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藤蔓如同沉睡的巨蟒,安静地垂落,散发着微凉的、带着催眠般韵律的蓝光。空气变得潮湿,弥漫着一种类似雨后森林的清新气息,却又夹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甜腻,如同熟透的果实即将腐烂的前兆。
穿过这片蓝光藤蔓构成的天然门户,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仿佛穿透了一层无形的、粘稠的帷幕,猝不及防地撞入了眼帘——一个与方才幽暗诡秘、寂寥空灵的蓬莱截然不同的世界!
明亮而温暖的阳光,如同融化的黄金,均匀地、慷慨地洒满整个开阔的山谷。没有一丝阴霾,没有一缕微风扰动这完美的光照。
谷地平坦开阔,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蓝绿色绸带,蜿蜒流淌,发出清脆悦耳、节奏恒定不变的淙淙声,溪水中圆润的卵石清晰可见,碧绿水草如同最柔顺的丝线,以完全一致的幅度缓缓摇曳。
溪流两岸,是整齐而生机勃勃的田地。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垂着,每一穗都饱满得如同复制粘贴,连垂下的弧度都一模一样,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过于完美的金光。
碧绿的菜畦如同用尺子丈量过、用最鲜亮的颜料涂抹而成的地毯,各种形态奇异、色彩鲜亮到失真的蔬果点缀其间,红得像血,绿得像翡翠,紫得像水晶,散发着浓烈的甜香。
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缓坡,坡上绿草如茵,绿得没有一丝杂色,如同精心铺设的绒毯。
点缀其间的野花,形态各异却都异常绚烂,花瓣饱满,颜色纯粹得不自然,红的炽热,蓝的深邃,黄的耀眼,却没有一只蜜蜂或蝴蝶靠近——只有几只色彩斑斓得如同塑料玩具的“蝴蝶”,在花丛间以完全相同的轨迹、完全相同的频率,机械地扇动着翅膀,进行着永恒的、毫无意义的“翩翩起舞”。
而最令人心神俱震的,是那村落与其中的人。
依山傍水处,散落着数十间屋舍。这些屋舍并非凡俗砖瓦,而是由巨大的、被打磨光滑的暖色圆木和一种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翠绿叶片巧妙搭建而成,屋顶覆盖着厚厚的、如同金色羽毛般的茅草。
它们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毫无匠气,仿佛自然生长于此,与周围的山峦、溪流、树木融为一体,和谐得令人心醉。
就在这如画的田园间,人影绰绰,一派祥和。
。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草木的清香、稻谷的甜香,还有炊烟中淡淡的烟火气,混合成一种令人心旷神怡、无比放松的气息。
一切都显得那么真实、温暖、生机勃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美好,与之前蓬莱的诡秘莫测形成了天壤之别。
巨大的反差让我一时失语,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又陷入了某种更庞大的幻觉。
我下意识地看向连亦铭。
“这……”我喃喃出声,不知该用什么语言形容眼前的冲击,“这里……是蓬莱深处?”
连亦铭沉默片刻,缓缓道:“蓬莱之秘,非表象可窥。极幽暗处生极光明,极诡秘处藏极祥和。”
“说人话!”
连亦铭被我吼得一愣,随即没好气地白了我一眼,那点高深莫测的氛围瞬间碎了一地。
“行行行,”他揉了揉额角,似乎在组织更直白的语言:“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或者一个万花筒?转一下,景象全变。我们穿过了那片蓝光藤蔓,就像不小心翻到了硬币的另一面,或者万花筒转了个角度,就掉进这个‘祥和面’了。”
眼前的阳光越灿烂,溪水越清澈,稻穗越饱满,反而越透着一股精心粉饰的诡异。就像用最甜美的糖霜,包裹着最致命的毒药。
“所以……这村子是幻象?还是陷阱?”我压低声音,警惕地扫视着远处那些怡然自乐的村民身影。
他们劳作、嬉戏,一派和谐,动作流畅自然,看不出任何僵硬或虚假。炊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稻谷的甜香,甚至隐约传来的孩童笑声,都无比真实地冲击着感官。
“但他们好像注意不到我们。”
连亦铭的目光扫过那些看似无忧无虑的身影,声音压得很低:“不是幻象。至少,不完全是。但说是‘陷阱’……恐怕更贴切。蓬莱的‘祥和’,本身就是最大的诡异。”
他指向田埂边一个正弯腰拔草的老农。老农的动作极其标准,每一次弯腰、伸手、拔草、抖落泥土,都像用尺子量过,节奏精准得如同钟摆,脸上挂着永恒不变的、满足的微笑。旁边嬉戏的孩童,追逐打闹的路线和笑声的起伏,也透着一股被设定好的、循环往复的意味。
“他们‘活’着,但更像是上了发条的傀儡,困在一个永恒的、完美的‘祥和’片段里。”
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窜上头顶,顺着脊椎爬升。阳光依旧温暖地洒在身上,溪水潺潺声依旧动听,稻香依旧醉人,但此刻再看这片“世外桃源”,只觉得毛骨悚然,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无形的恶意。这哪里是乐土,分明是一座用极致美好砌成的、无形的、令人绝望的炼狱牢笼。
“那我们还进去吗?”我看着那片看似无害的村落,感觉像在看一张巨兽张开的甜蜜大口。
连亦铭沉默了几秒,目光从村落缓缓移向环绕山谷的、那些看似平缓无害却色彩饱和度过高的绚丽山坡和林地,又落回那条清澈得能一眼望到底、却让人感觉深不见底的小溪。
“进,当然要进。我们就算退回去,未必能找到路。”
突然,我们被“发现”了。
并非所有村民都无视我们。在离我们最近的一块菜畦旁,一个原本蹲着摘豆角的小女孩,忽然抬起了头。
她看起来约莫七八岁,扎着两个小辫,脸蛋红扑扑的,穿着朴素的粗布衣裳。她的动作极其自然,仿佛只是不经意间看到了两个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