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年 3 月,园丁小区墙根下的枯草里冒出新绿的芽尖,沾着晨露,在朝阳下闪着细碎的光。沈浩背着书包走过时,特意蹲下来看了看 —— 上周还只有指甲盖大的芽,这周已经抽了半寸长,像极了他心里悄悄冒头的期待。
“沈浩哥!等我!” 身后传来晓雅清脆的声音,她抱着个铁皮饭盒,里面装着妈妈早上刚蒸的红糖馒头,粉色围巾在风里飘着,“苏晴姐今天领模拟考成绩,咱们一起去学校门口等她吧?”
沈浩点点头,接过晓雅递来的馒头,温热的触感透过铁皮盒传过来。自从去年 12 月 “晓雅书屋” 开张,他们三个几乎每天都一起上学、放学,晓雅总爱带些家里做的吃食,有时候是馒头,有时候是煮鸡蛋,说是 “补充营养,以后好一起考高中”。
两人刚走到县一中初中部的校门口,就看见穿着浅灰色校服的苏晴,手里捏着张叠得整齐的成绩单,站在公告栏前,阳光落在她的马尾辫上,泛着柔和的光。她的指尖反复摩挲着成绩单上的数字,嘴角抿着,却藏不住眼里的亮 —— 那是沈浩和晓雅从未见过的、带着雀跃的光。
“苏晴姐!成绩怎么样?” 晓雅跑过去,仰着头问,饭盒在手里晃了晃,“要是好,我请你吃红糖馒头!”
苏晴转过身,把成绩单展开,递到他们面前。红色的钢笔字在白纸上格外醒目:“总分 586,县一中高中部预估录取线 560,超出 26 分”。沈浩凑过去看,语文 112,数学 125,物理 98,连她以前有点薄弱的英语,都考了 110 分,每一门的分数都用红笔圈了圈,旁边还有班主任写的批注:“稳定发挥,冲刺重点班有望”。
“超出 26 分!” 沈浩惊讶地抬头,手里的馒头差点掉在地上,“苏晴,你也太厉害了吧!上次模拟考你还说物理最后一道大题没把握,这次居然快满分了!”
苏晴笑了笑,指尖轻轻碰了碰成绩单上的 “物理 98”,眼里带着点释然:“上次考完我把那类题都整理了,每天晚上在书店多学半小时,林叔叔还帮我讲了答题思路,慢慢就懂了。” 她顿了顿,看向校门口的方向 —— 县一中高中部就在初中部隔壁,隔着一道铁门,能看见里面的香樟树已经抽出新叶,“其实昨天班主任就跟我说了成绩,我还不敢信,刚才看了公告栏的录取线,才觉得心里踏实了。”
晓雅拉着苏晴的手,蹦蹦跳跳地说:“那咱们以后就能一起上高中啦!苏晴姐你先去,明年我和沈浩哥就跟你汇合,咱们还像现在这样,一起上学、一起写作业!”
上课铃响了,三人赶紧往教室跑。苏晴把成绩单小心地夹进语文课本里,那一页正好是朱自清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的句子旁,她用铅笔写了个小小的 “加油”。整个上午,她都忍不住走神,目光总往窗外飘 —— 高中部的香樟树在风里摇晃,像在招手。
下午放学,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三人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往 “晓雅书屋” 走。书店里亮着盏暖黄色的灯泡,林父正在整理新到的初三教辅,看见他们进来,笑着递过三瓶橘子汽水:“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解解渴。晓雅妈煮了绿豆汤,一会儿喝完汽水再喝碗汤。”
晓雅接过汽水,拉着苏晴坐在靠窗的小桌子旁,这里是他们平时学习的固定位置,桌上还放着苏晴昨天没做完的物理错题本。沈浩则帮林父把新到的《中考真题汇编》摆上书架,按语文、数学、英语分类,标签贴得整整齐齐。
“苏晴,你模拟考的事,林叔叔都跟我说了。” 林父整理完书,走过来坐下,手里拿着本《语文中考考点解析》,“你这成绩很稳,接下来保持状态就行。要是语文阅读理解还有问题,随时问我,我以前在乡下教语文,这类题有技巧。”
苏晴点点头,打开错题本,指着一道物理题说:“林叔叔,这道题我还是有点没弄明白,为什么浮力会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林父接过本子,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示意图,耐心地讲起来:“你看,物体在液体里,排开的液体越多,受到的向上的力就越大,就像你把木块按进水里,按得越深,手越费劲……”
晓雅坐在旁边,认真地听着,手里拿着笔在笔记本上抄笔记 —— 她知道,这些知识明年她也要学;沈浩则端来三碗绿豆汤,绿豆熬得软烂,甜丝丝的,喝下去心里暖暖的。等林父讲完题,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书店里的客人渐渐走光,只剩下他们四个人,还有桌上亮着的那盏灯。
