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 留下的笑声还萦绕在山寨的石板路上,初夏的烈日已把梁山的农田晒得发烫。我蹲在田埂上,指尖戳了戳干裂的土地,土块一捏就碎,底下的麦苗蔫头耷脑,叶子边缘都卷了起来。入夏后连一场透雨都没下,水泊的水位降了半尺多,靠村民们人力挑水灌溉,根本赶不上太阳蒸发的速度,再这样下去,今年的夏粮怕是要减产大半。
“西西姑娘,你快想想办法啊!” 张婆婆提着半桶水,颤巍巍地走过来,水桶的木柄磨得发亮,桶里的水晃出不少,洒在田埂上,瞬间就没了踪影。她抹了把额头的汗,皱纹里都沾着灰:“俺们这些老骨头,一天挑个十来桶就累得直不起腰,可这点水浇到地里,跟没浇一样,麦子再旱几天,就真要枯死了。”
周围的村民也围了过来,脸上满是焦虑。李大爷蹲在麦田边,伸手拨了拨发黄的麦叶,叹了口气:“往年这个时候,早就下过两三场雨了,今年咋就旱成这样?俺们春天翻地、播种,忙了大半个月,要是就这么旱死,真是白瞎了这些力气。” 旁边的年轻媳妇也红了眼:“家里的存粮只够吃到秋收,要是今年收成不好,冬天可咋过啊?”
我看着眼前一片蔫蔫的麦田,听着村民们的唉声叹气,心里也急得发慌。突然,脑海里闪过 007 留下的 “民生改善手册”—— 里面好像画过一张 “水车示意图”,还写着 “水力自动灌溉,省力又高效”。我猛地站起来,对村民们说:“你们等着,俺有办法了!” 说完,转身就往帐中跑。
翻出压在箱底的手册,我快速翻到标注 “灌溉” 的那一页。纸上画着一个巨大的木制轮子,轮缘上均匀分布着三十多个月牙形的水斗,旁边用红笔标注着原理:“水流冲击轮叶,带动轮子转动,水斗随轮子下沉时舀水,上升到顶部时倾斜,将水倒入旁边的水槽,水槽连接田埂,就能把水引到农田里。” 手册空白处,还有 007 的小字批注:“梁山水泊水流稳定,适合建造此水车,可解决干旱灌溉难题。”
“真的有办法!” 我抱着手册跑回田埂,把示意图展开铺在石头上,指着图给村民们看:“咱们造水车,靠水泊的水力自动浇水,不用再挑水,还能一次灌溉一大片农田,这样麦子就有救了!”
村民们凑过来,围着示意图七嘴八舌地讨论。虽然看不懂复杂的结构,但 “不用挑水”“灌溉快” 这几个字,让他们眼里燃起了希望。老周蹲在最前面,手指顺着轮轴的线条划过,点点头说:“这东西看着复杂,其实原理不难,就是借水流的劲儿让轮子转起来。咱们山寨有木匠、有铁匠,还有这么多壮劳力,只要按图施工,肯定能造出来!”
宋江和吴用听说要造 “能自动浇水的水车”,也特意从聚义厅赶来。吴用扇着羽扇,仔细看了示意图,又走到水泊边观察水流,回来后笑着说:“此计甚妙!既不用消耗人力,又能充分利用水泊资源,若是成功,以后梁山再遇干旱,便有了应对之策。西西,这事就交给你统筹,需要木材、铁器,或是人手,尽管跟俺们说。”
“近战队愿意出力!” 林冲立刻上前一步,声音洪亮:“砍伐木材、搬运材料、搭建支架,这些力气活交给俺们队员,保证不耽误进度!” 他身后的队员们也齐声附和,眼神里满是干劲。
武松也笑着补充:“巡防队可以负责选址 —— 得找水流急、水位稳的地方,还要巡逻保护施工安全,不让无关人等靠近,避免出意外。”
有了众人的支持,造水车的计划很快落地。我们先沿着水泊边勘察,最终选了一处南岸的浅滩 —— 这里水流比其他地方急,水位常年稳定,而且离农田近,方便铺设水槽。选定位置后,老周带着后勤队的五个木匠,开始按示意图画图纸、算尺寸:水车的轮轴需要直径一尺的圆木,轮缘要拼接成直径五丈的圆形,每个水斗得用厚木板打造,还要打磨光滑防止漏水。
李逵自告奋勇要去砍圆木,他扛着心爱的板斧,带着四个力气大的队员,天不亮就进了山。傍晚回来时,他们竟扛回了三根粗壮的柏木,每根都有两丈长,表皮光滑,木质坚硬。李逵把板斧往地上一插,抹了把汗说:“俺选的都是十年以上的柏木,结实得很,这水车用个几十年都没问题!”
