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磊正式加入运营团队后的第二周,合作社召开了一次全体会议。当他把精心准备的运营规划展示给大家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按照现在的预订量和发展速度,杨磊指着投影屏幕上的数据,我们需要至少增加五名全职工作人员。张婶和李叔年纪大了,不能总是让他们忙到深夜。明远既要教竹编,又要帮忙接待,一个人分成两个用。晚晚更是从早忙到晚,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张婶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李叔悄悄活动着僵硬的腰背,大家都心知肚明杨磊说的是实情。
我们可以从村里找些年轻人回来。杨磊调出另一页ppt,我统计过,青山坳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有二十多个。如果能把他们动员回来...
难啊,李叔摇摇头,我儿子在深圳的电子厂,一个月能挣六千多。回来能挣多少?
我闺女在省城做销售,说什么也不愿意回村里。张婶也叹气。
岑卿看着大家:我们可以先试试。现在农家乐的收益不错,如果能保证稳定的收入,也许有人愿意回来。
会后,杨磊开始着手制定详细的招聘计划。他根据现有的业务需求,设置了几个岗位:两名前台接待,负责接单和客户服务;两名活动助理,协助竹编和刺绣体验课;一名后勤保障,负责客房清洁和物资管理。
薪资待遇要合理,杨磊在笔记本上计算着,包吃住,基本工资加上提成,做得好的月收入不会比在城里差太多。
第一个被说服的是王小川。这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原本在县城找了份文员工作,月薪三千。听说合作社招人,他第一个报了名。
在县城租房吃饭就要花掉一半工资,还不如回来。王小川很实在,而且合作社包吃住,还能跟徐老师学竹编。
杨磊给王小川定的岗位是活动助理,月薪两千五,加上体验课的提成。这个收入在村里已经相当不错。
第二个回来的是张婶的外甥女李梅。她在省城的餐厅做服务员,每天工作十个小时,月薪四千。听说合作社招前台,她特意请假回来面试。
包吃住的话,四千在村里能存下不少。李梅算了一笔账,在城里租房就要一千,吃饭一千五,剩下没多少。
杨磊安排李梅跟着岑卿学习前台接待。这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很快就掌握了预订系统的使用,接电话时声音甜美,很受客人欢迎。
然而,动员其他年轻人就没这么顺利了。杨磊列了个名单,挨个打电话联系。
在城里习惯了,不想回去了。
村里能有什么发展?
一个月四五千,在城里随便找个工作都不止这个数。
接连被拒后,杨磊调整了策略。他请岑卿拍摄了一段视频,展示合作社的工作环境:明亮的办公室、专业的设备、温馨的员工宿舍,还有美丽的山村景色。
我们不是在招普通的农家乐员工,杨磊在视频里说,我们是在寻找乡村振兴的同行者。
视频发布后,陆续有人来电咨询。最让杨磊惊喜的是,一个在杭州做电商运营的年轻人赵明主动联系了他。
我看过《云溪传》,也关注了归晚演书赵明在视频通话里说,我觉得青山坳的线上运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如果你们需要,我愿意回来负责电商板块。
赵明的加入让团队如虎添翼。他不仅熟悉各大电商平台的规则,还擅长数据分析和营销策划。到岗第一周,他就把网店的页面重新设计,增加了产品详情和用户评价展示。
我们的山货品质很好,但要让消费者看得见。赵明边操作电脑边说,比如笋干,可以展示泡发前后的对比图;酸菜可以拍开坛的视频;野菜酱可以展示采摘过程。
在赵明的建议下,合作社开通了直播带货。张婶和李叔轮流当主播,用最朴实的语言介绍产品的特点和用法。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原生态的直播风格很受欢迎,销售额节节攀升。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合作社又陆续招聘了两名本地年轻人。一个是李叔的侄子孙强,负责后勤保障;一个是王奶奶的孙女周小雨,担任活动助理。
为了让这些年轻人安心工作,杨磊完善了员工福利:提供整洁的宿舍,每月四天休假,年底有奖金,还设立了学习基金,支持员工进修提升。
我们要让年轻人看到,在村里工作不仅有不错的收入,还有成长空间。杨磊对岑卿说。
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回来的年轻人很快就融入了合作社的工作。王小川跟着徐明远学竹编,已经能独立指导游客基础课程;李梅把前台管理得井井有条;赵明则让网店的销量翻了一番。
一个月后,合作社的新团队已经完全能够应对日常运营。岑卿终于可以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整体规划上;徐明远也能专心研究竹编技艺;张婶和李叔只需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余热。
这天傍晚,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年轻人们聚在合作社门前的空地上聊天。夕阳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
没想到在村里工作也这么有意思。李梅笑着说,每天接触不同的客人,比在餐厅打工有意思多了。
关键是能看到自己的价值。赵明接话,在城里打工,感觉自己就是个螺丝钉。在这里,我们的每一个建议都可能带来改变。
王小川指着远处的山峦:而且每天都能看到这么美的风景,这是在城里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岑卿和杨磊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这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
这就是青山坳的未来。岑卿轻声说。
杨磊点点头:有了这些新鲜血液,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