苏晴突然从书包里拿出一张纸,铺在桌子上 —— 是她昨天晚上画的县一中高中部校园草图。用铅笔描的教学楼、操场、图书馆,甚至在靠近操场的位置画了个小小的圆圈,旁边写着 “自习室,能看见香樟树”。“我昨天问了高中部的学姐,她说这个自习室人少,光线好,适合复习。” 她指着那个圆圈,眼里满是期待,“我想好了,等我上了高中,就先去这个自习室占个位置,靠窗的那种,到时候你们俩来,咱们还能坐在一起学习。”
沈浩凑过去,看着草图上的 “自习室”,笑着说:“行!到时候我帮你占座,每天早上我早点去,把你喜欢的那支蓝笔放在桌上,别人就知道有人了。”
晓雅也赶紧说:“我也去!我帮你们带早饭,我妈做的肉包子特别香,早上热一热,带到自习室吃,还不耽误学习。苏晴姐,你要是在高中部遇到什么事,一定要跟我们说,咱们住得近,骑车五分钟就到了。”
苏晴看着他们,心里暖暖的。她想起去年秋天,晓雅红着眼眶说爸爸下岗时的样子,想起沈浩拿着 5000 块钱说 “咱们一起投资书店” 时的坚定,再看看现在的他们 —— 晓雅成绩稳步上升,沈浩的数学越来越好,书店里总是热热闹闹的,连空气里都带着希望的味道。她伸手拉过沈浩和晓雅的手,放在桌上的草图旁,声音认真:“那咱们说好了,我先去高中部占位置,你们明年一定要跟我汇合,咱们还考同一所高中,继续一起上学、一起努力。不管以后遇到什么事,咱们都不分开。”
“拉钩!” 晓雅伸出小拇指,眼里闪着光。沈浩也伸出手,勾住晓雅的手指,然后看向苏晴。苏晴笑着伸出手,三个小拇指勾在一起,在暖黄色的灯光下,形成一个小小的圈,像一个约定,更像一个承诺。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三人一起念着,笑声在书店里回荡,连窗外的晚风都好像变得温柔了。
从那天起,“陪苏晴复习” 成了沈浩和晓雅每天的固定任务。放学后天还没黑,他们就会在书店里帮苏晴整理错题 —— 沈浩负责把数学题按题型分类,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错因;晓雅负责抄英语单词,把苏晴容易记错的单词写在便利贴上,贴在书店的书架上,方便她随时看。
有时候苏晴遇到难题烦躁,把笔扔在桌上,沈浩就会拿出他们以前卖海报时攒的 “创业基金” 账本,笑着说:“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卖海报,一天赚了 20 块钱,你说以后要用来买复习资料吗?现在资料有了,就差最后一步了,咱们不能放弃。” 晓雅则会跑去厨房,端来一碗林母煮的甜汤,说:“苏晴姐,喝碗汤歇会儿,我妈说甜的能让人心情好,喝完咱们再想题。”
林父和林母也格外照顾苏晴。林父每天都会帮她找一道中考真题,在晚上关店前讲给她听;林母则会变着花样做夜宵,有时候是鸡蛋羹,有时候是芝麻糊,说 “初三费脑子,得补补”。连小区里的邻居都知道苏晴要考高中,路过书店时,总会笑着说:“苏晴啊,加油!等你考上高中,咱们小区又多了个好学生!”
3 月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胡同里的芽尖长成了新叶,香樟树的叶子绿得发亮。苏晴的复习越来越紧张,却也越来越从容 —— 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身后有沈浩和晓雅的陪伴,有林父林母的关心,还有整个小区的期待。
有天晚上关店后,三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月亮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晓雅突然说:“苏晴姐,明年这个时候,咱们是不是就能在高中部的操场上看月亮了?” 苏晴笑着点头:“会的,到时候咱们还可以一起在自习室里学习,累了就去操场散步,看天上的星星。” 沈浩则在旁边补充:“我还会带个小收音机,咱们可以听晚上的英语广播,既放松又能学英语。”
三人并肩走在月光下,影子被拉得很长,叠在一起。苏晴想起桌上的那张校园草图,想起那个靠窗的自习室位置,想起三人勾在一起的小拇指,心里充满了力量。
回到家后,苏晴把那张校园草图贴在书桌前的墙上,然后打开台灯,拿出物理错题本。灯光下,她的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动着,每一道题,每一个字,都朝着那个约定的方向,慢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