
罗志旺拿着笔的手僵在半空。
温芳颜下意识地捂住了嘴。
连一向沉稳的谭苑杰也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主位上的年轻人。
胡春梅足足愣了好几秒,才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带着些许无奈的笑容。
她摇了摇头,感慨道:“如果是这样……那,我没问题了。”
有陈长河这句话托底,所有关于资金的疑虑瞬间烟消云散。
此刻,众人再看向陈长河时,眼神已然不同。
他们猛然清晰地认识到,这位年轻的主任,不仅要带来前所未有的理念,更拥有将理念变为现实的、堪称恐怖的决心与实力。
“还有什么问题吗?”
陈长河环视众人,再次询问。
这一回,众人齐齐摇头,表示没有任何问题。
“好,那咱们就接着讲。”
陈长河看了眼自己的笔记本,抬起头,沉声道:“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我打算用一年时间来完成。接下来就是第二步,我称之为——扩容提质,塑造品牌。”
“在基础打好后,核心是扩大队伍、拓展领域、打响品牌。”
“第一,我们要拓展战略性研究方向,成立‘全球化与区域发展研究室’,研究我国在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缔约国地位之后,对农业、制造业的潜在冲击与地区影响,并系统收集和整理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数据。”
“第二,部分课题组的的研究疆域也要进行延伸,尤其是金融改革课题组,我们要壮大其实力,开展一系列前瞻性研究……”
“这两项工作的目的,是要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当前层面,扩展到宏观金融和对外开放层面,构建更完整的研究体系。”
“第三,我们要组建精干的编辑团队,以证据扎实、观点犀利、行文精炼为标准,打造一份优质的经济学刊物,建立我们最核心的学术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
“第四,举办经济论坛,邀请关键部门的决策者、知名学者与企业领袖,打造高端交流平台。将中心打造成为一个国内最最前沿,甚至世界一流的经济方面的思想交汇地!”
“这第二步,我们要争取在三年之内走完,然后就是第三步。”
“我对第三步的设想是——自成生态,引领思潮。”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让中心成为一个能够自我驱动、自我造血、并持续产生广泛影响力的良性生态系统。”
“关于这一阶段,我目前进行了三点设想。”
“第一,实现数据资产的商业与社会价值。在合规前提下,对国内外学术机构有条件开放我们的独家数据库,确立我们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数据权威地位,并形成新的收入来源。”
“第二,成立市场化的政策咨询公司。将中心的咨询业务剥离,成立独立公司,实现更彻底的市场化运作,反哺学术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创办英文学术期刊。依托前两步所建立起的国际学术网络,探索创办国际期刊的可能性,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向世界讲述基于我国实践的经济学故事。”
“总之……”
说到这里,陈长河总结道。
“我们的策略就是,先练内功,再塑外形,最终成就生态。”
“当前所有工作的重心,都必须围绕‘数据建设’和‘人才吸引’这两个核心要素展开。”
“第一步的‘巢’筑得越好,第二步的‘凤’引来得就越强,产出的成果就越多、越有分量,就能打造出更加响亮的学术品牌。
而前两步积累的数据、人才、品牌,最终会在第三步,通过市场化和学术机制,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永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