我则和铁匠们一起,在武器坊打造铁件。水车的轮轴需要包铁加固,防止磨损;支架的连接处也需要铁箍固定,这些都得靠铁匠们一锤一锤打出来。虽然没有现代工具,但铁匠们手艺精湛,烧红的铁块在他们手里,很快就变成了光滑的铁环、结实的铁轴,还在关键部位刻上防滑纹路。
施工时,山寨里的人几乎都动了起来。木匠们拼装轮缘时,近战队的队员们就搭着梯子,帮忙扶着沉重的木板,防止晃动;铁匠们锻造铁件时,村民们就轮流去拉风箱、递工具;就连村里的孩子们,也提着小篮子,跑来捡拾散落的木屑,给干活的大人递水、送馒头。
有一次拼装轮缘,因为拼接处需要对齐,几个木匠站在支架上,用力推着木板调整位置。突然,一块木板没扶稳,眼看就要往下跌。林冲眼疾手快,一个箭步冲上前,用肩膀死死顶住木板,大喊:“快搭把手!” 旁边的队员们赶紧冲过去,有的扶木板,有的加固支架,总算稳住了局面。林冲擦了擦额头的汗,对着众人说:“大家都小心点,这木板重,千万别伤着人。”
老周也赶紧调整方案,让人在支架两侧加了临时的支撑木,还在地面铺了厚厚的干草,防止有人摔倒。他擦了擦手上的木屑,感慨道:“造水车跟打仗一样,得互相配合、步步谨慎,才能不出差错。”
就这样忙了半个月,水车终于拼装完成。当最后一个水斗被钉在轮缘上,当铁轴被牢牢固定在支架上,一个巨大的木制水车立在了水泊边 —— 五丈直径的轮身,三十六个整齐排列的水斗,在夕阳下泛着木质的光泽,看起来既壮观又扎实。村民们和队员们围在水车旁,都兴奋地踮着脚,想看看这 “能自动浇水的大家伙” 到底好不好用。
“该试水了!” 我深吸一口气,对众人说。林冲和几个队员上前,小心地推动轮身,让一半的水斗浸入水中。水流冲击着轮叶,一开始轮子只是微微晃动,过了一会儿,随着水流的持续发力,轮子缓缓转了起来 —— 最下面的水斗沉入水中,舀满水后,随着轮子慢慢上升,到了顶部时,水斗自然倾斜,清亮的湖水稳稳倒入旁边的水槽,顺着水槽流向不远处的麦田。
“转起来了!真的出水了!” 村民们欢呼起来,孩子们围着水车跑,拍着手喊:“水来啦!麦子有救啦!” 张婆婆快步走到水槽边,用手接着流出来的水,激动得眼眶都红了:“这水真甜!以后再也不用挑水了,俺们的麦子有救了!”
李大爷也走到麦田边,看着水流缓缓渗入干裂的土地,原本蔫蔫的麦叶,似乎都挺直了一些。他转过身,对着我和众人深深鞠了一躬:“谢谢你们!谢谢西西姑娘,谢谢各位头领!这水车不是普通的木头架子,是咱们梁山的‘救命车’,是在给咱们绘未来啊!”
接下来的三天,我们又在水泊边造了三架水车,还铺设了十条水槽,像十条银色的带子,将水泊的水引到不同的农田。每架水车旁,都安排了两名村民值守 —— 负责清理水槽里的杂草、树叶,确保水流顺畅,还记录每天的灌溉情况。看着麦田一天天恢复生机,从发黄的蔫苗,渐渐变成绿油油的一片,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一天傍晚,我和林冲、武松坐在水车旁的石头上,看着转动的轮身、流淌的清水,还有远处田里忙碌的村民,心里满是踏实。“这水车不仅解决了灌溉问题,更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 林冲望着麦田,轻声说,“他们知道,咱们不仅能保护他们不受匪徒侵害,还能帮他们改善生活,这样的梁山,才能长久安宁。”
武松点点头,手里转着哨棒:“以前咱们总说‘守护梁山’,以为只要打退敌人就行。现在才明白,让村民们有饭吃、有好日子过,才是真正的守护。这水车,就是咱们给梁山绘的第一张未来蓝图。”
我看着夕阳下波光粼粼的水泊,还有水车转动时洒下的水珠,笑着说:“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可以改良农具 —— 比如做更省力的犁,还可以修水渠、挖水井,让梁山的农业越来越好,让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富裕。”
回到帐中,我点亮油灯,翻开 “梁山日志”,在最新的一页写下:“今日四架水车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借水泊水力灌溉农田,成功缓解干旱。此水车,是 007 智慧的延续,是弟兄们与村民们同心协作的成果。它不仅滋润了麦田,更点亮了梁山的未来 —— 让我们明白,团结与智慧,能克服一切困难,能绘出属于我们的美好日子。”
写完,我合上日志,走到帐外。远处传来水声 “吱呀吱呀” 的转动声,夹杂着村民们的谈笑声,还有孩子们的嬉闹声,在初夏的夜里,汇成一首温暖的歌。我知道,这转动的水车,不仅是灌溉农田的工具,更是梁山迈向更好未来的起点 —— 我们在和平中成长,在协作中凝聚力量,用双手和智慧,一点点把梁山的未来,绘得更亮、更美。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来到水车旁,值守的村民正拿着长杆,清理水槽里的杂草。看到我来,他笑着招手:“西西姑娘,你看这麦子,昨天浇了水,今天就精神多了,叶子都舒展开了!” 我走到麦田边,果然看到麦叶挺直了不少,还泛着淡淡的绿光。
阳光渐渐升高,洒在水车上,轮身转动的影子落在地上,像在画着一个个圆满的圈。我知道,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份团结与干劲,继续为梁山的未来努力,就一定能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让村民们永远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
夕阳西下时,我再次来到水车旁。村民们正在田里追肥,水流顺着水槽缓缓流淌,滋润着每一寸土地。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心里满是坚定:这水车是 “绘未来” 的第一步,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 “发明”“创造”,还会克服更多的挑战。但只要我们携手同行,梁山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