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句接一句的又给周墨整懵了。
“要不?买点?”
“嗯!买点!”
在这气氛的烘托下,周墨买了30双袜子……
刘彻无师自通的滑动手机,滑到了下一个直播间。
“今天,我给大家福利,我们工厂直销,不要199,也不要……”
周墨一看众人的表情,赶忙把手机一收。
这可卖的是裙子啊,别一会儿又让他买,他又不是女装大佬。
“咳咳,大家都懂了吧,销售也有销售的学问,要让人们想买,甚至觉得不买就是亏了。”
“哎呀!懂了懂了!”刘邦乐的合不拢嘴。
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的匈奴人,挥舞着马鞭,赶着牛羊,排着长队,就为了求购一坛汉露。
而他,则坐在宫殿里,数着换来的战马,笑得合不拢嘴。
“周小子,你们后世子孙真是个天才啊!”
刘邦激动地抓住周墨的胳膊,“等咱用汉露换够了百万匹战马,咱就挥师北上,把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到时候,你就是咱大汉的营销丞相!”
周墨干笑了两声,赶紧把胳膊抽了出来。
他可不想去汉朝当什么丞相,他怕自己活不过两集。
就在刘邦还沉浸在自己的商业帝国美梦中时,一个冰冷的声音打断了他。
“曾祖,用甜水换马,此法甚妙。”
“但,彻以为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
是刘彻。
“赚到了钱后,该如何才能建立一支,能支撑起几十万大军,远征千里而不溃的后勤体系。”
刘彻站起身,走到周墨面前,他的眼神锐利如鹰。
“周先生,朕想知道,后世的军队,是如何做到让百万大军,令行禁止,粮草、军械、药品,能源源不断地从千里之外,精准地送到每一个士兵手里的?”
这个问题,问得又大又专。
它不像之前的技术问题那么具体,而是涉及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现代军事后勤。
周墨的表情也严肃了起来。
他知道,这个问题,对于眼前这位立志要“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少年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
历史上,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几乎拖垮了整个国家的经济。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后勤补给的巨大消耗和低效。
往往从京城运十石粮食出发,最后能送到前线的,连一石都不到。
“陛下,您问到点子上了。”
周墨深吸一口气,开始组织语言。
“现代军事后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我无法在短时间内给您讲完。”
“但我可以告诉您,它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
他在白板上,写下了第一个词:【标准化】。
“无论是武器的零件,还是士兵的口粮,甚至是运输货物的箱子,所有东西,都要有统一的规格和标准。”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大规模生产,可以快速替换,可以精确计算。比如,一个标准的军粮包,重多少,能吃几天,一个标准的弹药箱,有多少发子弹。所有数据,一目了然。”
刘彻立刻想到了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
原来,这个“标准化”的思路,还能用在军事上!
“第二个基础,”周墨继续写:【信息化】。
“就是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
“从前线需要什么,到后方有多少库存,再到运输队走到哪里了,所有信息,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汇总到一个地方进行处理。”
“在后世,我们有电话,有电报,有计算机。在您那个时代,虽然没有这些,但可以建立一套更高效的驿站和军报系统,用统一的格式,传递标准化的信息。”
“第三个基础,”周墨写下了最后一个词:【专业化】。
“后勤,不是随便找些民夫运粮草那么简单。”
“它需要专业的人才,有专门负责计算需求的人,有专门负责调度运输的人,有专门负责管理仓库的人。”
“这些人,要组成一个专门的‘后勤部’,独立于作战部队之外,由最懂得统筹规划的将领来负责。比如……”
周墨顿了顿,看着刘彻,说出了一个名字。
“比如,桑弘羊。”
刘彻浑身一震。
让桑弘羊去管后勤?
虽然现在桑弘羊还只是他的侍中,但从《大汉兴亡录中》,他看到他后面大有所为!
