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镜湖春雨涨新萍,
柳老犹垂三十青。
半亩砚田耕未歇,
孤光长照子云亭。
前回说道,徐墨言怀揣嵌有金丝“忍”字的端溪残砚与题了猩红“守璞赠吾友”的旧《论语》,别了烟雨迷蒙的西湖,碾转车马尘嚣,终回浙北山乡故里。自此,一方缺角古砚立于陋室书案头,一册朱批《论语》供在香案清高处。青衫浆洗至泛白,束修微薄常断炊,他便收了邻舍几个顽劣稚童,权且当个坐馆蒙师糊口度日。
那方端砚置于旧松木桌面。晨起磨墨,松烟清冽之气便弥漫陋室。尤当冬日山岚灌入破窗缝隙,冰寒刺骨时,他指尖摩挲砚额那道金线填补的深疤,触手冷硬而坚韧,恍惚间便如触到西湖精舍窗棂后那双风雪淬炼过的眼,总能再撑开几页书纸。那砚池深处两行小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经年墨色磨洗,反倒越发清晰,如同沉底的磐石,将三十年山村清寒日月撑开一方不坠的天穹。
春去冬来,童子顽劣喧哗之声渐被学子低回诵读替代。他教“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教“守死善道”,更教“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书案前石砚内墨液不竭,浸染无数笔毫,写下无数“亭亭如盖”、“中通外直”,也刻下三名少年额角热汗,终将他们送至省城贡院那金榜朱红之下。
那年深秋,最后一名学生挂红游街而归,捧了“恩师再造”的牌匾撞开徐墨言那扇嘎吱作响的柴扉时,皓首老书生正俯身于地,用一方半湿的粗布帕子,一丝不苟擦拭着砚池深处干涸的旧墨屑。匾额悬上土墙斑驳处,映着窗格里渗进的夕阳残光。老书生徐墨言只微微颔首,枯瘦五指仍在旧砚边沿那道金痕上来回游移,一遍又一遍,如同抚摸一条沉睡中的虬筋老根。
“先生,”新晋的年轻进士眼含热泪,声音哽咽,“弟子明日便启程赴任。先生此生宏愿已偿,请随弟子……”
徐墨言终于直起身。落日金辉勾勒他单薄如纸的背影,背对那方崭新的、描金的牌匾,沉默片刻。只抬手朝窗台方向轻轻一指。学生顺着他所指望去,窗台陶土盆中,一株半人高的竹子劲挺如剑,青翠枝叶筛过斜阳,碧影投在老书生额发如雪的头颅上,也投在桌案那方磨去棱角的光润旧砚上。
“它,”徐墨言的声音沙哑低沉,仿佛自厚土深处传来,“也已在此扎根。”话毕便不再多言,重新垂下头颅,浸入那方残砚无声的玄墨光泽中去。
寒暑又易,门前新竹高过檐角。院中稚童成了青年,青年携子重来拜师。新柳拂过旧时门墙,徐墨言鬓边霜雪更添重彩。
又值江南烟雨时节,一自省城应试落第返乡的旧日学生,满脸倦容尘灰,叩开了徐墨言书斋的门缝。他不提落榜之苦,只将路上风尘浸透的包袱皮摊于书案。一卷旧书、几支秃笔,半截干裂松烟墨外,竟还有两张印着淡淡荷痕的素白诗笺。笺上墨迹犹新,行楷清峻峭拔如同剑脊劈开冰河,收束处一股内蕴的骨力直透纸背。录的是两句旧诗:
莫愁前路无知己,
且看湖山与我平。
落款处一颗小小朱砂印:“守璞”。
学生见先生盯着那字迹,眼神骤凝如同潭水深结,忙解释道:“船过杭州,学生手头窘迫,歇脚孤山脚下一处小小书坊,名‘云香’。掌柜娘子心慈,见学生囊中羞涩,不仅免费借阅此书,还给熬了姜粥暖身。临走送了这两张诗笺,说是……‘但守素心,何虑浮名’……”他见先生指节已紧紧捏住那薄薄纸片,苍老手背上筋脉暴凸,目光却似燃着火炭投入深冰,灼得骇人!
“云香……书坊?”徐墨言喉头滚动,声音嘶哑干裂如枯柴,每一个字都仿佛要用尽胸腔里残余的气力,“在……何处?”
“就在……孤山路口,白堤石桥西畔……”学生看着先生脸色异样灰败中又激着血色,心中惴惴,“书坊临水,推开窗就是西湖。那位……云掌柜年岁应是不轻,青布素服,满头银丝整整齐齐……可那双眼睛亮得……就像……就像先生这砚池里……”他目光落向书案角落那方残损老砚,话音倏地一停。
窗扇被风猛撞开!清明雨势骤然转疾,如万箭齐发泼进天井小院!青石板地面霎时腾起一层白茫茫雨雾,冰冷腥气灌入狭小书斋。雨箭密集敲在书案砚台上,几粒水珠溅入砚池深处,撞散了薄薄一层陈年墨垢!池底那轮沉潜了三十春秋的“月轮”,竟于水痕弥漫间幽幽一闪!
