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阁”总部,数据分析室内。
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不再是《薪火》舞台的绚丽画面,而是跳动着无数复杂的数据流、网络热点图谱和实时舆论监控面板。几名技术团队成员眉头紧锁,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艺术创作的、属于数字世界的紧张感。
林薇站在屏幕前,双臂抱胸,脸色凝重。沈清悦静立一旁,目光沉静地扫过那些不断滚动的数据和关键词。
“热度还在持续,但成分开始变得复杂了。”技术团队的负责人,一位名叫赵启的年轻极客,指着屏幕上几个突然飙升的曲线节点说道,“从三天前开始,关于我们‘星阁’和清悦姐的讨论中,出现了一批新的‘声音’。”
他切换页面,展示出几个被高亮标记的社交平台帖子截图。这些帖子的标题和内容,不再是之前一边倒的赞美,反而带着一种看似客观、冷静,甚至略带“忧思”的口吻:
《理性讨论,沈清悦和‘星阁’的路线是否过于‘阳春白雪’?》
《‘星阁’的‘薪火’固然惊艳,但传统文化真的只能这样高高在上吗?》
《担忧:当文化传承变成少数人的‘奢侈品’,它还如何传承?》
发帖的账号,大多看起来像是具有一定粉丝基础、关注文化或社会议题的“理性博主”。他们的行文逻辑清晰,引经据典,先肯定“星阁”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随后话锋一转,开始质疑其“普及性”、“大众接受度”和“商业可持续性”。
“这些帖子下面的评论,风向也很一致。”赵启又调出评论分析图,“大量新注册或低活跃度的账号,在复制粘贴类似的论调——‘说得对,感觉离我们普通人太远了’、‘好看是好看,但看不懂,有距离感’、‘支持文化传承,但希望更接地气一点’。”
这些言论,如同温水中悄然加入的冰块,初时不觉,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整体的温度。它们没有直接辱骂或诋毁,而是巧妙地利用了“为你好”、“为文化传承担忧”的外衣,试图将“星阁”和沈清悦架在“曲高和寡”、“脱离群众”的火上烤。
“和之前顾辰风时期那种直白的黑粉、水军完全不同。”林薇语气严肃,“这次的手法更隐蔽,更……具有迷惑性。很多真正的路人,甚至我们的一些粉丝,看了这些言论,都可能开始产生自我怀疑。”
沈清悦点了点头,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她想起了苏晓电话里那句“善意”的提醒——“有时候,适当接点地气,会不会更好?”
看来,试探之后,真正的舆论攻势,已经开始了。这不再是简单的抹黑,而是一场针对“星阁”立身之本的“认知战”。
就在这种“理性担忧”的声浪开始形成一定规模的同时,另一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舆论风暴,在另一个赛道上被刻意点燃。
“幻镜科技”旗下的虚拟偶像“璃月”,在沉寂了短暂时间后,突然宣布将与某国际知名潮牌推出联名系列,并发布了一支制作精良、充满赛博朋克元素的mV。mV中,“璃月”穿着融合了模糊汉元素和大量荧光、金属、透明材质的服装,在充满未来感的都市中舞动,背景音乐是节奏强劲的电子音效,偶尔穿插几声经过严重电音处理的、听不出原型的所谓“古风”吟唱。
几乎在同一时间,关于“璃月”和这支mV的营销通稿、短视频、粉丝二创,如同海啸般席卷了各大社交平台和短视频网站。
#璃月破次元国风#
#这才是年轻人该追的国潮#
#传统也可以很酷#
话题后面都跟着鲜红的“爆”字或“热”字。点进去,满眼都是绚烂的色彩、快速的剪辑、夸张的视觉特效,以及成千上万条仿佛复制粘贴般的狂热评论:
“啊啊啊璃月杀我!太飒了!”
“这才是创新!打破传统枷锁!”
“老古董们来看看,什么叫做时代的声音!”
“爱了爱了,已下单联名款,支持新国潮!”
数据监测屏幕上,代表“璃月”热度的曲线以近乎垂直的角度飙升,其互动量、播放量在短时间内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甚至短暂地压过了“星阁”因《国家宝藏》带来的热度。
“数据严重异常。”赵启指着另一块屏幕上复杂的代码和流量分析图,“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互动来自集群Ip和模拟真实用户行为的机器人账号。他们在人为制造一种‘璃月’火爆出圈、深受年轻一代追捧的虚假繁荣。”
林薇看着屏幕上那光怪陆离的mV画面和下面清一色的狂热评论,眉头紧锁:“他们这是在用纯粹的视觉刺激和资本催熟的数据,来定义什么是‘新’,什么是‘潮’。刻意将‘传统’与‘老土’、‘深度’与‘沉闷’捆绑,把我们坚持的东西,污名化为‘过时’和‘枷锁’。”
两股舆论,一明一暗,看似对立,实则遥相呼应。
一边是用“理性”外衣包装,质疑“星阁”“太高雅”、“不接地气”;另一边则是用极致喧嚣的“潮流”假象,鼓吹“视觉至上”、“打破传统”。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扭曲“国风”的真正内涵,争夺文化话语权,将沈清悦和“星阁”边缘化。
“曼陀罗”资本的新战术,不再是简单的造谣辱骂,而是升级为了更系统、更具欺骗性的“认知塑造”和“赛道污染”。
这时,沈清悦的工作手机震动,是秦羽发来的信息,语气带着愤懑和不理解:“清悦姐,你看那个‘璃月’的mV了吗?那也能叫国风?简直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且网上现在好多声音,说我们太‘端着’,不如他们‘潮’,真是气死了!”
