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李隆基一心求长生,结果一世英名因为长生毁了一半……”
晚年朱元璋幽幽一叹,想到自己深陷死亡焦虑,就闭上了嘴。
朱棣关切的看着老朱,“爹,那么多皇帝求长生,还不是到时候就死,命里有时终须有……”
老朱眼看着身体不好了,又因为天幕而忧虑大明,朱棣实在不愿他想太多。
前朝的历史他们都懂,看看就得了,不值当他共情伤怀。
朱元璋转头看向朱棣,轻轻问道:“老四,你怪咱不?”
得位不正这四个字,一旦谋反,就摘不下来。
朱棣点了点头,又摇摇头,“现在不怪了,爹,你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他明白为什么老朱执着于嫡长子继承制,也明白老朱不把皇位给他的原因。
如果老朱不给,他可以自己拿。
现在老朱愿意给,朱棣还真没什么可抱怨的。
做皇帝,自然有皇帝的顾虑,就算是错的,也是基于当下的情况的最优解。
“柴荣早逝真是可惜了,改天去柴王祠上柱香。”
“这个大宋一直都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什么呀?”
“有的皇帝英年早逝是遗憾,有的皇帝长寿也是遗憾,真是不知说什么好。”
“怪不得大明那个皇帝杀功臣,武将的确不可控。”
“谁想到,自己的心腹就是那个大患呢?”
“诶哟,看几个皇帝故事,你就懂怎么当皇帝了?”
“我们的皇帝变财神了,我们可要多拜拜。”
……
百姓们对柴荣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很可惜,明明能大一统的,却只差这临门一脚。
辽、金、元等朝代统治下的燕云十六州百姓大骂石敬瑭这个儿皇帝,但在辽国的汉族百姓不愿回归北宋,因为辽国的赋税比宋朝更轻……
【中国历史上千古第一仁慈君主】
“仁慈君主?”
宋仁宗之前朝代的皇帝,一脸地铁老爷爷看手机的表情,这是什么形容?
仁慈?
皇帝仁慈?
他们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形容皇帝。
但是,仁慈的皇帝,想要有大出息,也出息不到哪去。
不然呢,你对别人仁慈了,敌人会对你仁慈吗?
赵匡胤拧着眉,他有预感,这是他们大宋的皇帝。
一般什么时候会赞美这个人仁慈?
就是这个人待人宽厚,慈悲宽容,是个好人的时候,大家会说这个人仁慈。
大宋……没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前,需要的是武皇帝啊!
赵匡胤心里是这么想的,但对大宋的期待已经一再降低,所以只要是好皇帝,他都能心平气和的点赞。
他的大宋,不缺真龙天子!
大宋之后朝代的皇帝们:“……千古第一仁君?”
嗯……倒也没说错。
仁这个庙号就他第一个用,而且,当皇帝时,国家没出啥特别大的乱子,还特别重视儒学。
在皇帝这个赛道,基本上只要能做到不奢靡,不折腾,内外基本稳定,就已经超过大半同行了。
所以,对于后世评价的千古第一仁君,完全没意见。
{他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文化程度最高的朝代。
在他的统治时期,文化科技全面井喷,四大发明,经典词句应有尽有。
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六个,更是全部被他包了圆。
那些需要背诵全文的童年阴影,也大多出自这一时期,造就的人才几代人也用不完。
但也有很多人为他以士大夫治天下,是宋朝最懦弱的皇帝。}
大宋之前的朝代:“……破案了,文官能够稳稳压制武将是从大宋开始的。”
之前大家还笑大明,文官就差骑到皇帝头上拉屎了,武将地位更是被拿捏得死死的。
原来,从大宋开始,这些文官的地位就已经与皇帝共治天下了。
嘶……这赵匡胤不愧是以武立国的猛男,够胆!
大宋赵匡胤:“……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这是文臣的巅峰,不是皇帝文治的巅峰……
还有,以士大夫共治天下是怎么回事?
他赵匡胤说过,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崇文抑武是为了防范武将篡权,并通过文官集团辅助治理国家。
不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同决策!
好家伙,后世子孙,听话不听音的是吧?
以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权不就被削弱了吗?
周世宗郭荣虽然明白赵匡胤的意思,但……这么抬高文人的地位,难怪收不回燕云十六州。
赵匡胤已经无力吐槽,这难道就是他篡位后的大宋治国方针吗?
怎么会这样?
王与马共天下的世家大族们:“……这就是他们想要的君主。”
后世王朝的皇帝,不可能眼看着他们这些门阀世家独大。
他们的家族可以跟宋明两朝的文官集团一样发展,变相实现与皇帝共治天下,享受特权……
【背诵天团唐宋八大家:一韩一柳一欧阳,三苏曾巩带一王。
为啥没李白?
李白:不是一个圈子的,别硬融。
还是写散文的有前途,八大家基本都是高官,王安石和欧阳修都是宰相。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武器在宋仁宗时期有了突破和应用。
交子纸币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三苏:“……自从上了榜,活就干不完了。”
宋仁宗被天幕刺激到,像是被打了鸡血一样,将他们父子三人都抓来当牛做马……
一生追求入仕为官的苏洵,表示很荣幸,但他年纪大了,两个儿子可以多效力。
苏轼苏辙:“……我们很愿意做官。”
能做官,谁愿意怀才不遇啊?
尤其是苏辙看到哥哥被卷入乌台诗案,更想当大官了。
欧阳修和王安石两人,虽然政治立场上对立,但他们却是通过曾巩以文相交,彼此欣赏。
晚年王安石为欧阳修写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列举了欧阳修的生平大事,颂扬其功业和气节,以表敬仰之情。
苏轼:“……一旦涉及政治,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王安石:“……你哪次被贬,我没求情?”
苏轼:“……我特么是因为谁被贬的?”
老子是因为你“议论异己”被贬的。
王安石:“……回家吧孩子,回家去吧。”
从政40年,其中33年处于被贬状态,苏轼这人可真能混。
王安石真想说,不行就回家去吧,新旧党争容不下你这个中立派。
不行就让你弟来。
你往后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