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年的国庆节,高老太太所在的小区举办五年一次的百家宴活动,九月二十八日,百家宴如期举行。
高老太太站在自家的窗户旁,从家里往外看热闹。她住在一楼,百家宴就在自家窗外举办。
本来她还饶有兴致,哪知道她看了一会儿,突然关上窗户,转身回卧室了。
窗户嘭地一声被猛地关上,隔绝了外面百家宴逐渐升腾的喧嚣。那热闹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只剩下屋内略显沉闷的空气。高老太太背对着热闹,身影在透过窗帘缝隙的光线里,显得有些僵硬。
孙圆放下手中正在整理的杂物,走到婆婆身边,轻声问道:“妈,你怎么了?外面不是挺热闹的吗?”
她顺着高老太太之前凝视的方向,透过窗户上的单孔透视眼又仔细看了看,除了更多聚集起来的人群和更加忙碌的身影,并没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高老太太缓缓转过身,脸上没有了方才在阳台上的那一丝笑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掺杂着落寞、回忆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抗拒的神情。
她叹了口气,走到旧沙发边坐下,沙发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承载着她沉甸甸的心事。
“没什么,”高老太太的声音有些低沉,“就是觉得……那热闹是他们的。”
孙圆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过来。她挨着婆婆坐下,握住她有些粗糙的手:“妈,您是不是又想起我爸了?想起上次百家宴的事儿?”
高老太太没有直接回答,目光有些飘忽,仿佛穿透了墙壁,回到了几年前的那个喧闹的夜晚。
“你爸那个人啊,一辈子要强,也爱热闹。上次社区给他发那个什么‘热心邻里’的奖状,他高兴得跟个孩子似的,非要拉着老张头他们喝几杯。我不让,他还跟我急……”
她的嘴角牵起一丝苦涩的弧度,“那时候觉得他闹腾,嫌他喝完酒就爱胡咧咧,现在想想,他也就是图个高兴。”
李建设正好从里屋出来,听到母亲的话,接口道:“我爸那是人缘好。喝酒人都那样,酒精刺激兴奋了,话就多了,话多有失啊!不过那次也确实是,最后闹到被人家报警,好好的宴会变了味。”
他走到饮水机旁接了杯水,“所以我说,这种大型活动,还是得注意分寸。妈,您不参加是对的,清静。他们这次啊,好像来了好几个警察维持秩序,应该没事。”
“清静是清静了,”高老太太抬眼看了看儿子,又看了看窗外的方向,“可我这心里头,咋也有点不是滋味呢?你看外面,大家伙儿都在那儿,有说有笑,准备吃的,排练节目……咱们家就在这一楼,离得最近,反倒像被隔在了外面似的。”
她顿了顿,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儿子儿媳倾诉:“我守着这小菜园,啊,现在叫‘花园’了,每天浇水、施肥、看它们开花、结果,觉得日子挺充实。跟那些梅豆、秋葵、小葱、青菜说说话,也就不觉得孤单了。可这一到这种时候,就感觉……还是不一样。”
这话说得李建设和孙圆一时都有些沉默。他们知道,父亲去世后,母亲的大部分情感和精力都寄托在了那个小院里。
那不仅是几垄菜地,更是她的精神堡垒,是她与过往岁月、与自然生命、甚至与已逝父亲的一种隐秘连接。
平日里,这堡垒坚固而安宁,但外界的集体活动,像一面镜子,偶尔会照出堡垒内的些许寂寥。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和清脆的喊声:“高奶奶!高奶奶在家吗?”
孙圆起身去开门,只见隔壁楼的刘姐带着她六岁的小孙女婷婷站在门口。
刘姐手里端着一小盆发好的面团,脸上堆着笑:“孙圆啊,老太太在家吧?我们这包饺子的人手有点不够,想着老太太是面食高手,想请她过去指点指点,顺便也凑凑热闹?”
小婷婷也眨着大眼睛,奶声奶气地说:“高奶奶,去看包饺子呀,可好玩啦!”
这突如其来的邀请,让屋内的三人都有些意外。高老太太脸上闪过一丝动摇,但很快又被之前的情绪压了下去,她张了张嘴,刚要婉拒,孙圆却抢先一步笑着回应。
“刘姐,您太客气了,还专门跑一趟。我妈她刚才还说外面热闹,想去看看呢,就是有点不好意思。您先过去,我们收拾一下,一会儿就让我妈过去搭把手!”
刘姐一听,高兴地说:“那太好了!我们就缺您这样的老师傅镇场子呢!那我们等着您啊!高奶奶!” 说完,便牵着蹦蹦跳跳的婷婷离开了。
门一关上,高老太太就嗔怪地看了儿媳妇一眼:“你这孩子,我啥时候说要去了?”
