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财报上的“狂欢”
美国的“胜利”:
北极星-格鲁曼公司:股价在停火后三个月内飙升45%,其最新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300%,主要来自“复仇者号”项目及其配套武器系统的天价订单。
洛克希德·马丁太空系统部:获得史上最大单笔合同,负责建设月球轨道新一代空间站(兼具军事与科研功能)。
“先锋科技”:一家专注于生物机械和神经接口的初创公司,因其技术在战争中证明了价值,被五角大楼巨额注资,估值翻了几十倍。
中国的“增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中国航天科工集团(cASIc):尽管未上市,但其下属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利润大幅预增。“涅盘计划”和“玄鸟计划”带来的订单,使其生产线全负荷运转。
“龙焱科技”:一家民营航天企业,凭借其在低成本可回收火箭和复合材料方面的优势,获得了军方大量辅助发射合同,迅速跻身行业巨头。
相关产业链:从高纯度半导体材料到高性能复合材料,从精密传感器到AI算法公司,凡与空天防御相关的领域,都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2. 资本市场的盛宴与社会的割裂
投资者盛宴:华尔街和上海\/深圳股市中,军工、航天板块成为最亮眼的明星。分析师大肆鼓吹“新安全范式”下的投资机会。那些提前布局的基金赚得盆满钵满。
“战争富翁”的出现:少数军工企业高管和大股东财富急剧膨胀,他们在战后举行的奢华派对、购买的私人空天飞机,被小报记者曝光,与普通民众的哀悼氛围和部分地区的经济萧条形成刺眼对比。
地区失衡:拥有庞大航天产业链的地区(如美国的加州、中国的长三角),就业旺盛,经济活跃。而传统产业区或与战争无关的地区,则因资源被挤占而相对衰落。
3. 伦理的拷问:鲜血铸就的利润?
媒体的论战:
批评者的声音:独立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发出尖锐批评,刊登题为《战争红利:沾满鲜血的财富》、《是谁在为我们孩子的牺牲庆祝?》等文章,质问:“将国家安全建立在让一部分人获得暴利的商业模式上,是否道德?”、“这些公司是否有动力推动永久对抗,以维持其利润流水线?”
辩护者的论调:军工复合体的代言人在电视辩论中反驳:“正是这些‘利润’支撑了技术的快速迭代,确保了我们的士兵下次上战场时能有更好的装备,减少牺牲!”“这是自由市场对国家安全需求的有效回应,是强大国防的基石。”
阵亡将士家属的愤怒:一些阵亡官兵的父母在军工企业总部外举行沉默抗议,举着牌子,上面写着:“我的儿子为你的股价牺牲了吗?”画面极具冲击力。
学术界的反思: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召开研讨会,探讨“后稀缺时代(指理论上科技已能解决基本生存需求)的战争经济学”,警告要警惕一种“战争-利润”的恶性循环,即利益集团可能为了维持利润而阻碍真正的和平。
4. 政府的困境与监管的呼声
两难境地:政府深知其中的伦理困境,但又极度依赖这些公司来实现军事现代化和保持技术优势。很难对它们进行严格限制或征收“暴利税”,担心影响研发进度和供应链稳定。
监管的萌芽:部分开明议员提出《太空军事采购透明度法案》,要求对巨额国防合同进行更严格的审计,并评估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但在强大的游说力量面前,法案推进艰难。
5. 科技界的分裂
“拒绝”运动:一些有良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发起“不为战争创新”运动,拒绝参与明确的武器研发项目,转而投身于太空垃圾清理、深空探索生命支持系统等和平用途。
“现实主义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在险恶的国际环境中,强大的威慑是和平的保障,他们的工作是为了“以战止战”,道德负担较轻。
______
本章结尾:
在一次高科技展会上,“龙焱科技”的cEo在台上激情洋溢地介绍其最新型的“凤凰级”空天飞机,宣称它将“重新定义太空交通”。台下,掌声雷动的是投资者和军方代表。而在展馆外,一小群抗议者静默站立,手中举着的电子牌上,循环显示着在战争中牺牲的普通士兵的名字和照片。展馆内外的光影,割裂了人们对这场战争的真实感受。所谓的“战争红利”,在有些人眼中是通往未来的阶梯,在另一些人心中,则是无法愈合的伤疤和难以承受的道德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