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还在裤兜里震,顾轩已经拐进了档案室的走廊。那张小学生写的信被他折成小块,塞进了衬衫内袋,紧贴胸口。他没回头看会议室的方向,也没理会上面刚发下来的考核通知短信——“年度考核材料请于明日下午五点前提交至人事处”。
他知道,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往常考核,材料交上去就完事了,顶多走个述职流程。可这次,通知里特意加了一句:“新增群众满意度匿名测评,请各单位配合发放问卷”。
顾轩脚步一顿,抬手敲了敲档案室的门。
“谁啊?”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
“我,应急科顾轩。”
门开了条缝,老赵探出头,见是他,才把门拉开,“哎哟,是你啊,这会儿来查啥?”
“看看前三年的考核归档模板。”顾轩走进去,顺手把帆布袋放在桌上,“就翻个记录,不碰原件。”
老赵点点头,“行,你查吧,我在外面接个电话。”
等他一走,顾轩迅速调出电脑里的权限日志,点进“年度考核”文件夹。三年前、两年前、去年——流程清清楚楚,压根没有“匿名测评”这一项。他截图保存,又顺手查了本次考核任务的下发路径,发现“新增环节”是由一个叫“孙丽华”的账号发起的,审批栏里,张卫国的名字赫然在列。
他眯了下眼,没声张。
晚上八点,办公室只剩他一个人。灯关了,窗帘拉上,他坐在工位上,手机屏幕亮着,正和林若晴发消息。
【你那边能不能搞点反向调查?】
【比如,去几个社区,悄悄问居民对台风救援的真实看法?】
【别用我们单位的名义,就说你是做民生调研的记者。】
林若晴回得很快:【你怀疑问卷有问题?】
【我早就觉得不对劲了。】
【行,明早我就动。】
顾轩把手机扣在桌上,打开抽屉,取出装述职材料的牛皮档案袋。拉链拉开一半,他动作突然停住。
里面那张应急调度系统的原始打印单——时间戳那一栏,字迹模糊,像是复印了又复印的版本。他记得清清楚楚,自己打印的是高清原件,每一条记录都清晰可辨。
现在,关键数据看不清了。
他没动怒,也没慌。反而把档案袋轻轻合上,放进公文包,然后起身去了复印室。
监控权限他早调好了。昨夜十一点十七分,有人用孙丽华的工号登录系统,打印了一份“顾轩年度考核补充材料”,操作终端是复印室2号机。打印内容未上传留档,属于“临时任务”。
顾轩嘴角扯了下。
他回到办公室,从U盘里调出原始扫描件,重新打印。这次,他特意用妻子留下的檀木珠压住纸张一角,又打开手机录音功能,轻声说:“2023年4月7日晚九点三十六分,我,顾轩,重新打印本人年度考核关键证据材料,原文件疑似被替换。”
做完这些,他把新打印的材料装进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档案袋,贴上封条,写上日期和签名。旧的那份,他单独放进文件夹,标注“待查”。
第二天上午九点,市局小礼堂。
年度考核述职会正式开始。张卫国坐在前排,手里拿着本子,时不时低头记两笔。孙丽华站在角落,手里抱着一叠问卷,脸上挂着职业化的笑。
顾轩最后一个上台。
他没拿稿子,只带了一个U盘和一个牛皮信封。
“各位领导,同事。”他站定,声音不急不缓,“我知道最近外面有人说我出风头,说我救灾是作秀。我也听说,这次考核加了个匿名问卷,问大家‘顾轩是不是太爱曝光’。”
台下有人低头,有人交换眼神。
“我不怪他们问。”顾轩插上U盘,“但我得说一句——如果真想了解我干了啥,不如看看这些。”
投影亮起,屏幕上跳出应急调度系统的后台日志,精确到秒的救援记录一条条滚动。
“7月18号晚八点十二分,城南积水点接到求救电话,我带队出发,用时十七分钟抵达。当时水深过腰,有老人被困二楼,我和队员背了六趟,把整栋楼八户人家全转移了。”
他点开视频。
画面里,林若晴蹲在废墟前,一个大妈接过话筒,眼圈发红:“那天雨大得睁不开眼,顾科长自己鞋都掉了,光脚蹚水过来的。你说他是作秀?那你来秀一个试试?”
镜头一转,中年男人指着墙上的水痕:“我们这片区,物资是顾科亲自押车送来的。每户发了啥,签了啥,他都当场核对。你问问别人,哪个领导肯干这事儿?”
全场安静。
顾轩关掉视频,从信封里抽出那封边角磨毛的小学生来信。
“还有这个。”他声音低了些,“一个孩子写的。他说:‘你说背奶奶的叔叔是不是以后还能来修我们路灯?’”
他抬头,扫视全场:“群众不关心你是谁提拔的,也不在乎你说了多少漂亮话。他们只记得,那天晚上,是谁真的来了。”
台下有人开始记笔记。
张卫国咳嗽了一声,开口:“顾科,你工作确实辛苦。但最近曝光度太高,会不会影响团队形象?毕竟,我们是集体作战,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顾轩没急着反驳。
他反问:“张局,您觉得,一个干部被老百姓记住,是因为他站得多,还是因为他来得早、走得晚?”
张卫国一愣。
“我全年加班时长,系统有记录。”顾轩继续说,“应急响应率百分之百,舆情反馈二十四小时内清零。这些,都可以查。至于‘曝光’,如果群众愿意拍我、愿意传我,那说明他们信我。我不躲,也不装。”
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但有些人怕被看见。怕的不是我出风头,是怕他们的不作为被照出来。”
台下一片静。
就在这时,陈岚举手。
主持人点头:“陈处,您有补充?”
她站起来,语气平稳:“监察组刚完成一轮内部核查。顾轩同志全年加班时长,居全局第一。他负责的应急响应平台,群众满意度连续三个季度排名第一。另外——”她看向孙丽华,“那份匿名问卷的发放流程,未走正式审批通道,属于临时增项。”
她没再多说,但意思清楚。
孙丽华的脸色瞬间变了。
顾轩最后说:“我不怕查,也不怕评。但我怕,有一天,当老百姓再遇到难处时,没人敢站出来,因为怕被说‘作秀’,怕被‘考核’。”
他收起U盘,朝台下行了个礼:“我的述职完了。”
没人鼓掌,但好几个人点头。
散会后,他回到办公室,把两份材料并排放在桌上——一份被调换的模糊复印件,一份重新打印的高清原件。他拍了照,加密存进U盘,然后把复印件单独放进抽屉,贴上标签。
窗外天色渐暗,城市亮起灯火。
他刚把档案袋收好,手机震动了一下。
林若晴的消息跳出来:“老地方,等人。”
顾轩看了眼桌上的檀木珠,轻轻推到信封旁边。
他站起身,关灯,开门,走出去。
走廊尽头的风从窗缝钻进来,吹动了桌角的一张纸。
那是小学生来信的复印件,边角已经磨得起毛,轻轻翻了个面,露出背面一行歪歪扭扭的字:
“叔叔,你要一直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