徐墨言佝偻身体猛地一颤!那“守璞”朱印,那笔透纸背的剑锋气韵,那满纸孤冷的倔强与豁达……是她!唯有她!那西湖边一泓澄澈见骨的泉,那风雪中不灭的一豆烛火!砚台冰凉的紫玉纹理仿佛骤然滚烫,灼烧他枯瘦的五指!他死死攥着那方旧石,手背青筋虬结欲崩!
窗外急雨如晦,凄厉风声撕扯枯柳,却盖不过他胸腔中那如同破风箱般骇人的、沉闷的喘息!
半月后,杭州城已是暮春将尽。细雨如织,黏在行人的油布伞上,落在青石板湿亮的凹坑里。
徐墨言一身半旧灰布直裰,霜发被一只简陋竹箨斗笠遮去大半。他避开游人喧嚣的白堤,只沿着外湖幽僻的杨公堤缓缓走着。堤岸柳丝拂面,细雨如烟,青碧湖水蒸腾起朦胧烟霭,将孤山黛影融化其中。
细雨浸湿了他肩上布包棱角。斗笠压低,步履却异常沉重,如同每一步都踩在烧红的烙铁之上。远处白堤虹桥人流如织,喧嚣笑声被湖风卷送过来,落入耳中皆成模糊潮音。他转向孤山路深处。路旁小桃杏花早落尽,唯剩碧叶托着青青小果,油绿得刺眼。
再行几步,石桥西畔,一丛修竹婆娑掩映中,悄然露出一截粉墙黛瓦。门头低矮简洁,悬一块乌木小匾,隶书深深勒入木纹:“云香书坊”四字。门侧高高低低的木格素窗皆敞着,可见架山叠嶂的书卷影子。雨丝斜打入内,亦无人掩窗避雨。
徐墨言脚步停在十丈外一株老樟树下。雨水从斗笠边缘汇成细流,顺着他深长如壑的法令纹,一路蜿蜒滑落。他能看见窗内一角:靠窗的松木长案上,摊开着线装书页。一只枯瘦的手掌覆在书页一角,衣袖素灰如瓦下苔痕。那只手的食指弯曲关节处,一道扭曲狰狞的旧疤深陷皮肉之中——正是当年那日在案前被瓷片割裂的旧伤!一只燃着细烟的粗瓷小香炉搁在案边,袅袅青烟缠上她鬓边梳得整整齐齐的银丝,丝丝缕缕,然后随穿窗而入的风雨飘散。
书坊内有年轻青衫身影晃动,像是借阅的学子。只听一个清寒却极为平和的女声隐约递出来:“……《论衡》第十七卷在右上三层……唔,手凉得很,灶间还有些热粥……” 声音透过纷乱雨帘,如同隔了千山万水、无数岁月尘埃,却又奇异地清晰,直抵心腑深处。
徐墨言贴着冰冷潮湿的老樟树皮。树皮裂隙如同无数枯裂的嘴。雨丝斜打入眼,酸涩难当。怀中那方沉甸漉的旧砚隔着粗布紧贴胸膛,被血肉温度浸润的紫玉胎骨,却在此刻冰寒彻骨!砚额那道填了金丝的裂痕硬硬地硌在骨头上。三十年前精舍月门下决绝的誓言如惊雷炸响耳畔:“待你我……皆能无愧于心、行尽磊落坦荡之路时……砚台……自当奉还!”
如今他两袖清风,粉笔灰染透襟袍,孑然一身。她铅华洗尽,一扇旧窗接济天下寒士,孑然一身。
两条孑然的路,各自行至水穷。
他还有何颜面,捧着这方她以金丝补缀了自己父亲碎裂风骨的故物,去叩响那扇隔绝三十载光阴的门?去见那满头银丝、窗下煮粥的“云掌柜”?去亲口告诉那当年掷笔写下“共明月”、如冷玉寒铁的守璞女子——老朽徐墨言践约而来?
雨势渐收,天色灰青如砚。老樟树下那单薄的灰衣身影动也未动,只斗笠阴影遮住了整张脸。唯有一只从袖中伸出的、枯槁如老竹根的手,五指痉挛般死死掐着怀中一个破旧蓝布小包!如同掐着半生光阴的浮沫!
