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国际”特别工作组的第一次全球会议以全息投影形式进行,十七个国家的代表虚拟齐聚。沈锐作为首席顾问,展示了“教授”的行为模式和实验记录。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罪犯,”沈锐向各国代表解释,“而是一个社会物理学家,把整个世界当作实验室。他的目标不是破坏,而是理解和控制社会系统本身的运作规律。”
美国代表提问:“动机是什么?勒索?恐怖主义?政治目的?”
“更危险——他相信自己在拯救人类。”沈锐调出心理侧写,“林浩然认为人类社会已经到达一个临界点,技术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脆弱性。他自称在寻找‘系统性重置’的方法。”
欧盟代表担忧地问:“你认为他有能力造成大规模混乱吗?”
“他已经证明了能力,但还在克制。”沈锐展示数据分析,“所有实验都在测量社会反应,像是在寻找最优干预点。危险的是,他可能很快会从观察转向实际行动。”
会议决定建立全球预警系统,共享情报,协调应对。沈锐被任命为行动总协调人。
第一个挑战很快到来:全球多个城市的交通信号系统同时出现异常,造成协调性拥堵。模式与濠镜实验相同,但规模更大。
“测试全球响应机制。”技术团队分析,“他在测量国际协调的效率和弱点。”
通过新建立的共享平台,各国迅速交换信息,发现所有攻击都使用类似的技术手段。联合技术团队开发出通用反制措施,在数小时内化解了危机。
但“教授”的下一个测试更加精妙:全球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同时出现高度可信的虚假新闻,声称某大国即将发动军事行动。市场震荡,国际关系紧张。
“这次不是技术攻击,是信息战。”沈锐立即启动应急协议,“需要联合辟谣,快速透明回应。”
在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协调下,真相迅速被澄清。但“教授”已经收集到了宝贵的数据——全球信息传播的速度、辟谣的效果、公众信任的弹性。
暗网上,“教授”发布了最新分析报告:《信息时代信任结构的脆弱性》,详细记录了实验数据和结论,引来大量关注和讨论。
“他在建立追随者。”心理学家警告,“这种危险理念正在吸引边缘群体。”
沈锐决定采取双线策略:一方面继续技术追捕,另一方面发起反叙事运动——通过专家和影响者解释这种社会实验的危险性,削弱“教授”理念的吸引力。
跟踪小组通过林浩然的学术背景,发现他与多个前沿研究机构有联系。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机构都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复杂系统研究,且都曾获得某个神秘基金的资助。
“查这个基金。”沈锐下令。
国际联合调查发现,该基金由德雷克网络残部控制,正在全球资助多个激进技术项目。“教授”只是其中之一,但可能是最危险的一个。
更令人不安的是,基金还在资助对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似乎在进行某种综合性的“人类增强”计划。
“德雷克的遗产比想象中更深远。”沈锐在国际会议上警告,“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疯狂,是一个网络的长期计划。”
就在这时,新的攻击开始了:全球多家医院的医疗设备同时出现异常,给病人错误剂量,误报病情,甚至伪造诊断结果。
这次攻击造成了实际伤害——数十名病人因错误用药需要紧急治疗。
“红线被跨越了。”沈锐愤怒道,“他从实验转向了实际伤害。”
国际刑警发出红色通缉令,全球搜捕林浩然。技术团队通过医疗设备的攻击反向追踪,最终定位到信号源——一个位于国际水域的海上研究平台。
多国联合行动队乘直升机突袭平台,却发现这里已经人去楼空,只留下正在自动运行的设备和一条信息:
“必要的数据已经收集。下一阶段:实践应用。——p”
在设备中,联合团队发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计划:“镜像社会计划”第二阶段——选择三个“代表城市”进行全面社会工程实验,测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反应。
