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个叫王家村的地方,村东头住着个叫王老五的光棍汉。此人有个坏毛病,就是喜欢找个僻静的墙角小解。村里人多次劝说,他却总是振振有词:“没人看见,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这年夏天,王家村来了个卖货郎,摇着拨浪鼓在村里转悠。天色渐晚,货郎寻住处,王老五热情地留他住宿:“我家有空房,管你住,明日再赶路不迟。”
货郎感激不尽,当晚便住在王老五家中。
半夜,王老五照旧起身,迷迷糊糊走向院墙角落。正要解裤带,忽听一声咳嗽,吓得他一激灵。
“谁?”王老五压低声音问道。
月光下,货郎从暗处走出来,拱手道:“老哥见谅,我起夜见您要在此地方便,忍不住出声阻拦。”
王老五不悦道:“我家墙角,与你何干?”
货郎不慌不忙道:“老哥有所不知,我走南闯北,听过不少奇闻异事。这墙角之地,看似无人在意,实则大有讲究。您若不信,我给您讲个故事如何?”
王老五好奇心起,系好裤带:“什么故事?”
“话说从前有个张屠户,与您习惯相似,总在自家墙角小解。忽一日,他家墙根生出一片黑蘑菇,采来煮汤,味道极鲜。自此,那墙角竟源源不断长出蘑菇,张家靠这蘑菇还发了笔小财。”
王老五听得眼睛发亮:“竟有这等好事?”
货郎摇摇头:“您听我说完。那张屠户贪心,扩建房屋时将墙角也围进室内,照样每日在那处方便。谁知不出半年,一家人接连病倒,请来郎中一看,说是中了邪毒。最后不得不拆墙刨地,您猜挖出了什么?”
“什么?”王老五紧张地问。
“三尺之下,竟有一窝白蛇,条条膘肥体壮,却是剧毒无比。原来那蘑菇是吸收蛇毒而生,人吃久了岂能不病?张家花光积蓄才治好病,从此再不敢在墙角方便了。”
王老五将信将疑:“你这故事是编来唬我的吧?”
货郎笑道:“真假姑且不论。我再问您,您家这墙角对面是谁家?”
“是李寡妇家。”王老五道。
“这就是了。您想,您在这边方便,秽物渗透墙根,岂不是流到李家去了?李家厨房就在墙对面,您这‘肥水’可是流到人家锅里去了啊!”
王老五一愣,这他倒从未想过。
货郎继续道:“我白日见李寡妇挑水做饭,她家小儿才五岁吧?若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生病遭罪,您心里过得去吗?”
王老五不语了。李寡妇丈夫早逝,独自抚养孩子,平日对邻里很是友善,常送些自制酱菜给王老五。
货郎又道:“我们走江湖的有个规矩——‘三不欺’:不欺孤儿寡母,不欺老弱病残,不欺忠厚老实。老哥您堂堂七尺男儿,何必做这欺负孤儿寡母的事呢?”
王老五脸红了,好在夜色遮掩了他的窘态。他清清嗓子:“你说得对,我...我以后不去墙角了。”
货郎笑道:“老哥明智。其实村西头就有公厕,多走几步路,于身体也有益处。”
那晚之后,王老五果真改掉了多年的坏习惯。他还主动帮李寡妇修了漏雨的厨房,两家关系越发和睦。
半年后,王老五居然和李寡妇办了喜事,成了夫妻。婚礼上,那个卖货郎意外出现,送来一份贺礼。
王老五拉着货郎的手感激不尽:“多亏你那晚点拨,我不仅改掉了坏毛病,还成了家!”
货郎笑道:“其实那晚我讲的故事半真半假。墙角长蘑菇是真,但毒蛇是我编的。走南闯北的我深知,直接说道理没人听,讲个故事反而让人记住。”
“那你怎么知道墙对面是李家厨房?”王老五好奇地问。
货郎眨眨眼:“我下午卖货时早就观察过了。劝人也要知己知彼嘛!”
众人大笑,王老五更是感慨万千。
从此,王家村多了一条规矩——不在墙角方便。后来还集资多修了公共茅房,村子变得越发干净整洁。而“墙角的警示”这个故事,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提醒人们:小节见品德,小事见人心。越是无人看见之处,越能见一个人的真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