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深,霜降过后,沙棘林褪去了最后一点橙红,只剩下遒劲的枝条在灰蓝的天空下伸展。“优鲜优选”的首批订单有惊无险地交付后,短暂的喘息很快被更繁重的日常和更深远的谋划所取代。王龙飞意识到,凭借一时血勇和临时突击,无法支撑农庄走得更远。与“优鲜优选”的合作,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农庄在标准化、系统化管理上的短板。
周一清晨,霜露还未散尽,农庄核心成员——王龙飞、李强、赵大虎、张小梅,以及被王龙飞特意请来的周磊,围坐在临时板房里的旧木桌旁。桌上摊开着几张写满字迹的稿纸,是王龙飞熬了几个晚上草拟的《“本味农庄”标准化管理框架(初稿)》。
“咱们不能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王龙飞开门见山,手指点着稿纸,“‘优鲜优选’的合作是机遇,更是考验。人家看中的是咱的‘本味’,但维持这个‘本味’,不能只靠老天爷赏饭和咱们的手感,得靠制度,靠标准。”
李强拿起稿纸翻看,上面分了几大块:种植管理标准(Sop)、采收后处理标准、加工生产标准、仓储物流标准、品控检验标准。他咂咂嘴:“飞哥,这……这也太细了吧?种地养鸡,咋还整出这么多条条框框?”
“不细不行。”接话的是周磊,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专业而冷静,“李总,现代农产品供应链,尤其是进入‘优鲜优选’这样的大型渠道,追溯性是硬性要求。从种子(或种苗)下地,到产品摆上货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据可查。比如沙棘,我们需要记录:种植地块编号、种植日期、施肥记录(肥料种类、用量、时间)、病虫害防治记录(农药名称、浓度、安全间隔期)、采收日期、采收时天气、糖度检测值、加工时间、杀菌温度时长、批次号……等等。”
这一连串名词砸下来,李强有点发懵,连赵大虎都听得神情凝重。张小梅小声问:“周技术员,这些记录……都要手写吗?”
“初期可以设计简易表格手写,但最终需要电子化,便于查询和分析。”周磊答道,“这是建立品牌信任的基础。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这瓶沙棘原浆的‘前世今生’,这才是‘本味’的真正价值。”
王龙飞点点头,接过话头:“周技术员说得对。咱们现在起步,不求一步到位,但方向要明确。大虎,你负责牵头,和周技术员一起,把种植和采收环节的标准先梳理出来,特别是你那个改良方案的数据,要融入进去。强子,你主抓加工和仓储这块的标准制定,流程要清晰,责任要到人。小梅,你配合他们,设计记录表格,并负责后续的数据整理和录入。”
任务分配下去,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制定标准的过程,充满了争论和磨合。
在沙棘园,赵大虎和周磊为“最佳采收糖度标准”争论起来。赵大虎基于今年的实验数据,坚持糖度达到20以上风味最佳;周磊则从运输损耗和货架期考虑,认为18-19度更稳妥,不易破损且酸度更宜人。两人各执一词,拿着糖度仪在果园里来回测试,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是王龙飞拍板:“分两级!特级果糖度不低于20,优级果糖度18-19。满足不同需求,也降低风险。”
在加工车间,李强面对周磊提出的“更衣消毒流程”、“工器具定点存放”、“不同洁净区划分”等要求,头大如斗。“这比医院还麻烦!”他抱怨道,“咱就做个果酱蜜枣,至于吗?”
周磊毫不退让:“李总,食品安全无小事。一个环节疏漏,可能导致整批产品污染,甚至品牌毁灭。‘优鲜优选’上次飞行抽查,就重点检查了这些。”
王龙飞压下李强的烦躁,沉声道:“强子,听周技术员的。这事关底线,再麻烦也得做。你带着春燕她们,一步步来,养成习惯就好了。”
最难受的是老陈头这些老师傅。让他们在表格上记录今天给哪块地施了多少肥,用了什么药,比让他们多干半天活还别扭。“种了一辈子地,啥时候施肥、打药,心里还没个数吗?记这玩意儿有啥用?”老陈头嘟囔着,笔拿在手里像握了根烧火棍。
王龙飞没有强迫,而是让赵大虎拿着平板电脑,跟着老陈头下地,他一边干活,赵大虎一边在旁边记录,并给他看自动生成的数据曲线图。“陈叔,你看,把你觉得该施肥的日子记下来,电脑就能分析出规律,明年什么时候施肥最合适,一目了然。还能算出哪块地费肥,哪块地省肥,咱以后施肥就能更准,更省钱。”
老陈头将信将疑地看着屏幕上起伏的线条,虽然不太明白,但“更准、更省钱”打动了他。慢慢地,他开始接受这种“带着本子种地”的方式。
标准的推行是缓慢而痛苦的,效率短期内甚至有所下降。但王龙飞坚持着。他知道,这是农庄从“农户”走向“农企”必须经历的蜕变。这些看似繁琐的标准和记录,未来将是“本味”品牌最坚实的护城河。
一个月后,当初稿上的标准逐渐变成墙上的流程图、桌上的记录本、以及人们潜移默化的操作习惯时,效果开始显现。一批发往“优鲜优选”的沙棘原浆,因运输途中遭遇罕见高温,部分产品出现轻微胀瓶。若是以前,只能被动接受退货和索赔。但这次,凭借完整的批次记录和品控数据,“本味农庄”迅速定位到问题出在运输环节的温控失效,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证明产品出厂时完全合格,从而成功厘清责任,避免了损失。
这件事,让李强和所有员工彻底信服了“标准化”的重量。它不仅是约束,更是保护。
秋末的阳光,少了炙热,多了几分澄澈。王龙飞站在坡顶,看着下方井然有序的果园、整洁的加工点和忙碌但不再慌乱的人们,心中渐渐踏实。标准的框架已然搭起,虽然还很粗糙,但毕竟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未来的路,就是将这个框架不断填充、加固、完善。他想起“黄土坡老农”的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小生产也要大管理。”此刻,他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