这……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周墨看出了他的疑惑,解释道。
“陛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场战争的胜负,一半在战场上,另一半,就在后勤线上。”
“只有最优秀的将领,才能明白后勤的重要性,才能把每一粒粮食,每一支箭,都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所以我建议,应该再配一个上过战场懂得打仗的武将,二人相互配合,你在后方坐镇把关,才是最优解。”
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
这三个词,像三把钥匙,为刘彻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他一直以为,战争就是勇猛的士兵,加上英明的将领。
现在他才明白,在这些背后,还需要一个强大、高效、精准的后勤系统来支撑。
他看着周墨,眼神里第一次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敬佩。
“周先生,受教了。”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拿出主父偃为他抄录的笔记本,开始奋笔疾书。
他要把周墨说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带回去,变成大汉横扫漠北最坚实的后盾。
而就在此时,周墨胸口的玉环,突然传来一阵轻微的灼热感。
他低头一看,只见玉环表面,光芒一闪而逝。
紧接着,刘彻和康熙的身体开始变得有些透明。
“嗯?”
二人也察觉到了异样,低头看了看自己渐渐虚化的手掌,脸上露出一丝不甘和懊恼。
“时间到了吗……”
他们还有好多问题想问,还有好多东西想学。
可玉环的规则,不容违抗。
“周先生,朕,下次再来向你请教!”
话音未落,身影便彻底消失在了空气中。
来得突然,走得也干脆。
屋子里,只留下了一群面面相觑的帝王。
一股无形的紧迫感,再次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他们二人都是还没完全掌权的,想必是在自己的时期束手束脚,还没正式开展行动。”
“不过,我相信,他们也快了,后面一定能赶上各位的。”
原本还算从容的帝王们,此刻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看向周墨的眼神里,多了一丝催促。
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停留时间”还剩多少,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咳。”
赵匡胤轻咳一声,打破了沉默。
这位大宋的开国皇帝,性格沉稳,不喜张扬,但此刻也顾不上谦让了。
“周先生,朕也有些小问题,想请教一下。”
他从怀里取出一小块晶莹剔透 的物件,递到周墨面前。
“此物,是朕命工匠,按照先生所说的高温熔融石英砂之法,试烧出来的。”
“只是,总有些浑浊,不够通透,且易碎。不知是何缘故?”
周墨接过那块东西,入手温润。
这是一块玻璃,或者说,是玻璃的雏形。
看得出来,赵匡天回去之后,是真的把周墨的话听进去了,并且立刻付诸了行动。
“陛下,您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周墨由衷地赞叹道。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摸索到这个程度,足以证明宋朝的工匠水平之高。
“之所以浑浊,是因为原料不够纯净,火候也不够稳定,之所以易碎,是因为冷却得太快,内部产生了应力。”
周墨没有讲太复杂的物理化学原理,他知道这些人听不懂。
他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解决办法有三个。”
他伸出三根手指。
“第一,精选原料。用来烧制玻璃的石英砂,要反复淘洗,去除杂质。越白,越细的沙子,烧出来的玻璃就越纯净。”
“第二,加入辅料。在石英砂里,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纯碱和石灰石。纯碱可以降低熔点,让沙子更容易融化。石灰石则能增加玻璃的稳定性,让它不容易碎。”
“至于比例,”周墨搜索了一下,在白板上写下了一组数字,“大概是石英砂七份,纯碱两份,石灰石一份。当然,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需要您的工匠们,自己去反复试验,找到最佳配比。”
“第三,控制火候与冷却。烧制的时候,要用风箱鼓风,保证炉内温度持续稳定。”
“成型之后,不能直接拿出来冷却,要放在一个叫退火窑的炉子里,让它在几个时辰内,非常、非常缓慢地降温。这样,烧出来的玻璃,才会又通透,又坚固。”
赵匡胤听得极为认真,他甚至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一笔一划地将周墨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
那专注的神情,像一个正在听讲的学童。
“原来如此,原来还有这许多讲究。”
“多谢周先生指点,朕回去便让工匠们照此法再试。”
他顿了顿,又问:“先生之前还提到过一种叫香皂的物事,据说能去污除垢,清洁身体,可否也请先生教我制法?”