连团队内部的成员都开始感受到这种舆论的压力了。
沈清悦回复了一句:“稍安勿躁,晚上开会讨论。”
她抬起头,对林薇和赵启说道:“把目前收集到的所有数据、帖子样本、舆论导向分析,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另外,赵启,你们尝试一下,能否通过技术手段,抓到这些‘理性博主’与‘幻镜科技’水军之间的关联证据,哪怕只是间接的。”
“明白!”赵启立刻投入工作。
林薇有些担忧地看着沈清悦:“清悦,这种舆论很难直接反驳。我们如果出面辩解,很容易被他们说成是‘听不得批评’、‘固步自封’。如果置之不理,又怕这种声音会慢慢蚕食我们的基本盘。”
沈清悦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这座城市日复一日的繁华与忙碌,眼神深邃。
“他们想用数据和声量淹没我们,用扭曲的概念混淆视听。”她缓缓说道,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力量,“那我们,就用更强大的‘真实’,去戳破他们的泡沫。”
当晚,“星阁”核心团队会议在凝重的气氛中召开。不仅林薇、徐顾问在场,沈清悦还让秦羽、李瑾等几位情绪受影响的“星火”成员也列席参加。
秦羽首先忍不住抱怨:“那些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国风!就知道瞎吵吵!”
李瑾也小声说:“今天还有人在我社交媒体下面留言,说我的苏绣太传统,应该学学‘璃月’那种‘创新’……”
会议室内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愤懑与不安。
沈清悦没有直接回应他们的情绪,而是让赵启将整理好的分析报告投放到大屏幕上,清晰地展示了对方“理性质疑”与“虚假狂欢”双管齐下的舆论战术。
“大家都看到了,”沈清悦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这就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对手。他们不再扔泥巴,而是开始放烟雾弹,试图让我们自己迷失方向。”
她顿了顿,语气转为沉稳:“那么,我们现在来讨论,该如何应对。”
徐顾问推了推眼镜,率先发言:“直接下场与这些水军和扭曲概念辩论,是下策,会陷入无休止的消耗战。我们的优势在于作品的深度、文化的底蕴和官方的认可。我建议,避其锋芒,扬长避短。”
林薇补充道:“没错。他们炒他们的‘虚妄之城’,我们筑我们的‘真实之基’。我们需要用更多、更优质、更具感染力的内容,去占领舆论阵地,去教育市场,什么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和价值。”
沈清悦点了点头,接过了话头,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为团队指明了方向:
“具体来说,我们分三步走。”
“第一,内容深化,降维打击。 立即启动我们之前规划的‘非遗数字博物馆’第一期项目——【织造万象】。李瑾,你负责牵头,联合几位苏绣、缂丝大师,不仅要展示成品之美,更要利用超高清摄像、VR技术,极致微观地展示一根丝线如何通过千变万化的针法,成就一幅作品的过程。我们要把‘匠心’和‘技艺’之美,直观地、震撼地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让所谓‘视觉潮流’在极致的工艺细节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李瑾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用力点头。
“第二,主动设置议题,引领 discourse。”沈清悦继续部署,“秦羽,你不是气不过吗?那就用作品说话!你和新媒体团队合作,打造一个【古乐新绎】的短视频系列。不是简单演奏,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一首古琴曲背后的历史故事、哲学思想,然后用你的方式,进行具有现代审美的创新编曲,让观众真正听懂、感受到古乐的灵魂。我们要告诉所有人,‘创新’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的‘新生’!”
秦羽闻言,脸上的愤懑被兴奋取代,摩拳擦掌道:“交给我!”
“第三,开放与互动,打破‘距离感’。”沈清悦看向林薇和徐顾问,“策划一系列的‘星阁开放日’和线上直播活动。不是作秀,而是真诚地邀请公众、媒体、学生,走进我们的工作室,看我们如何创作,如何讨论,甚至参与一些简单的体验环节。我们要撕掉那层被他们强行贴上的‘高高在上’的标签,让人们看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源于热爱,并乐于与所有人分享这份热爱。”
林薇快速记录着,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个主意好!让真实、鲜活、有温度的‘星阁’,去打破那些虚假的刻板印象!”
沈清悦最后总结道:“记住,我们的核心武器,永远是‘真实’——真实的文化底蕴,真实的匠心技艺,真实的情感连接。我们要用堂堂正正之师,用我们无可挑剔的作品和开放自信的态度,去碾压那些躲在数据和虚假言论背后的魑魅魍魉!”
她的话语,如同利剑划破迷雾,瞬间驱散了团队心中的阴霾和不安。所有人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充满斗志。
“明白了!”
“就这么干!”
“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实力!”
会议在昂扬的气氛中结束。众人领命而去,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
沈清悦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窗外无尽的夜色。城市的霓虹无法完全照亮所有角落,正如这舆论场,总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阴暗处。
但她相信,只要自己手中的“星火”足够明亮、足够真实,就一定能驱散这弥漫的“暗流”,为更多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才刚刚开始。而她,已然拔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