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像长了翅膀,掠过高高宫墙,转眼便落进翊坤宫。年世兰正对着铜镜试新制的赤金点翠步摇,流苏垂落时映得鬓边流光,颂芝在旁低眉说了莞嫔复位的消息,她只漫不经心地瞥眼镜中倒影,指尖捏着步摇流苏轻轻晃:“复了便复了,多大的事。”
颂芝急得指尖攥紧帕子:“娘娘,那莞嫔如今既得皇上青眼,竟还能在养心殿说上政事,怕是……”
“怕什么?”年世兰摘下步摇,随手搁在描金妆匣上,宝石碰撞声清脆,语气却带着几分轻蔑,“她能说上几句,不过是皇上烦了那些老臣的陈词,找个软和人解闷罢了。真论起分量,她还差得远。”话虽如此,指尖却在妆匣边缘轻轻敲了敲——甄嬛从前只靠容貌性情讨喜,如今竟能沾惹政事,倒比从前难对付些了。
景仁宫里,宜修正让剪秋研新制的松烟墨,墨锭在砚台间磨出细腻声响。宫女低声回禀莞嫔复位、甄远道官复原职的消息时,她捏着墨锭的手猛地一顿,浓黑墨汁溅在宣纸上,瞬间晕开个刺目的黑团。“复了位分?”她抬眼看向剪秋,眉头拧成川字,“连甄远道也官复原职了?”
“是,皇上刚下的旨意。”剪秋垂首道,“听说这些日子莞嫔常去养心殿,陪皇上说些边疆战事,皇上听她说话时,倒比对着大臣时和悦些。”
宜修将墨锭往砚台上一搁,殿内瞬间静得只剩窗外风声。她望着案上刚写了半行的“国泰民安”,指尖无意识地掐着掌心——甄嬛从前得宠,靠的是容貌像纯元,如今竟能借着政事勾连圣心,这可不是好兆头。一个能在政事上与皇上“心意相通”的妃嫔,可比只会风花雪月的更难拿捏,若让她借着这点由头站稳脚跟,日后怕是要成心腹大患。
“她在养心殿,都跟皇上说些什么?”宜修忽然问,声音里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紧绷。
剪秋仔细回想:“听养心殿的小太监说,也没说什么高深的,无非是‘稳扎稳打’‘莫急功近利’的话,可偏偏皇上听了,竟真缓了即刻出兵西藏的心思。”
宜修眼底闪过一丝冷意,指尖掐得掌心发疼。她原以为甄嬛失势后翻不起浪,如今看来,是她小看了这丫头——借着政事讨喜,既显得自己与众不同,又能悄悄影响皇上的决断,这步棋走得可比争风吃醋要巧得多。
战报递到御书房时,烛火已燃过半截,斜斜映着皇帝鬓边银丝。岳钟琪八百里加急的折子上,朱批的“捷”字洇着墨香,西藏乱局终是被压了下去。
“达赖余党已溃,只余其本人藏于小昭寺密室。”苏培盛垂首念着,声音压得低柔,在寂静殿内荡开,“岳将军问,是否要派兵活捉,押回京城三司会审?”
皇帝指尖叩着紫檀木案,案上茶盏晃出细碎涟漪。活捉达赖是扬国威的体面,可西藏偏远,宗教根基深厚,小昭寺更是文成公主所建,承载着汉藏百年情谊——若真在那里动武拿人,倒像是在精美的瓷器上劈斧,既伤了器物,更易寒了当地百姓的心,反倒可能再生乱子。
“皇上在愁什么?”
温润声音自屏风后转出,甄嬛捧着盏新沏的雨前龙井进来,鬓边素银簪随脚步轻晃,碎光落在素色宫装上。她将茶盏往皇帝手边推了推,指尖避开滚烫杯壁:“岳将军三个月内稳住战局,已是难得。达赖是杀是擒,原不在这一时半刻。”
皇帝抬眼看她,烛火在她眼底投下柔和光:“你倒说说,怎么个不急法?”
“西藏苦寒,百姓信教如命。小昭寺于他们而言,不只是佛堂,更是汉藏一家的念想。”甄嬛垂眸搅了搅茶,碧绿茶叶在水中打转,语气却透着通透,“达赖躲在那里,若强行捉拿,百姓必以为朝廷要毁公主遗泽,反倒给乱党可乘之机;可若放了,又显朝廷懦弱,难服众心。”
她顿了顿,抬眸时眼里亮着清亮光:“不如暂将他圈禁在小昭寺,派亲信看管,再让岳将军奏请皇上,许当地高僧继续在寺中主持法事,只说达赖‘感怀公主恩德,愿在此潜心修行赎己之罪’。如此一来,既全了文成公主颜面,显了皇恩浩荡,又断了乱党以他为名起事的念头,更能安西藏民心——一举三得,岂不比强行捉拿稳妥?”
