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败退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以比败报快上十倍的速度,传遍了大江南北。整个大明,为之沸腾!
自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以来,明军对阵八旗,败多胜少,丧城失地,何曾有过如此酣畅淋漓的大胜?而且还是在自己境内,硬生生挡住了皇太极亲率的十万主力,并最终迫使其狼狈退走,损兵折将超过三成!
“王承渊”这个名字,以前或许只在特定圈子内如雷贯耳,如今,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声震寰宇,妇孺皆知!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人都在谈论这位如同彗星般崛起的年轻督师,谈论他在宣府的种种神奇事迹——整顿贪官、打造新军、发明利器、血战退敌……俨然已被民间神化,视为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北京城,紫禁城。
崇祯皇帝接到最终的捷报时,激动得直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双手颤抖,反复看了数遍,确认无误后,竟忍不住仰天大笑,笑着笑着,眼角却溢出了泪水。
“苍天佑朕!苍天佑大明啊!王爱卿真乃朕之霍去病、卫青也!”他对着王承恩,声音哽咽,“快!拟旨!不!朕要亲自拟旨!”
他亲自执笔,写下了一道情真意切、褒奖至极的圣旨。晋封王承渊为太子太师,特进光禄大夫,授“宣大总督”,总揽宣府、大同两镇一切军政事务,并赐蟒袍、玉带、金银无数。周遇吉、徐锐等将领各有封赏,阵亡将士厚加抚恤。并下令,在宣府镇城修建“忠烈祠”,祭祀此战阵亡将士。
圣旨以八百里加急,送往宣府。
宣府镇城,举行了盛大的“饮至礼”(凯旋后的庆功仪式)。全军欢腾,犒赏三军。王小伟(王承渊)并未居功自傲,而是将功劳归于皇帝洪福、将士用命。他亲自为有功将士颁发奖赏,抚慰伤员,祭奠亡魂,赢得了全军上下更深的爱戴。
然而,在盛大的庆典和如潮的赞誉背后,王小伟保持着异常的清醒。
庆功宴后,督师行辕书房内,只有他与寥寥几名心腹。
“督师,如今您声望如日中天,又获封宣大总督,手握两镇精兵,正是大展宏图之时!”一名幕僚兴奋地说道。
王小伟摇了摇头,目光深邃:“福兮祸之所伏。此战之后,我怕是已成了许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周遇吉皱眉道:“督师是指……朝中有人会嫉妒?”
“不止是嫉妒。”王小伟淡淡道,“我整顿宣府,断了多少人的财路?我手握强兵,又让多少人夜不能寐?恐怕此刻,弹劾我的奏章,已经堆满了陛下的御案。”
徐锐怒道:“他们敢!督师刚立下如此不世之功……”
“功高震主,本就是取祸之道。”王小伟打断他,“陛下虽信重我,但帝王心术,最难揣测。更何况,朝中还有薛国观之流,以及那些躲在暗处的晋商余孽,绝不会善罢甘休。”
众人闻言,皆沉默下来,兴奋之情渐渐冷却,意识到了潜在的危机。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周遇吉沉声问道。
“第一, 继续整军备武,稳固根基。宣府、大同两镇,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练出更多的强兵,打造更多的利器。这才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二, 低调行事,谨守臣节。所有封赏,除必要者,皆推辞或分赏将士。给陛下的谢恩奏疏,要极尽谦恭,将功劳归于上。”
“第三, 主动出击,掌握话语权。”王小伟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们不能被动等待别人攻击。要主动将此次大捷的意义,以及宣大防线的重要性,反复向朝廷、向天下人阐明。同时,将我们查获的,关于晋商余孽、朝中某些人与建奴勾结的证据,选择性地、适时地抛出去一些……”
众人心领神会,这是要以攻代守,将潜在的敌人,暴露在阳光之下。
“此外,”王小伟走到地图前,指向大同方向,“陛下既封我为宣大总督,大同镇,我们也该去‘看一看’了。据我所知,大同总兵姜镶,似乎也并不怎么干净,而且,与山西的那些人,走得颇近……”
他的意思很明显,要借着大胜之威和新获的职权,将大同镇也彻底纳入掌控,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继续清理内部的蛀虫和潜在的敌人。
经此一战,王小伟无论是实力、声望还是官职,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但他也清楚地看到了隐藏在鲜花和掌声下的荆棘与陷阱。接下来的路,并非坦途,而是需要在朝堂博弈、内部整合和外部威胁的钢丝上,小心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