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暗流涌动,强敌环伺,王小伟却深知,越是如此,越要稳住阵脚,苦练内功。他将大量的心血,持续倾注在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这两项关乎长远发展的根基之上。“北疆实学院”与“军工局火器研究院”,便是他布局未来的两只重要抓手。
这一日,王小伟轻车简从,再次来到了位于大同城内的北疆实学院。与初建时的冷清和外界非议不同,如今的实学院,已然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院占地又扩大了不少,新建了几排宽敞明亮的砖石教室和工坊。院内不再闻朗朗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算盘珠子的噼啪作响、几何图形的激烈争论、以及来自工坊内的锤打、锯木和流水驱动机械的嗡鸣之声。
院长由一位年约五旬、原籍澳门、精通数学与历法、因不满葡萄牙人排挤而北上投靠的华人学者徐光启(与历史人物同名,此为小说艺术设定)担任。徐光启虽出身传统士人,却思想开明,早年便与利玛窦等传教士交好,对西学颇有研究,正是王小伟心目中执掌实学院的理想人选。
得知督师亲临,徐光启连忙带着几位主要教习出迎。
“不必多礼,本督只是随意来看看。”王小伟摆手制止了他们的大礼,目光扫过那些在院子里忙碌、脸上带着专注与求知欲的年轻学子,心中颇感欣慰。
在徐光启的陪同下,王小伟走进了不同的课堂和工坊。
算术教室内,学子们正在学习复杂的比例运算和简易方程,用于计算工程土方、粮秣分配。
几何教室内,挂着巨大的圆规、直角尺绘制的几何图形,学子们正在学习测量与制图,这是未来建造、测绘的基础。
格物(物理)教室内,教习正在用自制的简陋仪器,演示杠杆、滑轮的作用,讲解浮力、大气压力的初步概念。
农工教室内,摆放着改良的犁、耧、水车模型,学子们需要了解其原理,甚至动手参与制作。
最热闹的当属那几个巨大的工坊。木工坊内,学子们在工匠指导下,学习制作桌椅、模具,甚至尝试复制水利纺纱机的木制部件。金工坊内,炉火熊熊,年轻人们挥汗如雨,学习基础的锻打、淬火技术,虽然还打造不出什么精良兵器,但这份动手能力和对金属材质的理解,已是宝贵财富。甚至还有一个“化学”工坊,在严格的安全规程下,进行着简单的酸碱反应、物质提纯实验。
“督师请看,”徐光启指着一群正在测量学院内一座小桥尺寸,并激烈讨论着如何加固桥墩的学子,语气中带着自豪,“这些学子,虽入学不过数月,然其动手之能、务实之风,已远非寻常只知死读经书的书生可比。假以时日,必能成为督师麾下栋梁之材。”
王小伟点了点头,问道:“可有特别出众者?”
“有!”徐光启立刻引荐了几人。一个名叫陈璜的年轻人,对数字极其敏感,心算能力超群,已被破格允许参与北疆商行部分账目的核算。一个叫孙云球的少年,对 lenses (透镜)极其着迷,整日泡在工坊里打磨水晶片,试图复原和改进从澳门带来的千里镜。还有一个叫薄珏的,对机械传动颇有天赋,竟然自行设计了一种利用齿轮省力提升重物的装置。
看着这些虽然衣着朴素,但眼神清澈、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王小伟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工程师、会计师、科学家。他当场对这几名优秀学子进行了嘉奖,并勉励所有学子:“尔等所学,并非无用之技,而是强国富民之实学!望尔等刻苦钻研,学以致用,他日必有大用!”
离开实学院,王小伟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城外的军工局。相较于实学院的“广博”,军工局的研究则更加“专精”和“深入”。
在赵德柱的引领下,王小伟视察了连珠铳项目组的进展。经过数月的改进,第二代样枪的重量已经减轻了约两斤,结构也进行了一些优化,但可靠性和弹仓容量依旧是难题。工匠们正在尝试使用更好的弹簧钢和更精密的加工技术。
“督师,此物精巧过于,对材料和工艺要求极高,欲量产,恐还需时日。”赵德柱实话实说,脸上带着一丝愧疚。
“无妨,方向正确,便坚持走下去。需要什么,尽管提。”王小伟并未苛责,创新本就充满艰难。他转而关注其他项目。
火炮工坊内,一口重达数千斤的巨型青铜炮体,正在进行最后的打磨。这是仿制西方设计的二十四磅红衣大炮,虽然沉重无比,机动困难,但其射程和威力,将远超现有的任何火炮,是守城的终极利器。
火药工坊内,“颗粒化黑火药”已开始规模化生产,并尝试加入不同的添加剂,以提升其威力和稳定性。
更让王小伟惊喜的是,在那名被高薪聘请的葡萄牙炮手若昂(Jo?o)和几名善于钻研的工匠合作下,他们竟然参考西方技术,制造出了原始的炮膛瞄准具和象限仪,虽然粗糙,却可以大幅提升火炮的首发命中率!这无疑是炮兵技术的一大进步。
此外,对燧发枪的改进也从未停止。枪管的镗孔更加光滑,击发机构的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定装纸壳弹的包装也更加规范防水。
王小伟甚至看到了对“原始火箭”(大型“神火飞鸦”)和“触发式地雷”的探索性研究。虽然这些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甚至看起来有些可笑,但这种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正是王小伟所鼓励的。
“格物致用,工匠精神!”王小伟对赵德柱等人再次强调了这八个字,“不要怕失败,不要怕投入!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阶梯!本督要的,不仅仅是能打仗的军队,更是一支拥有最先进头脑和技术的团队!”
实学院与军工局的所见所闻,让王小伟对未来的信心更加坚定。他播下的科技与教育的种子,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或许它们现在还很弱小,但王小伟相信,只要持续投入,精心培育,这些新生的力量,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他撬动整个时代的最强杠杆!
内修文教格物,外备强军悍将。王小伟在这乱世之中,正以一种超越时代的方式,构筑着他梦想中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