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明口中陌生客人的再次邀约,让余晚星的思绪在合作洽谈与店铺运营间反复拉扯。但当她翻开许明整理的月度账本,看着上面清晰的盈利数据时,所有的纠结都暂时被一种踏实感取代——经过一年多的用心经营,小吃铺的月净利润已从初创时的几贯钱,增长到如今的十几贯,足足翻了三倍,终于积累下了第一笔可观的财富。这笔钱,不仅是对她日夜操劳的回报,更让她第一次有了底气,去规划“家庭”与“事业”的双轨未来。
最初萌生规划的念头,源于一次深夜的疲惫。那天闭店后,余晚星带着许明、许亮走在回家的路上。夜色渐深,乡间小路崎岖不平,许亮不小心崴了一下脚,疼得直哭。余晚星心疼地抱起许亮,看着他满是泥土的小脸蛋,又想到家里那间简陋的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离小吃铺还有足足两里路,每天往返奔波,不仅耗时费力,遇到恶劣天气更是苦不堪言。那一刻,她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搬到镇上,找一处离店铺近、条件好的房子,让孩子们能住得舒服些,自己也能更方便地管理店铺。
家庭层面的规划在心中生根发芽,事业层面的想法也随之浮现。随着小吃铺的口碑越来越响,不少顾客提出了外送需求——有的是镇上的大户人家,想足不出户就能吃到新鲜的小吃;有的是忙碌的商贩,没时间到店,希望能送货上门。之前因为人力有限,余晚星一直没能回应这些需求,但现在团队已经扩容,许明也能独当一面,她开始认真思考:是否可以增加外送业务,为小吃铺开辟新的营收渠道?
除了外送业务,余晚星还留意到一个现象:每到节日,店里的销量都会大幅增长,很多顾客会一次性购买大量小吃,说是要送给亲戚朋友。这让她想到:或许可以推出预制小吃礼盒,将店里的特色小吃包装成精美的礼盒,方便顾客赠送。这样不仅能提升小吃的附加值,还能借助节日营销,进一步扩大小吃铺的知名度。
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闪现——开设分店。现在的小吃铺位于镇中心,客流量稳定,但镇上还有几个人口密集的区域,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小吃铺。如果能在这些区域开设分店,不仅能扩大市场份额,还能让更多人品尝到店里的小吃。不过,这个想法刚一出现,就被她暂时压了下去。她很清楚,开设分店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目前小吃铺的规模和实力还不足以支撑,必须谨慎行事。
为了验证这些想法的可行性,余晚星开始利用闭店后的时间,主动向熟客询问意见。她问张大叔:“张大叔,要是咱们店推出外送服务,您愿意下单吗?”张大叔笑着说:“当然愿意!我年纪大了,有时候不想出门,要是能送货上门,那就太方便了!”她又问那位常带孩子来的母亲:“如果我们推出预制小吃礼盒,您会买了送给朋友吗?”那位母亲说:“会啊!你们家的小吃这么好吃,包装成礼盒送人,既有面子又实用!”
顾客们的积极反馈,让余晚星更加坚定了拓展业务的想法。她开始在心里默默规划:先从外送业务和预制小吃礼盒入手,这两项业务投入相对较小,风险也较低,适合作为短期尝试;等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和经验后,再考虑开设分店的事。
看着账本上不断增长的数字,想着心中逐渐清晰的规划,余晚星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知道,财富的积累不仅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条件,更为小吃铺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她也清楚,规划的落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那位陌生客人和神秘合作者的合作邀约,又为这份规划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
可就在这时,许明突然跑过来对余晚星说:“娘,今天我去采购的时候,发现镇上有一处临街的房子要出租,离咱们店特别近,我已经帮您打听好了,房东说明天可以去看房。”余晚星心里一动,没想到家庭层面的规划竟然这么快就有了进展,她迫不及待地想看看那处房子,是否真的如许明所说的那样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