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系列发布前的最后几天,苏晚的状态如同拉满的弓弦,紧绷到了极致。她整个人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机器,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秀场最后的细节打磨上,对周遭的一切,包括自身的生理需求,都变得迟钝而漠然。
顾晏舟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若是依照他以往的风格,或许会直接将她从工作室“拎”回家,强制她休息。但他知道,此刻的苏晚,需要的不是粗暴的干涉,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支持。他将那份源于担忧的霸道,化为了更为细腻和体贴的“精准关怀”。
他不再试图要求她准时回家吃饭,也不再在她熬夜时频繁打电话催促。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无声却周密的“后勤保障系统”。
首先是在饮食上。 顾晏舟让生活助理拿到了苏晚工作室最近一周的详细日程表(当然是david“主动”汇报的)。他不再按照常规的三餐时间准备食物,而是让厨房根据她的工作节奏,准备易于消化、高能量、且方便随时取用的小份餐食。
于是,苏晚的办公桌上,总会适时地出现不同的食物。上午脑力消耗最大时,会有一杯温度刚好的手冲咖啡和一小份坚果能量棒;下午容易疲惫时,是一盅炖得恰到好处的燕窝或温热的参茶;深夜她对着样衣蹙眉时,保温食盒里会装着清淡的鸡丝粥或几只小巧的虾饺。食物从不重复,分量恰到好处,不会让她觉得负担,又能及时补充体力。
这些餐食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又在她无意识地享用完后被及时收走,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她工作的干扰。
其次是在生活细节上。 顾晏舟注意到苏晚因为长时间站立和熬夜,肩颈僵硬,小腿也有些浮肿。他没有直接请按摩师上门(那可能会让她觉得被打扰),而是让助理在她工作室的休息室里,放置了一台专业的颈椎按摩仪和一个带加热功能的足部按摩盆,旁边附上一张简单的使用说明卡片,没有落款。
苏晚第一次发现这些设备时,愣了几秒,随即心头涌上一股暖流。她确实被肩颈酸痛困扰许久,只是无暇顾及。她在某个深夜工作的间隙,尝试着用了十五分钟,紧绷的肌肉得到舒缓,疲惫似乎也消散了不少。这份“恰好出现”的关怀,精准地击中了她最细微的需求。
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无声陪伴。 顾晏舟依旧很少在她工作时段打电话,但他会在她可能稍微放松的片刻,发来一两条极其简短的信息。
有时是一张图片,拍的是家里露台上那盆她最喜欢的兰花悄然绽放的花苞。
有时是一句没头没尾的话:【秦风的儿子会走路了。】(秦风是特助,苏晚偶尔会问起他家的宝宝。)
或者更简单的,只是一个【。】句号。
这些信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不询问进度,不施加压力,更像是一种温柔的提醒——世界还在正常运转,生活里还有除了工作之外的美好,而我,也在这里。
苏晚通常在忙碌的间隙看到这些信息,紧绷的神经会得到片刻的松弛,唇角也会不自觉地微微扬起。她很少回复,但那种被默默牵挂、被温柔托住的感觉,如同微弱的电流,持续为她充电。
发布前夜,当苏晚在秀场庭院里感受到那巨大的压力与奇异的平静交织时,顾晏舟的信息再次适时而来:【准备好了吗?】
这不是质问,而是确认,是并肩作战前的默契信号。
当她回复【嗯。】之后,他那句【明晚见。】更是给了她最后一份安定。他会在那里,在观众席中,作为她最坚实的后盾,见证她的重要时刻。
这种“精准关怀”的效果是显着的。尽管苏晚依然忙碌,依然睡眠不足,但她的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却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没有因为过度透支而崩溃。她得以将全部的心力,毫无保留地倾注到“织梦”系列的最终呈现上。
她深刻地感受到,顾晏舟的爱,在经历了最初的强势与磨合后,已然进化成一种更为成熟、也更为深沉的形式。他不再试图将她圈养在舒适的笼中,而是为她插上翅膀,并为她的翱翔,计算好每一处气流,准备好每一次补给。
这份理解与支持,无声无息,却比任何轰轰烈烈的誓言,都更让她觉得安心与富有。
她知道,无论“织梦”系列明天将迎来的是掌声还是质疑,她都有一个可以全然信赖和依靠的港湾。这让她拥有了直面一切挑战的勇气与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