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完桃花村村民写现代字的次日清晨,天还未亮透,梁山就被一层薄薄的晨雾裹住。雾霭像轻柔的纱,笼着水泊,也笼着错落的帐营,连空气都浸着露水的清凉,吸一口满是草木的淡香。
我摸黑起身,披好那件靛蓝色厚披风 —— 披风边角绣着细小的麦穗纹,是张婆婆去年冬天帮我缝的。腰间别上李逵打磨的小板斧,斧柄缠着防滑牛皮绳,握在手里沉甸甸的,格外踏实。按巡逻排班,今日该我和武松带巡防队守清晨的梁山。
营盘门口的灯笼还亮着,昏黄的光穿透晨雾,在地上映出一圈暖光。巡防队二十名队员已整齐列队,个个站姿笔直,手里握着裹了防滑布的哨棒,腰间短刀的刀柄露在外面,缠着深色布条,渗着防潮的桐油。
武松站在队伍前,正弯腰检查队员的装备。他手指拂过一名队员的哨棒,指尖在 “守” 在刻痕上顿了顿 —— 那是终局之战后,大家一起刻的,是提醒,也是誓言。见我来,他直起身,黝黑的脸上露笑:“西西来得正好,晨露刚落,山路不滑,咱们尽早出发。”
我点头应下,目光扫过队员们的布包 —— 里面装着急救草药和火折子,都是巡逻的必备品。“出发!” 武松一声令下,队伍迈开脚步,脚步声在寂静的晨雾里格外清晰,踏过野草时,露水顺着鞋边滴落,留下串串湿脚印。
巡逻第一站是水泊边的箭楼。晨雾未散,水泊泛着粼粼波光,芦苇荡像片绿云飘在水面。箭楼是松木搭的,共三层,每层架着三架连弩,箭囊里的箭矢码得整齐,涂着桐油的箭杆泛着暗光。
我和武松顺着木梯爬上顶层,木梯 “吱呀” 轻响,带着老旧却结实的质感。先查连弩弓弦,牛筋麻绳混编的弦,按下去能感受到恰到好处的张力。武松指尖划过弓弦:“上周保养得很到位,张力正好。”
接着查箭矢,我拿起一支,看了看铁箭镞 —— 磨得锋利,箭杆上刻着细微刻度,方便调整瞄准角度。“黑风寨残余虽灭,却难保藏在山林里。” 武松盯着水泊方向,“这箭楼是第一道防线,半点马虎不得。”
一名队员突然指着一架连弩的木轴:“队长,西西姑娘,木轴缝有点大,转着晃。” 他掏出小木楔和桐油瓶,先滴油,再敲进木楔,最后用砂纸磨平,动作熟练。“多亏姑娘教的保养法,现在小问题咱都能当场修。”
从箭楼下来,沿山路往村落走。天渐亮,晨雾变薄,能看见村里的屋顶。大多村民还没起,只有几家早起的农户,烟囱飘出淡烟,裹着麦秸秆的香气,顺着风飘来,暖得人心发颤。
走到张婆婆家院门口,见院门虚掩着。我轻轻推条缝,看见她坐在石凳上择菜,竹篮里的青菜沾着晨露,亮晶晶的。“张婆婆,这么早忙活?” 我放轻声音打招呼。
张婆婆抬头见是我们,赶紧放下菜起身:“是西西和武队长啊!快进来喝热水暖暖身子。” 她转身要去倒水,却被武松拦住:“不了婆婆,我们还得去后山排查,您安心做早饭,孩子们还等着吃您的麦饼呢。”
离开张婆婆家,往村后山林走。这片山林是重点区域 —— 去年冬天黑风寨在这设过哨卡,上个月还有村民遇过野猪。野草齐膝高,晨露打湿裤脚,凉丝丝的,却不觉得冷,空气里满是野菊花的淡香。
队员们分散成扇形前进,每个人都低头查地面痕迹。走在最前的队员突然停步,蹲下身指地面:“你们看!这脚印比咱们的大,鞋边还磨损了,不像周边村民的布鞋。”
我们围过去,脚印深约半寸,泥土未干,该是昨晚后半夜留的。武松手指拂过脚印边缘:“间距大,说明这人走得急,要么遇危险,要么在赶路。大家提高警惕,顺着脚印查!”
队员们立刻握紧哨棒,短刀做好出鞘准备。顺着脚印走了半里地,前方出现个山洞,洞口被灌木丛挡着,脚印就消失在这儿。洞内黑漆漆的,隐约有 “窸窸窣窣” 的响动。
武松示意队员埋伏在洞口两侧,自己和我慢慢靠近。他解下哨子握在手里,朝洞内喊:“里面的人出来!我们是梁山巡防队,若只是路过,我们不为难;若有歹意,就束手就擒!”
洞内响动骤停,过了会儿,传来怯生生的声音:“俺们是路过商人,迷路了躲进来的,没歹意。” 话音落,两个背包袱的中年男子走出洞,脸上满是紧张,手里没武器。
武松上前查他们的包袱,里面是布匹、药材和针线,都是商人常用的货。“你们从哪来?要去哪?怎么走到这儿的?” 武松语气缓和些,却仍保持警惕。
高个男子赶紧答:“俺们从济州府来,去桃花村送布。昨天傍晚遇大雨,走错路才到这儿。俺们真是良民,不是歹人!” 他说着,声音都有些发颤。
我想起昨天下过大雨,济州府到桃花村的路,有段和后山连着,雨大确实容易走岔。我掏出简易地图递过去:“别怕,从这往东南走,翻过山梁就是桃花村。山梁那边有野猪,你们结伴走,遇情况往开阔地跑。”
两人接过地图,连连道谢:“多谢好汉!多谢姑娘!到了桃花村,俺们一定说梁山的好话!” 武松又叮嘱几句,他们才背着包袱离开,走几步还回头鞠躬。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队员们松了口气。年轻队员笑着说:“还好是虚惊一场,真有歹人,咱们也能拿下!” 武松拍他肩膀:“巡逻要警惕危险,也得分清善恶,咱守的是和平,不能让无辜人受委屈。”
太阳渐渐升起,金色阳光穿过晨雾,洒在山路上,草叶上的露水像碎银子,闪着光。晨雾散去,梁山的景色清晰起来 —— 水泊像块蓝玉,村里炊烟连成烟霞,田地里已有村民扛着锄头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