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附一院杂交中心与“星火计划”项目组的官方技术平台,在苏晚晴带领的宣传科团队高效运作下,仅用四十八小时便搭建完成。平台没有花哨的界面,只有简洁的病例数据库、手术视频库和实时交流区。
第一场公开技术展示,被定在三天后。病例选择了张浩主刀、林默担任一助的一例“心下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房间隔缺损”矫治术——正是与卓玛同类型的复杂罕见病例。选择这个病例,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我们不仅能做,还能在高原条件下,常规化地完成高难度手术。
消息通过官方渠道和韩老等业内泰斗的转发,迅速在国内外心胸外科领域传开。标题直白而有力:《世界屋脊上的挑战:全程直播复杂先心病矫治术》。
一时间,质疑声、期待声、观望声交织在一起,将这次直播的热度推向了顶峰。
直播当天,岗巴县医院那间简陋的手术室被多个高清摄像头无死角覆盖。镜头冷静地记录着一切:斑驳的墙壁,略显陈旧的设备,以及医护人员眼中那份超越环境的专注。
林默没有出现在主刀位置,他将舞台完全交给了张浩。自己则坐在直播画面的解说席位上,与特邀的、在国内享有盛誉的一位资深心脏外科专家进行远程连线解说。
“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林默。”林默对着镜头,语气平静如常,仿佛眼前不是数万双在线的眼睛,而是一次普通的科室例会,“今天我们展示的,是一例在海拔四千米环境下进行的复杂先心病矫治术。我们将全程公开手术过程,并实时解答各位提出的专业技术问题。”
手术开始。张浩虽然内心紧张,但手下却稳如磐石。切开、建立体外循环、游离血管……每一步都清晰地在镜头下展现。
“林教授,请问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建立和维持体外循环,与平原地区相比,需要注意哪些关键参数调整?”连线专家提出第一个问题,这也是很多观看者的疑问。
林默看着屏幕上的数据,从容应答:“核心是灌注流量和氧合器的管理。我们需要在保证机体基本代谢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灌注流量,减轻血液有形成分的机械损伤。同时,密切监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精细调整氧浓度……”
他的解答专业、精准,没有一丝含糊。
随着手术进入最关键的肺静脉吻合阶段,网络上的质疑声在专业细节面前开始变得微弱,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惊叹和讨论。
“游离得非常干净!这个术野在基层医院太难得了!”
“看那张浩医生的吻合手法,又快又稳,绝对是练过的!”
“这种病例我以前只在Ecdc的录像里见过,他们竟然在县医院做?!”
当张浩在显微镜下,以令人叹为观止的精准度,完成最后一针血管吻合,经食道超声确认血流通畅无梗阻时,直播间的评论几乎沸腾了!
“成功了?!”
“真的做下来了!全程无尿点!”
“这技术水平,放在全球任何顶尖中心都毫不逊色!”
连线的那位资深专家也忍不住感叹:“精彩绝伦!林默教授,张浩医生,你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一台教科书级别的手术!这不仅展示了你们团队高超的个人技术,更证明了‘星火计划’标准化流程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成功!我为我们国家能有你们这样的团队感到骄傲!”
这句来自权威的、发自内心的赞誉,成为了对那些质疑最有力的回击。
直播结束后,完整的手术录像和病例数据包被上传至平台,供全球同行下载、研究、批判。
舆论风向一夜逆转。
那些曾经散布谣言的帖子下面,挤满了前来“打脸”的医学同行和知情网友:
“脸疼吗?这叫数据泡沫?”
“建议发帖人多看看书,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用患者‘炫技’?我看你是用键盘‘炫下限’!”
之前态度暧昧的某些机构和专家,纷纷发表声明,赞扬林默团队的开放精神和卓越贡献。之前卡着岗巴资源申请的州卫生局领导,亲自打电话给多吉,表示“全力支持,要什么给什么!”
而隐藏在幕后的黑手,此刻恐怕正气得跳脚。他们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势,非但没有伤到林默分毫,反而成了“星火计划”一次完美的全国乃至全球广告,让林默和张浩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手术室外的走廊里,张浩脱下沉重的手术衣,靠着墙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成就感的笑容。
林默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瓶水。
“做得很好。”简单的四个字,让张浩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
“师父,是您给了我机会和底气。”张浩由衷地说。
林默看着他,目光中带着期许:“你的路,还很长。下一站,可能需要你独自去开拓了。”
张浩一怔,随即明白了什么,重重地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陆青屿将一份数据分析报告发给了林默:“林老师,根据舆情监控和后台数据分析,这次直播的观众覆盖了全球七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外顶级医疗机构的Ip地址超过三百个。Ecdc的瓦格纳教授和马库斯医生也观看了全程,并发来了祝贺邮件。”
林默看着报告,眼神深邃。这场直播,不仅平息了国内的风波,更让“中国方案”和“星火模式”在国际舞台上,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无形渗透。
他用一把在世界屋脊上挥舞的手术刀,切开的不只是患者的胸腔,还有重重迷雾与壁垒,为“星火”烧向更广阔的原野,劈开了一条通路。
危机,在他手中,再次化为了前进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