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大捷的战报,连同王小伟那份情词恳切又理直气壮的“请罪疏”,以及大批缴获的清军旗帜、盔甲和重要俘虏,被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飞速送往北京。
此刻的北京城,仍笼罩在清军入寇的恐慌之中。城门紧闭,戒严森严,市面上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崇祯皇帝焦灼地在乾清宫内踱步,各地勤王军行动迟缓,战报多是败绩或僵持,让他心力交瘁。
当王小伟的报捷文书和请罪疏同时送到御前时,整个紫禁城都仿佛被投入了一颗巨石。
崇祯先是看到“高阳”二字和“违命出击”的内容,龙颜瞬间大怒,一拍御案:“岂有此理!王小伟竟敢……”但他的话还没说完,目光就扫到了后面斩获的数字——“歼虏三千余级,救回被掳百姓五千余众,缴获无算”,以及随同报捷文书送来的那一面面破损的满洲正黄旗、镶白旗旗帜……
皇帝的愤怒瞬间凝固了,转而化为极度的震惊和难以置信!
“这……这是真的?!”他猛地看向司礼监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也是满脸惊愕,连忙回道:“皇爷,送捷报的是驸马爷的亲兵统领,还有多名锦衣卫同行作证,缴获的虏旗和俘虏就在午门外候着,看来……看来是真的!”
崇祯一把夺过捷报,又仔细看了一遍,尤其是那具体的战果,双手都因激动而微微颤抖起来。
这是自清兵入塞以来,唯一一场堪称大捷的战报!而且是歼敌数千级的大胜!意义非同小可!
“快!快宣骆养性(锦衣卫指挥使),让他立刻验看虏旗和俘虏!”崇祯声音都有些变调。
很快,骆养性验看后回报:虏旗、盔甲、俘虏身份均属实,确系八旗精锐无疑!
这一刻,崇祯心中的怒气早已被巨大的惊喜所取代!连日来的阴霾和焦虑仿佛都被这道捷报驱散了不少!他甚至能想象到,这个消息公布后,对提振京城乃至全国士气将起到何等巨大的作用!
“好!好!好一个王小伟!好一个驸马督师!”崇祯忍不住连声叫好,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果然是我大明的栋梁!国之干城!”
然而,喜悦之后,那份“请罪疏”又摆在了面前。崇祯的笑容微微收敛,陷入了沉思。王小伟确实是违抗了旨意,但……他打赢了,而且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若因此处罚他,岂不让天下将士寒心?岂非自毁长城?
王承恩在一旁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说道:“皇爷,驸马爷在疏中也说了,乃是‘临机决断’,因虏骑动向突变,为护翼京师侧后不得已而为之,其忠心可鉴……且如今国难当头,正当用人之际……”
崇祯点了点头,他毕竟不是昏君,深知利弊。他沉吟片刻,道:“传旨:驸马督师王小伟,临机决断,奋勇杀敌,取得高阳大捷,扬我国威,功莫大焉!朕心甚慰!着即赏银万两,纻丝百匹,其所部将士,着兵部从优议叙!其所述临机决断之情,朕已了然,事急从权,不予追究。”
这道旨意,巧妙地回避了“违命”二字,而以“临机决断”和“功莫大焉”定了性,既肯定了胜利,安抚了功臣,又保全了皇帝的颜面。
然而,消息传到首辅周延儒等人的耳中,却是另一番光景。
周府书房内,气氛压抑。
“竟然……竟然让他打赢了?还赢得如此漂亮……”一名官员喃喃道,脸色发白。
周延儒面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手中的茶杯捏得咯咯作响。王小伟的胜利,不仅粉碎了他掣肘的计划,更将其声望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他而言是极大的威胁。
“哼,胜是胜了,但违抗圣命乃是事实!”周延儒冷声道,“陛下虽一时喜悦不予追究,然此例一开,日后边将纷纷效仿,朝廷威严何在?此风断不可长!”
“相爷的意思是?”
“立刻让御史台的人上本!不必直接攻击其战果,只揪住其‘无旨擅战’、‘藐视朝廷’一点大做文章!要让陛下记住,功是功,过是过!更要让天下人知道,谁才是朝纲的维护者!”
于是,就在朝廷明发谕旨嘉奖王小伟的同时,几份措辞严厉、引经据典弹劾王小伟“专擅”、“开启边将跋扈之风”的奏章,也悄然送到了崇祯的案头。
这些奏章如同苍蝇般嗡嗡作响,虽然暂时无法动摇皇帝的喜悦和对王小伟的依赖,但却成功地在崇祯心里埋下了一根刺,让他刚刚放下的对武将拥兵自重的疑虑,又悄然浮现。
王小伟在前方浴血奋战,他在朝堂中的敌人,却从未停止用软刀子捅向他。这场胜利带来的不仅是荣耀,还有更加微妙复杂的政治局面。
捷报传遍京师,百姓欢呼雀跃,“驸马爷”的声威达到顶点。但王小伟深知,真正的风浪,或许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利用这场胜利,争取更多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