孙圆笑着坐回来,挽住婆婆的胳膊:“妈,我看得出来,您心里是想去的。就是迈不过心里那道坎儿。爸是爸,您是您。上次是意外,这次社区肯定有准备。再说了,您看人家刘姐专门来请,小婷婷那么期待,您忍心让她们失望啊?就当是去遛弯,指导一下年轻人,又不是让您去表演节目。”
李建设也劝道:“是啊,妈。出去透透气也好,总比一个人在家闷着强。您不是还答应王主任,要用咱院子里的‘花’做菜吗?虽然不参加宴会,但去包饺子的地方看看,也算是参与了社区活动,支持了王主任工作嘛。”
儿子儿媳你一言我一语,高老太太脸上的抗拒渐渐融化。她其实并非真的厌恶热闹,只是害怕触景生情,害怕在集体的欢腾中更显形单影只。
但刘姐的真诚邀请,小婷婷天真无邪的眼神,以及儿媳那句“爸是爸,您是您”,像一阵微风,轻轻吹散了她心头的些许阴霾。
“那……那我就去看看?” 高老太太犹豫着说,“就看看他们包得怎么样,要是包得不好,我说道两句就走。”
孙圆和李建设相视一笑,知道母亲这是松口了。
“行,您怎么说都行。我陪您过去。” 孙圆笑道。
高老太太站起身,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衣角,又走到镜子前拢了拢头发。她想了想,转身走进厨房,从冰箱里拿出几个自己种的、颜色格外鲜亮的西红柿和一把翠绿的小葱。“空着手去不像话,这点东西,一会儿拌个凉菜或者当饺子馅配料都行。”
高老太太在孙圆的陪同下,来到了凉亭。凉亭里已经聚集了十来个街坊邻居,大多是中老年妇女,也有几个年轻的志愿者,大家围坐在几张拼起来的长条桌旁,一边说笑一边包着饺子。
桌上摆满了面团、馅料、擀面杖和砧板,气氛热烈而融洽。
看到高老太太进来,刘姐首先热情地招呼起来:“高奶奶来啦!快请进快请进!大家伙儿,咱们的面点大师傅来了啊!”
众人都笑着看过来,纷纷打招呼。高老太太在这个小区住了有些年头,虽然不像已故老伴那样是活跃分子,但为人温和,种得一手好菜,大家对她都颇有好感。
尤其是她那个被王主任“特批”保留的“小花园”,更是小区里的一道独特风景,不少人都带着孩子去看过那些“能吃的花”。
高老太太起初还有些拘谨,只是笑着点头回应。但当她的目光落在桌上那些形态各异的饺子上时,老习惯就犯了。
“哎哟,这皮擀得中间厚两边薄,一包馅儿容易破底儿……”
“这馅料有点干,得顺着一个方向搅,边搅边稍微打点水,不然吃起来不滑嫩……”
“小李媳妇,你这饺子边捏得不够紧,煮的时候容易开口笑……”
她忍不住指点了几句,语气温和但切中要害。被点到的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虚心地按照她说的调整。高老太太见大家听得认真,便也放开了,洗了手,接过刘姐递过来的擀面杖,亲自示范起来。
只见她手法娴熟,一个小剂子在她手里飞快地转动,几下就擀出了一张中间稍厚、边缘极薄的完美饺子皮。接着,她舀馅、对折、捏合、挤褶,动作如行云流水,一个肚大边薄、形如元宝的漂亮饺子便诞生了。
“哇!高奶奶,您这手艺太棒了!” 一个年轻志愿者惊叹道。
“就是,比电视上教的还利索!”旁边有人附和。
高老太太脸上露出了今天以来最舒展的笑容,带着些许自豪:“老了,手生了,年轻的时候,我一个人能供一大家子人吃饺子呢。”
她一边包,一边和大家聊起了天。从饺子的各种馅料搭配,说到不同地域的包法,又自然而然地聊到了各家院子里种的东西。
有人夸她院子里的秋葵花好看,结的秋葵又大又嫩;有人说孩子特别喜欢她架子上爬的梅豆,开着紫色的小花像蝴蝶;还有人向她请教种小番茄怎么防虫。
不知不觉间,高老太太成了凉亭里的核心人物之一。她不再是那个隔着窗户观望的孤独老人,而是融入了这派邻里和睦的图景之中。
孙圆在一旁看着婆婆脸上重新焕发出的光彩,心里暗暗松了口气,也为自己刚才的“先斩后奏”感到欣慰。
然而,这片和谐的氛围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在饺子包得差不多,开始准备下锅煮的时候,那个曾经要求高老太太拔菜的新社区工作人员小苏,又出现了。
她这次是来检查宴会准备情况的,手里拿着个文件夹,一脸严肃。当她走到凉亭附近,看到高老太太不仅在场,还似乎很受大家欢迎时,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一下。
她的目光扫过高老太太带来的那个小篮子,里面还剩着几个西红柿和那把小葱。
小苏径直走了过来,语气虽然尽量克制,但仍带着一丝公式化的生硬:“高大妈,您也来参加活动了?”
高老太太心情正好,也没在意她的语气,笑着点头:“是啊,过来帮帮忙。”
小苏的视线落在那个篮子上,提高了些音量,确保周围不少人能听到:“帮忙我们很欢迎。不过,您这带来的蔬菜……我记得您院子里的那些,虽然是‘花’,但本质上还是蔬菜。
“按照规定,私人种植的农产品,如果没有经过正规的食品安全检测,是不建议在社区集体活动中使用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这话一出,凉亭里的说笑声顿时小了不少,大家都有些愕然地看向小苏,然后又看向高老太太。
高老太太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了。她没想到,自己好心带来的这点东西,竟然又被扣上了“不符合规定”的帽子,甚至还牵扯到了“食品安全”这么大一顶帽子。
她看着小苏那张年轻却刻板的脸,一股火气直往上冲,比上次争论能不能种菜时还要强烈。上次是扞卫自己的乐园,这次,则像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质疑了她的善意和她视若珍宝的“成果”的正当性。
“你……” 高老太太气得手都有些抖,刚想反驳,却被另一个声音打断了。
“小苏同志,你这话说得就不太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