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攻防战陷入僵局,八旗军顿兵坚城之下,师老兵疲,粮草消耗巨大,而明军则凭借城防和新式火器,顽强固守。消息传回北京,朝野的反应却并非一片欢欣鼓舞。
崇祯皇帝在得知宣府初战告捷,顶住了皇太极主力猛攻时,自然是龙心大悦,再次下旨褒奖王小伟及守城将士。然而,随着战事陷入胶着,朝中不同的声音开始逐渐抬头。
以新任首辅薛国观(周延儒已因之前刺杀王小伟的牵连及其他罪责被罢黜)为首的一部分官员,开始上疏,隐晦地提出担忧。
他们的理由听起来似乎冠冕堂皇:
“陛下,王督师虽能守城,然建奴十万大军围城,宣府已成孤岛。长期围困,城内粮草能支撑几时?若粮尽援绝,则前功尽弃,宣府一失,京师震动啊!”
“王督师拥数万精兵,坐困孤城,而畿辅、山西各地兵马,却因恐建奴分兵掠袭,不敢妄动。此非长久之计。”
“是否应诏令王督师,寻机与建奴决战,或设法派兵打通粮道?亦或……令其分兵支援可能被建奴攻击的他处?”
这些言论,表面上是为国担忧,实则暗藏机锋。有的是担心王小伟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有的是受了晋商余孽或其他利益集团的影响,希望王小伟出战失利;有的则是纯粹的迂腐,不懂军事。
更让王小伟感到压力的是,崇祯皇帝在多日的围城战报和朝臣的不断“建言”下,原本坚定的态度也开始出现了一丝动摇。他通过兵部和王承恩,发来了密旨,一方面嘉奖守城之功,另一方面也委婉地询问“可有破敌良策”、“粮草辎重可还充足”、“是否需要朝廷调兵援救”等。
王小伟接到密旨,心中了然。他深知朝堂政治的复杂性,也明白皇帝的多疑性格。他必须尽快打破僵局,否则,来自后方的压力可能会比城前的敌人更致命。
“援救?”王小伟看着地图,冷笑一声,“朝廷若能派出有力的援军,早就派了。如今蓟镇、大同自身难保,敢来的,不过是些乌合之众,来了也是给皇太极送菜。”
他目光锐利,在地图上宣府镇城周围画了一个圈:“皇太极想围点打援?那我就给他来个围城打援!”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脑中形成。皇太极顿兵坚城之下,其后勤补给线拉长,且需要分兵监视周边,防备可能的援军。这就是他的机会!
他立刻写了一封密奏,派人冒死送出城,呈报崇祯。在信中,他详细分析了当前敌我形势,陈述了固守待机的必要性,并保证城内粮草军械充足,至少可支半年。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破敌之策”:请求朝廷明发诏令,催促山西、大同等地出兵“救援”宣府,但只需虚张声势,缓慢进军,吸引皇太极分兵阻击。而他,将瞅准时机,主动出击,狠揍皇太极伸出来的这根手指头!
这是一招险棋,需要朝廷的配合,更需要出击时机的精准把握和对出击部队战斗力的绝对自信。
与此同时,王小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他秘密抽调城中最精锐的部队——“燎原营”全部一千铁骑,以及镇抚营中装备最齐全、训练最刻苦的两千燧发枪兵和五百炮兵(操作轻便虎蹲炮和弗朗机),组成一支强大的突击兵团,由他和徐锐亲自统领。秣马厉兵,只待时机。
另一方面,他故意在城头做出一些“物资开始紧张”的假象,比如减少守城士兵的伙食供应(实则暗中保证突击兵团供给),将一些空的粮袋、草束摆在显眼位置,甚至派人散播一些“存粮将尽”的流言,以迷惑皇太极。
皇太极果然中计。他通过细作观察到城头明军似乎士气有所下降,物资也显窘迫,又接到探报,说明朝朝廷严令山西、大同出兵来援,先头部队已出雁门关。他认为时机已到,一方面派多尔衮率领两万兵马,西进阻击乃至歼灭明朝援军;另一方面,加紧了对宣府镇城的围困和骚扰,试图在明军援兵到达前,耗尽守军最后的力气。
然而,他并不知道,他派出去的多尔衮部队,即将面对的,并非想象中的软柿子援军,而是王小伟精心为他准备的致命一击!而宣府镇城,也绝非他想象中的强弩之末,而是一头蛰伏待机、随时准备露出獠牙的猛虎!
战场的天平,在朝堂的纷争与前方的谋略中,开始悄然倾斜。
(第九卷第十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