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过后,通天殿中,皇帝巡视着下凡群臣,主动说道。
“诸位爱卿,还记得朕前几日与你们商议的修建东都一事,你们私下议论之时,可曾有过方案啊?”
少顷,吏部尚书率先出列,躬身行礼道:“陛下,臣等近日日夜商讨,以为修建东都乃是国之大事,需从长计议。如今首要之事,便是选址。臣以为,应选一处地势开阔、交通便利之地,且周边资源丰富,方可为东都日后之繁荣奠定基础。”
皇帝微微点头,目光扫向其他大臣,问道:“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这时,户部尚书也站了出来,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吏部尚书所言极是。只是,修建东都耗费巨大,国库虽有储备,但仍需谨慎规划开支。臣建议,可先派遣专员对所选之地进行详细勘察,统计所需材料与人力,而后制定详尽的预算,以免日后出现经费短缺之困境。近日,群臣商议之间,唯有那平襄城乃是最适合东都营造之选。”
皇帝沉吟片刻,说道:“喔?平襄城?有何理由?”
户部尚书接着说道:“平襄城历史悠久,在太祖皇帝创我大楚之前,平襄原本为齐朝旧都,原名为永安城,虽然说只是永安城的鳞毛一角,但毕竟仍有底蕴在此,此地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且其交通极为便利,水路纵横交错,乃是南北交通之要冲,无论是运输建筑材料,还是日后东都建成,进行物资流通,都极为便捷。再者,平襄城周边矿产丰富,木材资源也颇为充足,能够为修建东都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
皇帝听闻,微微颔首,神色间流露出几分赞许:“嗯,爱卿所言有理。平襄城既有历史底蕴,又具地理与资源优势,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不知工部对此有何见解?”
工部尚书赶忙出列,恭敬说道:“陛下,若选定平襄城,以臣之见,需先对城内及周边地形地貌进行精确测绘,制定详细的城市规划蓝图。东都作为我大楚的重要都城,建筑风格当彰显我朝威严与文化特色,融合古今之长。宫殿建造需恢宏大气,以展现皇家之尊荣;民居规划应规整有序,保障百姓安居乐业。同时,要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排水系统等,确保东都建成后能够高效运转。”
皇帝点了点头,目光中透露出对未来东都的期许:“很好,工部向来在营造之事上经验丰富,朕相信你们能将东都打造得美轮美奂。只是如此浩大工程,工匠的调集与管理亦是关键,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工部尚书微微躬身,自信说道:“陛下放心,臣已着人统计各地能工巧匠,不日便会发出征召文书。同时,臣打算在平襄城设立工匠管理机构,对工匠进行统一调配与管理,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此外,还将设立奖惩机制,对技艺精湛、工作勤勉的工匠予以嘉奖,对偷奸耍滑者进行惩处。”
皇帝满意地笑了笑,又将目光投向礼部尚书:“礼部对此事有何看法?如此重大工程,民心安抚与祭祀祈福等事宜亦不容忽视。”
礼部尚书从容出列,行礼说道:“陛下圣明。修建东都,民心至关重要。臣建议,一方面通过各地官府,以通俗易懂之语,向百姓宣扬修建东都的意义与益处,让百姓明白这是利国利民之举;另一方面,可在平襄城及周边地区举办祭祀土地、山神等祈福活动,祈求神灵庇佑工程顺利进行。同时,在工程奠基、上梁等重要节点,举行盛大仪式,彰显皇家对东都修建的重视,凝聚民心。”
皇帝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嗯,祭祀祈福之事固然重要,但切不可铺张浪费,以免引起百姓反感。一切以庄重、简约为宜。”
礼部尚书赶忙应道:“臣遵旨,定当谨慎操办,确保祭祀祈福活动既能表达对神灵之敬意,又不致劳民伤财。”
此时,一直沉默的白洛恒心中却隐隐担忧,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涉及各方利益,且如此大兴土木的工程,朝堂之上恐怕会因此掀起一阵波澜,如今,大楚的国库经过先皇的消耗之后,已然所剩无几,如今,这位新皇帝不仅不懂得收敛,沉迷于后宫美色之中,更是要如此大兴土木,只怕大楚恐无法承受如此之灾……
而他自己如今深陷身世风波,在这敏感时刻,又不想当出头鸟。
就在众大臣各抒己见之时,周云庆站了出来,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恭敬:“陛下,修建东都乃千秋伟业,臣愿尽绵薄之力。臣麾下将士众多,可抽调一部分协助工部搬运物资、维持工程秩序,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皇帝面露欣慰之色:“周爱卿忠心可嘉,有你相助,朕便放心了许多。只是抽调将士之事,切不可影响边疆防务。”
周云庆赶忙说道:“陛下放心,臣已妥善安排,抽调的皆是训练有素且不影响边疆防务的将士。”
白洛恒看着周云庆,心中不禁泛起一丝疑虑。周云庆向来野心勃勃,况且自楚天澜登基之后,不仅剥夺他的兵权,更是处处打压于他等一众功臣,他心中不仅没有怨恨,此次如此积极参与东都修建,实在与他两年前的面目非同一般。
散朝之后,白洛恒心事重重地回到府中。刚一进门,张迁便迎了上来:“大人,方才我听闻一些传言,说如今,朝堂上有不少人联络各方势力,似乎想在修建东都的工程中谋取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