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石口堡的顽强抵抗和巨大伤亡,让皇太极及其麾下将领收起了最初的轻视之心。他们意识到,眼前的明军与以往遇到的那些一触即溃的军队截然不同,其火器之犀利,抵抗之坚决,均属罕见。
皇太极不愧是雄才大略之主,他迅速调整了策略。不再执着于强攻独石口这类硬骨头,而是采取更灵活的打法。他分出一支偏师,由岳托统领,继续围攻、牵制独石口,使其无法支援他处。而主力大军,则绕过独石口,兵分数路,试图寻找宣府防线的薄弱环节,穿插分割,直捣核心——宣府镇城。
同时,他纵容麾下蒙古骑兵和部分八旗部队,对宣府北路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和劫掠,一方面获取补给,另一方面制造恐慌,动摇明军民心。
然而,王小伟对此早有预料。他推行已久的“坚壁清野”策略,此刻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敌军到来之前,宣府北路靠近边墙的大部分村庄百姓,已被提前疏散,或是进入堡寨,或是迁往后方。带不走的粮食要么藏匿,要么直接焚毁,水井也多被填埋或投毒。八旗军所到之处,往往只能看到空无一人的村落和焦土,难以获得有效的补给。
而更让八旗军头疼的,是王小伟部署的弹性防御体系。
徐锐率领的“燎原营”和镇抚营火器局精锐,化整为零,以哨(约百人)为单位,活跃在广袤的丘陵、山林和堡寨之间。他们不寻求与敌军主力正面决战,而是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进行袭扰、伏击。
他们神出鬼没,有时利用燧发枪的射程优势,远距离狙杀敌军的哨探和落单小队;有时埋伏在敌军必经的山谷隘口,用虎蹲炮和排枪给予迎头痛击;有时趁夜袭击敌军的营地,焚烧粮草,制造混乱后就迅速撤离。
这种类似于现代特种作战的骚扰战术,让八旗军不胜其烦,行军速度大大降低,士气也受到一定影响。八旗骑兵虽强,但在复杂地形中,面对这些滑不留手、装备精良的小股明军,往往有种拳头打跳蚤的无力感。
皇太极意识到,不拔除这些外围的“钉子”,大军难以安心围攻宣府镇城。他不得不再次分兵,清剿这些恼人的“苍蝇”。这使得八旗军的力量进一步被分散。
而就在皇太极主力被迟滞于宣府北路,忙于清剿和寻找突破口之际,王小伟在宣府镇城及其周边核心堡寨,构筑的纵深防御体系,已经基本完成。
以周遇吉为主将,集中了宣府镇绝大部分主力(经过整训淘汰后,约有两万五千堪战之兵),以及几乎所有的重型火炮(包括部分从京师调来的红夷大炮)。镇城城墙被加固,城头遍布敌台、箭楼,挖掘了深深的壕沟,设置了大量的拒马、陷坑。
更重要的是,王小伟将新编练的燧发枪兵(约一千五百人,装备了军工局能提供的所有合格燧发枪)作为核心打击力量,部署在城墙最关键的地段,并配备了充足的弹药。
镇城之内,粮食、军械、药材储备充足,民心在经过初期的恐慌后,也因王小伟之前的仁政和如今的严密组织而逐渐稳定下来。军民同仇敌忾,誓与城池共存亡。
皇太极在清理了大部分外围骚扰,并完成对宣府镇城的初步合围后,终于发动了总攻。
首先承受压力的,是镇城外围的马营堡、云州堡等几个重要支撑点。皇太极投入了汉军旗的重炮,对堡墙进行猛烈轰击,然后驱使蒙古兵和汉军旗步兵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猛攻。
守卫这些堡寨的明军,虽然装备和训练不如镇城的核心主力,但同样经过了初步整训,士气较高,加之有堡寨可守,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每一座堡寨的争夺,都异常惨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这些外围堡寨,如同一个个绞肉机,不断消耗着八旗军的兵力和锐气。虽然最终在绝对优势兵力的攻击下相继陷落,但它们为宣府镇城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大量杀伤了敌军。
当八旗军的旗帜最终插上这些残破的堡寨墙头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半个月。皇太极站在马营堡的废墟上,遥望不远处那座巍峨的宣府镇城,脸色并不好看。
战事进展远比他预想的要缓慢和艰难。明军的抵抗意志和新式火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那种无需火绳的快枪,以及明军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纪律性和韧性。
“王承渊……果然名不虚传。”皇太极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凝重,但随即被更强烈的征服欲所取代,“如此对手,才配得上朕亲征!传令下去,休整三日,打造攻城器械!三日后,朕要亲自踏平这宣府镇城!”
宣府镇城,如同暴风雨中最后的礁石,即将迎来最猛烈的冲击。而王小伟,早已在城中,等待着与这位后世所称的“清太宗”,进行一场决定命运的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