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锚点”训练如同一种精神上的磨刀石。那些混合着白噪音、逻辑指令与混乱低语的音频,初时令人烦躁不安,但坚持下来,江淮发现自己对情绪和注意力的掌控力,确实有了一丝微弱的提升。当那种被窥视的毛骨悚然感再次袭来时,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容易陷入焦虑 spiral,而是能更快地意识到这种情绪,并尝试用月夜绫教授的基础呼吸法进行平复。
他开始了小心翼翼的“数据投毒”行动。
根据月夜绫的提示,他不能做得太明显。他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领域——音乐。他原本的音乐口味很杂,但最近为了配合“心智锚点”训练,其实更多听的是纯音乐或环境音。但他开始在公开的、能被轻易监测到的音乐平台(使用月夜绫提供的、经过多层伪装的匿名账户)上,刻意营造出一种对某种冷门后摇乐队突然产生浓厚兴趣的假象。他会单曲循环某几首充满绝望与疏离感的曲子,在虚拟的歌单里添加大量相关推荐,甚至模仿粉丝口吻写下几句晦涩压抑的“乐评”。
他在“喂养”一个忧郁、孤僻、可能沉浸在负面情绪中的“江淮”形象。他希望这个虚假的信号能干扰对方的侧写,至少让对方在分析他时,需要多绕几个圈子。
与此同时,他笔下的“胃酸战士”也进入了新的篇章。
新章节的标题是《在万千目光下,筑起内心的堡垒》。他不再仅仅描写修罗场的混乱与胃酸,而是开始深入剖析主角“江海”在面对无处不在的监控和压力时,内心世界的挣扎与成长。他描写主角如何学习在精神上“筑墙”,如何区分真实的自我与外界的期望,如何在被迫表演的同时,守护住核心的自我认知。
他借主角之口,写出了这样的句子:
“他们可以记录我的行为,分析我的数据,甚至预测我的反应。但他们永远无法真正定义我。因为‘我’存在于每一个不被观测的内心间隙,存在于每一次看似顺从下的无声反抗,存在于对美好最原始的渴望,哪怕它渺小如尘。”
这篇文章,再次引发了读者的深度共鸣。许多人开始讨论在信息时代如何保持个人精神独立,如何应对外界的审视和压力。“胃酸战士”的标签,悄然从“修罗场写手”向“逆境心灵记录者”拓展了一层。
然而,苏玖玖的团队显然没有停止行动。
几天后,江淮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知名心理学科研项目的研究员,声称通过抽样筛选,认为江淮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当代青年心理样本”,邀请他参与一项“完全匿名、高额报酬”的深度访谈和心理测试,测试内容涉及潜意识投射、压力反应等。
江淮几乎瞬间就嗅到了陷阱的味道。这太“巧合”了!对方提供的报酬高得离谱,而且研究方向精准得可怕。这分明是想把他骗进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环境里,进行更直接、更深入的心理剖析!
他按照月夜绫指导的“安全拒绝话术”,以“个人隐私顾虑”和“学业繁忙”为由,礼貌而坚定地拒绝了。
对方没有纠缠,但挂断电话前那句“很遗憾,希望您未来改变主意时能联系我们”,带着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冰冷意味。
这次直接的试探,让江淮明白,对方的耐心在减少,手段在升级。
更让他不安的是,他察觉到 林清许 似乎也受到了一些微妙的干扰。她偶尔会提起,有陌生的“市场调研人员”试图与她攀谈,问题绕着弯子打听她的家庭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对“网络舆论”的看法。虽然林清许警惕性很高,没有透露任何实质信息,但这种针对他身边人的渗透,让江淮感到了新的危机。
他就像走在一条布满了隐形荆棘的路上,每一步都可能被刺伤,而敌人隐藏在迷雾之后,手段层出不穷。
他将这些新的情况,包括那个心理研究邀请和林清许遇到的试探,都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了月夜绫。
月夜绫的回复很快,内容却让他心头一紧:
“对方的策略在进化,从远程侧写转向近距离接触和关联人试探。这说明他们构建初步模型遇到了瓶颈,或者……他们急于验证某个关键的假设。关于那个心理研究项目,我会去查。至于你身边的那位‘白月光’……她已经成为你‘力场’中一个显着的点。保护好她,或者……做好她可能被卷入更深的准备。”
“力场”?“显着的点”?月夜绫的用词越来越抽象,但也越来越接近某种本质。江淮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无形的镜像迷宫中,每一个举动都被反射、扭曲,而真正的对手,可能正站在迷宫之外,冷静地观察着一切。
他看了一眼手机里林清许安静的头像,一种强烈的保护欲混合着无力感涌上心头。
他必须更快地成长,必须掌握更多的“调律”手段。
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也是为了那些他想要守护的人。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戴上了那个播放着“心智锚点”音频的耳机,打开了月夜绫提供的下一阶段学习资料——《基础反侦察与信息迷雾布置》。
前路荆棘密布,镜像重重。
但他只能向前。
(本章完)
预告: 心理陷阱被识破,苏玖玖团队下一步会是什么?月夜绫的调查会揭开什么?林清许会否真的被卷入漩涡?江淮的“反侦察”学习能否应对更直接的威胁?镜像迷宫之中,猎人与猎物的界限开始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