薄暮时分,细雨已歇。孤山寂寂,湖水归于沉墨色。唯天心深处挣扎出半轮蒙昧昏黄的月影。徐墨言踏着满径苍苔积水,蹒跚登上了断桥西侧一处冷僻高亭。颓然跌坐于亭角冰凉石栏畔。
西湖水在黯淡月影下,浮泛着无数幽深晦暗的漩涡。远处画舫琴歌靡靡,红灯笼随波摇曳,在浓重夜色的湖面上割出几道破碎的胭脂痕。他解开胸前裹得紧密的蓝布包,端出那方沉甸甸的旧砚。砚池残角处的金丝“忍”字,在昏蒙月色下竟似有幽微金光流转。
亭中石案粗砺冰凉。他抖着手,摸索怀中贴身藏了大半日的半锭小墨——那是山乡学童稚手捏制的粗糙松烟。又掏出小半角盛在粗陶钵里的清水,指头早已冻得麻木不听使唤。费了极大气力才抖索着将那点墨在石砚池深处研开。水少墨稠,浓黑黏腻如陈年淤血。他拾起竹布斗笠压着的秃笔头,笔尖饱蘸那沉淤墨汁。
笔尖悬于冰冷的青石桌面。
写什么?
“守璞”印鉴浮于眼前,“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的砚底小字刻入骨髓!腕下枯笔沉滞如千钧!最终只在冰冷的石案上,以一身残存骨力,一笔一划拖出两个枯裂如老梅虬枝的大字:
湖 月
墨痕淋漓沁入青石石肌,却又迅速被亭角渗下的夜露融解,化开一片混沌暗影,狰狞模糊!
胸臆间那口硬生生憋了半日的腥气终于冲喉而出!“噗”的一声,淤血混着浓墨喷在石案!几点殷红溅上那方残破古砚的池边!更溅入砚池深处!浓黑墨汁瞬间吞噬了血痕!
“当啷”!
秃笔从手中脱力跌落石阶,碎成数截!徐墨言身体猛地向前一倾,额头重重磕在冰冷石砚边沿!砚额那道嵌着金丝的“忍”字深痕,狠狠印上他滚烫如烙铁的眉骨!鲜血蜿蜒而下,混着污浊墨汁,流满了那方老旧石台!
月光陡然穿透重云,倾泻入亭!
那轮悬于天心的朦胧月轮,在沉黑砚池中倒映出来——竟赫然是一轮完满澄澈、光华皎洁的明月!池水动荡摇晃,那轮澄月竟似挣脱万千墨海污浊,自砚池深渊破水而出!与天上真月共明!孤光流转,不染纤尘!光芒中,砚边那两个血墨淋漓的“湖月”大字,竟如受了某种点化,狰狞扭曲的墨痕在流动的水光月影里舒展、蔓延……如同深扎入石、蜿蜒了百年的老藤根系!而那血、那墨、那水、那月混流的砚池深处,赫然现出了清晰无比的刻痕——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何人不识君
十六个小字,沉雄厚重,如龙眠深渊,被这清绝月华彻底洗亮!
风自湖心起,穿过古亭萧瑟檐角,携着雨后水生草木的清冽腥气,拂过老书生布满墨血的脸颊。徐墨言匍匐在冰冷的石案之上,紧贴着那方沉睡了半生又被月光彻底唤醒的残砚。脸颊下的石砚冰冷刺骨,泪水混着血墨模糊了眼前一切景象。唯见怀中旧砚墨池中那轮倒映的孤光,与天心皎月遥相呼应,光芒流转于血泪泥泞之上,澄澈坚定,穿透数十年尘烟滚滚,穿透命运沉浮,仿佛要照亮一条直抵永恒的清寂坦途。
天将破晓。浓云尽散。西湖水光潋滟如初磨新镜。
孤山路僻处,那方题了“湖月”血墨的青石古案前,已是人去亭空。唯余一方深紫凝光的端溪古砚,静静置于石台正中。砚下压着一张素白笺:
此石曾照西湖月,
愿归云水无尽藏。
墨色枯涩而内敛,字字透出松风古意。
晨光温柔漫过湖堤垂柳,攀上孤山麓下那间素雅书坊的白墙粉壁。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素窗,投在窗前长案那本摊开的《论衡》书页上时,一只筋骨分明、食指带疤的枯瘦素手,轻轻拿起案头一本纸色泛黄的旧籍——那深青色粗布封面边缘早已磨损殆尽,唯素色底页上一点刺目的猩红朱砂篆印,在清亮晨光中,如血亦如火:
守 璞 赠 吾 友
窗下老妪银发如霜,指尖缓缓抚过那几个字。凝神片刻。窗扉被春风推开。暖金色光芒涌入,瞬间将整个书斋填满,也将案角一枚搁置多年、缺了一角的松木笔挂残件笼罩其中。老妪抬头望向窗外澄净水面——晨光正将昨夜风雨彻底消融的浩渺碧波映得金粼跳跃。远处断桥西畔的冷清石亭轮廓,也在这片浩荡光海中渐渐淡化,最终归于一片清朗澄澈的空明。
风过书页,簌簌翻卷。
一叶被遗忘的、题着几行旧墨的桃花瓣自书页飘出,打着旋儿,悠悠飞入窗外浩渺烟波深处。
三十年前西湖月,
曾照青衫鬓底霜。
守得残石池心在,
孤光千古渡寒塘。
——《砚底西湖月》全书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