皇帝指尖的叩击骤然停了。他望着甄嬛,眼底沉吟渐渐化开,染上几分真切赞赏——这女子总能在一团乱麻里,抽出最妥帖的那根线,既顾全朝廷体面,又暗合安抚民心的门道,比那些只会喊“斩草除根”的武将,多了十倍的通透与远见。
“你这脑子,倒比军机处的老狐狸还灵光。”皇帝伸手将她揽到膝上,掌心抚过她的发,语气里带着难得的松弛,“朕怎么就没早些发现,你竟是个能与朕说这些的人。”
甄嬛往他怀里靠了靠,声音软软的,却藏着分寸:“皇上是天子,要顾万里江山,看的是全局;臣妾不过是站在一旁,替皇上多瞧一眼寻常人的心思罢了。”
殿外漏刻滴答作响,更夫的梆子声隐隐传来。皇帝低头,见她鬓边银簪映着烛火,泛着温润光,忽然没了批阅奏折的兴致。
“苏培盛。”他扬声唤道,“今晚的奏折,明早再看。”
苏培盛何等精明,忙躬身应“是”,手脚麻利地带着宫人退出去,顺手掩上御书房的门。烛火摇曳,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缠成一团。皇帝捏了捏她的下巴,语气里带着笑意:“今夜,你就留在这儿。”
甄嬛抬眸,撞进他带笑的眼底,轻轻“嗯”了一声,耳尖微微泛红。窗外月光淌进来,落在她素色裙裾上,像落了层薄薄的雪。
已至深夜,景仁宫的烛火比往日亮得早,窗棂上的云母纸被映得透亮,连阶下迟开的几株晚菊,都似沾了几分暖光。宜修端坐镜前,指尖轻拂过旗装领口的银凤刺绣,尾羽上的丝线在烛下流转着柔光——这袭淡蓝云锦是江南新贡的料子,衬着她腕间翡翠玉环,愈发显得人沉静端凝,自带中宫的雍容气度。
“主子,这玉环水头足,瞧着便养心。”绘春替她理了理鬓边的赤金点翠步摇,语气里藏着几分笃定,“今儿是十五满月,按祖宗规矩皇上必来中宫,主子这一身,再妥帖不过了。”
宜修对着菱花镜浅浅勾唇,镜中人眼角细纹被笑意熨得柔和,指尖摩挲着冰凉的玉环,心头正漾着几分安稳——这是她身为皇后的体面,是皇上不能轻慢的规矩,纵是旁人得宠,也动不了这份根基。
可剪秋从外面回来时,声音却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殿内暖意:“主子,方才养心殿的小太监递了信——昨儿岳将军战报递到御书房,莞嫔娘娘在里头给皇上出了处置达赖的主意,皇上听了竟十分受用。”她垂着头,声音压得更低,“后来……皇上便留了莞嫔在御书房侍寝,直到方才,她才回澄兰馆。”
宜修脸上的笑意骤然僵住,指尖猛地攥紧领口银凤,细密的针脚硌得掌心生疼。她缓缓转头看向剪秋,眼底的暖光一点点褪去,只剩寒潭般的冷寂:“处置达赖的主意?”她重复着这句话,语调平静得可怕,可攥着玉环的手已微微泛白,“她一个深宫妇人,难不成比军机处的老臣还懂边疆制衡、安抚民心的门道?”
话音落时,她忽然抬手将镜前的玉梳扫落在地,青白玉器撞在金砖上,裂出一道细纹。殿内瞬间静得只剩烛火噼啪声,宜修望着镜中自己骤然冷厉的眉眼,心头再清楚不过——甄嬛从前靠容貌性情仿纯元,如今竟借着政事攀附圣心,这哪里是争宠,分明是想借着皇上对“能臣”的倚重,悄悄撼她的根基。若让她借着这点由头,慢慢在政事上插足,日后怕是连中宫的体面,都要被她分去几分。
“剪秋,”她重新拾起那枚裂了纹的玉梳,指尖抚过裂痕,语气里带了杀意,“去查,莞嫔给皇上出的究竟是什么主意,又是从哪里听来的边疆事——她若只是揣度圣意、说些皮毛,倒还罢了;若是敢勾连外臣、暗通消息,借政事谋夺圣心,这宫里,可容不得她这般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