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登云的倒台,如同在宣府这潭死水中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每一个角落。总兵府被查抄,搜出的金银珠宝、地契房契堆积如山,其数额之巨,令人瞠目结舌。与之关联的一大批参将、游击、守备以及文职官吏被革职拿问,轻者杖责流放,重者与麻登云一同被押赴刑场,明正典刑。
王小伟(王承渊)以铁血手段,在短短数日之内,便将盘踞宣府多年的贪腐集团连根拔起,其行事之果决,手段之酷烈,让所有幸存者噤若寒蝉。宣府镇的官场风气为之一肃,以往那种欺上瞒下、醉生梦死的氛围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与高效。
但王小伟深知,破而后立,摧毁旧的腐败体系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高效的秩序。在初步稳定镇城局势后,他并未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立刻召集宣府镇所有剩余将领及州县文官,在总兵府大堂(现已改为督师行辕)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条令——《宣府新军政令》。
条令的核心只有八个字:“赏功罚过,唯才是举”。
具体而言:
第一, 彻底整顿军籍。重新核查所有在册兵员,严厉清退空额。设立“军籍司”,专司兵员招募、登记、优抚事宜。招募对象不再局限于军户,流民、边民中健壮者,皆可应募,一经录用,即分给田土(抄没麻登云等人的田地),免除三年赋税,军饷足额发放,战死伤残者厚加抚恤。
第二, 革新军官铨选。废除以往的论资排辈和贿赂升迁。建立“讲武堂宣府分院”,所有哨官(含)以上军官,必须分批入学,学习新式战法、兵法韬略以及忠诚教育。考核优异者,不论出身,优先提拔。劣者淘汰,甚至追究旧责。
第三, 设立监察司。独立于原有文武体系,由王小伟直领,拥有风闻奏事、直达天听之权,专司监督各级将领官吏,查核贪墨、渎职、不法情事。此举如同悬在所有官员头顶的利剑。
第四, 重整边贸。宣布废除以往由少数将官和晋商把持的边境贸易特权。设立“官市”,由官府主导,公平定价,规范交易。严厉打击走私,尤其是铁器、粮食、硝磺等违禁物资。所得利润,半数充作军饷,三成上缴国库,两成用于地方建设和匠作营。
第五, 优抚匠户。正式将匠作营升格为“宣府军工局”,直属督师行辕。提高匠户待遇,其子弟可入学读书,优秀者可入讲武堂或担任技术官吏。鼓励技术革新,设立“格物奖”,对有重大贡献的工匠,重金奖赏,甚至授予官职。
这些条令,几乎每一条都触动了旧有利益格局,但也为那些真正有才干、愿意实干的人打开了上升通道。尤其是对普通士卒和匠户的优抚政策,瞬间赢得了底层军民的人心。
条令颁布后,王小伟立即着手落实。他以周遇吉暂代宣府总兵,负责整训现有兵马,汰弱留强。同时,亲自督导军工局的建设和新军械的研发。
军工局在得到充足的资金和原料,以及王小伟的重视后,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老匠头赵德柱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扑在工坊里,带领着那些重新焕发活力的匠人们,按照王小伟提供的“燧发枪”简化图纸和工艺要求,日夜攻关。
王小伟并非万能,他无法直接复制现代工业体系,但他拥有超越时代的理念。他强调了“标准化”和“流水作业”的概念。将燧发枪的制造分解为十几个环节:锻打钢坯、钻膛、制作枪托、锻造击锤、绕制弹簧、制作燧石夹、组装调试……每个环节由专门的工匠小组负责。
起初,匠人们极其不适应,抱怨连连。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只需要反复练习一个动作,速度和精度果然开始提升时,才逐渐体会到这种模式的高效。
而最大的突破,来自于炼钢工艺。王小伟模糊地提出了“坩埚炼钢”的概念——将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放入石墨黏土制成的坩埚中密封,高温加热,使其熔化成钢水。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碳含量,得到品质更高、更均匀的钢材,尤其适合制造对强度要求极高的枪管。
赵德柱等老工匠虽然不懂原理,但凭借丰富的经验,经过数十次失败的尝试,竟然真的成功地炼制出了几炉品质远超以往的钢水!用这种钢材钻镗出的枪管,内壁更光滑,韧性更强,耐烧蚀程度大大提高!
“督师!成了!您说的那种…坩埚钢,好像成了!”赵德柱捧着一段乌黑发亮、尚未打磨的枪管坯料,激动得老泪纵横,跑到王小伟面前报喜。
王小伟接过那沉甸甸的钢坯,仔细查看断口,用手指弹击,听着那清脆的回响,眼中也难掩兴奋之色。虽然这距离现代高碳钢还有巨大差距,但在这个时代,这无疑是革命性的进步!这意味着,量产可靠燧发枪的最大技术障碍——枪管材质问题,看到了解决的曙光!
“好!赵大使,所有参与此次攻关的工匠,每人赏银百两!记大功一次!”王小伟重重拍了拍赵德柱的肩膀,“立刻以此法,扩大生产!我要在三个月内,看到第一批完全由我宣府自产的合格燧发枪!”
“是!督师!小人们就算不吃不睡,也定要造出来!”赵德柱激动地保证。
军工的突破,如同给王小伟的宏图霸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支装备着自产燧发枪、纪律严明、士气高昂的新式军队,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成型。
然而,边镇从来不是安宁之地。就在王小伟大刀阔斧推行新政,军工局如火如荼之际,来自北方的狼烟,再次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