“这个简单。”
周墨笑了,相比于烧玻璃,做香皂的技术含量要低得多。
“香皂的原理,叫做皂化反应。就是用油脂,比如猪油、牛油,和强碱,比如草木灰水,一起熬煮。熬煮过程中,它们会发生一种奇妙的变化,生成一种新的物质,就是皂。”
“关键点,还是在于比例和火候。油脂和碱水的比例要恰当,熬煮的时间要足够长。想要香味,还可以在出锅前,加入一些花瓣或者香料。”
“具体的配方,我稍后写给大家。”
“这东西成本低廉,制作简单,一旦推广开来,不仅能改善大宋军民的卫生状况,减少疾病,还能作为一种商品,卖到辽国和西夏去,为陛下换取战马和牛羊。”
“大家也都可以试一试。”
“尤其可以先从世家大族开始,他们钱多,也喜奢侈,结合刚刚的营销手段,可以先收割他们一波。”
周墨的一番话,说得大家心头火热。
玻璃,是奢侈品,可以为国库创收。
香皂,是日用品,可以改善民生,还能出口创汇。
这两样东西,一个着眼于富国,一个着眼于强兵健民。
对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大宋来说,简直是量身定做的宝贝!
“周先生之才,胜过十万大军!”赵匡胤由衷地感慨。
他收好笔记,郑重地对周墨行了一礼,然后退回座位,开始仔细揣摩刚才学到的知识。
赵匡胤刚坐下,另一位皇帝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
是刘秀。
“周先生,朕……朕也想请教水泥的制法。”
他的声音不大,但很坚定。
东汉初年,连年战乱,天下残破,民生凋敝。
刘秀最想做的,不是开疆拓土,而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
而水泥,这种能修路、能盖房、能兴修水利的神物,正是他眼下最需要的东西。
“陛下莫急。”周墨安抚道,“这也是我这次准备教给大家的。”
“水泥的烧制,原理和玻璃有些类似,都是高温煅烧。但原料和工艺,有所不同。”
他走到白板前,擦掉了玻璃和香皂的配方,开始为讲解土法水泥的生产流程。
“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石和黏土。这两种东西,在您的治下,应该不难找到。”
“第一步,是将石灰石和黏土,按照大约三比一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加水,研磨成浆。”
“第二步,是将这些料浆,做成一个个拳头大小的土球,然后晾干。”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煅烧。需要建造一种立式的窑炉,把晾干的土球放进去,用煤炭作为燃料,持续煅烧,直到土球变成黑灰色的熟料。”
“这其中,最难控制的,就是煅烧的温度。温度必须足够高,但又不能太高,否则就烧成了没用的废渣。这个,同样需要工匠们反复试验。”
“最后一步,是将烧好的熟料,取出来,冷却,然后用石磨,磨成最细的粉末。这,就是水泥了。”
周墨讲得非常详细,甚至连窑炉的大致形状,都在白板上画了出来。
大家听的迷迷糊糊,反正记下就完了,回去交代下去,自然就会有人做。
刘秀听得如痴如醉,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条条平坦坚固的水泥官道,从洛阳延伸向四方。
一座座坚固耐用的水利设施,在黄河两岸拔地而起。
无数流离失所的百姓,住进了用砖石和水泥建造的,冬暖夏凉的新房子里。
那将是何等壮观的景象!
“多谢先生!多谢先生!”刘秀激动得语无伦次,对着周墨连连作揖。
他感觉自己这次来对了。
周墨教给他的,不仅仅是水泥的制法,更是重振大汉,再造盛世的希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
周墨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全科医生,正在挨个会诊。
这种感觉,很奇妙。
既有改变历史的刺激,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深吸一口气,“下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