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组织总部那场强行开启又被打断的终极仪式,如同在一张紧绷的世界薄膜上,狠狠撕开了一道狰狞的伤口。尽管伤口被勉强“缝合”,但其造成的结构性损伤并未消失,反而在全球能量背景缓慢上升的催化下,引发了一系列愈演愈烈的连锁反应——原本就存在的、或新生的空间薄弱点,开始变得极不稳定,小规模的、随机的异界通道或渗透现象,如同瘟疫般在全球各地零星爆发。
这种不稳定,不再是之前那种相对“温和”的异常事件,而是真正涉及维度界限的动摇。
现象一:短暂的“海市蜃楼”与实体渗透
在某个沙漠边缘的小镇,居民们惊恐地看到绿洲上空悬浮着一座由水晶和熔岩构成的扭曲城堡幻影,持续了数分钟才消散,留下的高温让沙砾玻璃化。
在一条繁忙的海运航线上,一艘货轮报告称其雷达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不断变换形状的幽灵信号,信号持续期间,船上的电子设备全部失灵,几名船员声称看到了“漂浮的、长着鳞片的光球”穿过船舱。
这些现象往往短暂且难以捕捉,但真实不虚。有些甚至出现了微弱的实体渗透——一些低等的、形态极不稳定的异界生物或物质偶然穿过不稳定的缝隙,降临片刻后又因规则排斥而崩溃消散,却足以引起恐慌和物理破坏。
现象二:环境规则的局部扭曲
一片古老的森林深处,重力突然变得紊乱,树木诡异地横向生长,溪流倒灌上天。
某个城市的废弃地铁隧道中,空间发生了折叠,探险者走入一段隧道后,发现自己从另一个毫不相干的出口走了出来,时间却过去了整整一天。
这些区域性的规则扭曲虽然范围有限,且多数会随时间平复,但其存在本身,就动摇了现实的基础,对误入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和物理危险。
据点内的应对与观测:
“万象杂货铺”的通讯频道和任务列表,瞬间被来自【长城】和键盘自行监控到的全球异常报告塞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在明显上升。
余辉的全局监控: 他面前的屏幕化作了全球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记着新出现的能量异常点。它们如同燎原的星火,看似随机,但在他的宏观模型分析下,隐约呈现出沿着地脉能量节点或历史上有过大规模灵能活动区域分布的倾向。“这不是孤立事件,是结构性的崩塌前兆。”他的结论冰冷而严峻。
夜莺的“噪音”导航: 她被动接收到的信息流中,那些冰冷的“杂音”变得越来越清晰。她发现,这些杂音强度较高的区域,往往就是通道不稳定事件的事发地或潜在发生地。这让她成为了一个极其敏感的“早期预警系统”,虽然无法精确预测,却能感知到哪些地方的“薄膜”正变得格外脆弱。
博士的疯狂解析: 他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对比着各地事件的数据和混沌结晶的能量特征。“同源!这些波动的规则碎片与结晶内的残留同源!证明‘源海’的能量正在通过这些裂缝渗入!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不是简单地‘堵漏’,而是‘加固’薄膜本身!”他提出了一个近乎天方夜谭的课题。
团队的无奈与出击:
小队成员被迫频繁出动,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事件。他们的角色更像是“维和部队”和“研究员”。
周宁和千面处理了一起小型实体渗透事件,面对几只形态扭曲、充满攻击性的低等异界生物,周宁甚至没动用【断界】,仅凭体术和新领悟的“势”就将其震散,但他的脸色并不好看:“这些东西越来越多了……感觉像打地鼠,打完一个,旁边又冒出来一个。”
青囊和鹰眼调查了一处规则扭曲区,青囊采集了环境样本,发现其中蕴含着微弱的、具有同化性的异界能量粒子,这让她对新型净化手段的研究更加紧迫。
余辉和墨恒则尝试在一些轻微的能量泄漏点布置博士研发的、基于“镇岳”原理的临时稳定装置,效果有限,但至少是一种尝试。
他们疲于奔命,却深感无力。每一次出击,都像是在试图用沙袋去堵住一道正在不断扩大的堤坝裂缝。他们能解决一次具体的危机,却无法阻止裂缝的蔓延。
异界通道的不稳定,如同敲响的警钟,一声急过一声。
它预示着,“熵”首领的预言正在加速变为现实。真正的危机,不再是某个具体的敌人,而是整个世界根基的动摇。连锁反应已经开始,留给他们的时间和选择,都正在迅速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