其中一个城市就是濠镜。
沈锐立即返回濠镜,加强所有系统的防护。镜面小组进入全天候待命状态。
三天后,攻击开始了——但方式出乎所有人意料:没有技术入侵,没有系统故障,而是更加隐蔽的心理操作。
首先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社交媒体运动,放大社会矛盾,制造对立群体。然后是伪造的学术报告和数据,质疑基本事实和科学共识。最后是协调的信息轰炸,让公众陷入困惑和怀疑。
“他在测试社会共识的破裂点。”心理学家分析,“不需要攻击基础设施,只需要让社会自我怀疑。”
沈锐采取了创新应对:不仅辟谣,还公开解释这种操纵技术的原理,教育公众识别信息操纵;不仅加强安保,还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立社会信任网络。
效果显着:濠镜社会虽然受到冲击,但没有出现大规模混乱。“教授”的实验在濠镜遇到了最强阻力。
暗网上,“教授”罕见地表达了某种“赞赏”:“令人印象见的韧性。但其他实验场提供了对比数据。”
确实,另外两个实验城市——一个在欧洲,一个在美洲——出现了严重的社会混乱和群体冲突。
国际团队迅速分享濠镜的经验,帮助这两个城市恢复秩序。全球社会开始学习如何防御这种新型攻击。
沈锐通过分析三个城市的对比数据,发现了“教授”的选择标准:代表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他不仅在测试技术,还在比较文化差异。
“最终目标是什么?”程雪疑惑。
技术团队在破解的平台设备中找到了答案:一份名为《社会系统进化路径》的论文草稿,提出通过精确的社会干预,引导人类向“更高级社会组织形式”进化。
“疯狂但有某种内在逻辑。”李博士分析,“他像是个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相信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加速社会进化。”
最令人不安的是,论文提到一个即将到来的“全球性触发事件”——某种危机将提供实验的完美机会。
一周后,这个“触发事件”出现了:全球金融市场突然出现异常波动,一种新型网络病毒攻击了多家主要银行!
但与预期不同,这次攻击不是“教授”的风格——更加直接、更具破坏性。
“不是他!”沈锐立即意识到,“有人在利用他的研究进行真正破坏!”
国际团队发现,一个名为“新黎明”的极端组织声称负责,要求“彻底重组全球金融体系”。
“教授”在暗网发表声明,谴责这种“野蛮破坏”,声称自己的研究是为了“进化而非毁灭”。
奇妙的是,这反而为国际执法提供了机会——通过追踪“教授”与“新黎明”的通信,技术团队最终定位到了林浩然的藏身处:格陵兰岛的一个偏远研究站。
多国特种部队联合行动,在极夜中突袭研究站。经过短暂交火,终于抓获了林浩然——一个消瘦但目光炯炯的中年男子。
审讯中,林浩然毫不掩饰自己的理念:“我在拯救人类!社会系统已经僵化,需要外部干预才能进化!”
“但那不是你的决定。”沈锐平静回应,“社会的未来应该由社会成员共同决定,而不是某个自封的工程师。”
林浩然冷笑:“等到系统崩溃时,你会想起我的警告。”
在研究中,团队发现了林浩然的完整研究数据和未来计划。令人稍感安慰的是,他确实相信自己在做“必要之恶”,从未意图造成大规模伤亡。
“但他的研究落入错误手中就会造成灾难。”沈锐在国际会议上警告,“我们需要全球性的伦理框架,规范这类社会技术研究。”
会议通过了《濠镜协议》,建立国际标准,防止社会工程技术的滥用。
回到濠镜,沈锐站在司法局顶楼,俯瞰这座经历考验的城市。程雪走来:“国际刑警想聘你为全球顾问,协调类似威胁的应对。”
沈锐微笑:“濠镜还有工作要做。‘教授’被抓了,但他的理念还在,他的网络还在。”
确实,暗网上新的信息出现:“理念不死。实验继续。——p2”
沈锐并不惊讶。他深知技术带来的挑战永远不会结束,但只要有人坚守价值观,社会就能在变革中保持人性。
手机响起,新的案件通知——一起利用深度伪造技术的诈骗案。
沈锐拿起外套,对镜面小组说:“出发。”
光明与黑暗的博弈永不停息,但守护者的工作也永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