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先生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大才。”
“父皇怎么可能轻易放这样的人才离开?生病就治,缺钱就给,皇宫还出不起这点银子?怎么可能让他归隐山林?”
“所以,也只有在眼下这个时机,父皇才会允许刘基先生辞官。”
朱标听后,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神情,仿佛在说“你总算明白了”。他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往后想要再请伯温先生回朝,恐怕不容易。”
“一点都不难。”
“若不是父皇点头,刘伯温怎会甘心离开?他心里还想着为天下人谋出路。”
“你们带这几副药去给刘伯温,是我亲自为他调配的,一定能治好他的病。等大哥再请他回来,他还能继续为国效力。”
“可别病死在床上,那才真是可惜了。”
朱涛从马车角落的小盒中取出几副药递给朱棣,随即笑道:“我就不去了,你们去看看他吧。我回府陪妙云,也顺便和我岳父谈谈宁国和允恭的婚事。”
“嗯。”
“老二,这是你的锦衣卫调令,我现在还给你。你该好好休息一阵子,别太拼命。”
“多陪陪你的妻儿。”
朱标轻轻点头,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从怀中取出锦衣卫指挥使的令牌,随手扔给朱涛:“这几日宫中事务我来处理,你只管安心陪着妙云和雄杰。”
“嗯。”
“那就多谢大哥了。”
“还有老五。”
“你马上就要去封地了,赶紧和邓家那姑娘生个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别等父皇母后亲自找你谈话,那就晚了。”
朱涛先是朝朱标点头,转头又对朱棣皱眉:“你和邓姑娘成婚都快三个月了,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你到底在做什么?”
“二哥。”
“你这话就不对了。”
“有听说过地里把牛累死的么?”
“地都犁烂了,牛才累死的吧!”
“我已经很努力了,可她就是怀不上,我也没办法。就算告到父皇和母后面前,这事儿也不能全怪我吧!”
朱棣无奈地叹了口气,确实尽了全力,却始终没有结果,他也没有办法。
“你得加把劲。”
“别总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
“我先走了。”
“先去锦衣卫看看蓝玉北征的消息。一点消息都没有,真让人着急。”
朱涛看了看朱棣,眼神中闪过一丝焦急,随即快步下了马车。蓝玉北征毫无进展,不急是不可能的!
“哥。”
“不如让我和燕王妃试一试那个偏方,说不定就能有好消息。”
马车里再次传出朱棣的声音,听得朱标一阵无语,但还是应了一声:“那就先试试看。要是真没动静,回头就请太医院的人去你府上瞧瞧。北平那边条件艰苦,要是京城都怀不上,去了北平就更难了,所以眼下必须得有个孩子。”
“好。”
这些年来,朱棣在军中历练了不少,眼界也宽了,性格也不再像从前那样浮躁,许多事情他现在都懂了,也不再一味任性。
再说,
北平对他来说,本就是个值得期待的地方。
别忘了,他的志向是什么!
建功立业!
驰骋天下!
若被安排去江南那等富庶之地,反倒无处施展拳脚。
大明宫内,气氛凝重。
“陛下。”
“臣年岁已高,精力不济。”
“实在无力再担丞相之职。”
“恳请陛下另择贤才。”
“容老臣归隐乡野,安度余生。”
朱标兄弟刚走不久,李善长便步入大明宫,向朱元璋行礼后说出这番话。
“李先生。”
“今早刘基刚刚辞官,现在你也要请辞?”
“大明可曾亏待你们?”
“你们心中,真有这般不满?”
朱元璋脸色阴沉。刘伯温的离去,他虽有不舍,但也是自己点头答应的。而李善长今日来,难道也仅仅是辞官那么简单?
“陛下。”
“老臣确已年迈体衰。”
“若再占据高位而不作为,恐怕朝堂将起动荡。不如及早退下,也好保全最后一点体面与名声。”
李善长此时已下定决心,今日无论如何,都要辞去中书左丞相之位。
而且,
今日正是他最悔恨的一天。
早朝之后,胡惟庸满脸得意的模样,让李善长心中一阵苦笑。得意忘形之人,往往最为自负,也最容易招致灾祸。
更何况,
今早刘伯温为何偏偏选择辞官?
此事难道不觉太过巧合?
他离开之时,朱元璋竟然没有任何挽留,连一句话都没说。
只一个字——准。
这让李善长如坠冰窖。
他清楚,
陛下早已对中书省心存疑虑!
若是此刻不走,
胡惟庸这艘将倾之船,
他也只能陪到底了。
“既然李先生心意已决,那咱也不强留。”
“回去安心养老吧。”
朱元璋面上一副无奈,实则心中暗喜。随即,他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那你可有合适人选?谁可接任左丞相一职?”
这分明是在试探!
绝对是试探!
来自洪武大帝的试探!
若应对失当,后果不堪设想。
李善长即使辞官归隐,恐怕也难逃厄运。
“陛下!”
“老臣愿推举汪广洋!”
“此人胸藏万卷,才略可比刘伯温,只因际遇不佳,至今仍居三品御史大夫之位。”
“若陛下肯委以重任,必能建功立业。”
李善长眼中闪过光芒,随即朝朱元璋拱手说道。
汪广洋,乃是朱元璋旧部老臣。
因朱涛这只“蝴蝶”的影响,命运发生偏移,一直未能施展抱负。
然而,他即将迎来人生高光时刻。
因他与胡惟庸素来不合,此事朝中无人不知。
李善长的回答令朱元璋颇为满意。
朱元璋心中早有盘算,汪广洋的确适任中书省左丞相一职。
其人确有才学,性格谦和,堪当大任。
可即便如此,朱元璋内心仍对李善长升起几分戒心。
这回答太过圆满。
太合心意,反而不妙。
太过迎合,也不妥。
他要的是一个中肯的意见,而不是一份令他称心如意的答复。
纵然李善长才智过人,也难免犯下如此低级的失误。
这让朱元璋内心升起一丝自得。
即便是伴随他打天下的功臣李善长,也终难逃“老迈昏庸,难堪重用”的评价。
并非朱元璋忘恩负义,卸磨杀驴。
尽管李善长的回答令人失望,但他能知进退、急流勇退,为自己留了一线生机。
“传旨!”
“李善长多年为国操劳,今日特准其归家休养,荣归故里,然仍可居京中调养。”
“有时也可陪朕说说话,毕竟老臣已不多。”
朱元璋说到最后露出笑意,可这笑容落在李善长眼中,却泛起几分寒意。
即便辞官,也难脱掌控,仍被朱元璋牢牢牵制在身边。
可李善长并未多言。
历代帝王,皆是如此。
功高震主者,自然难逃监视。
“老臣谢陛下隆恩!”
“领旨谢恩!”
李善长立刻跪地叩谢。
这是最好的结果。
他们多年君臣情谊,第一次得以如此平静收场。
却再也无法回到过往那般亲密无间。
彼此心中,已生隔阂。
“汪广洋。”
“胡惟庸。”
“别让朕失望。”
朱元璋与李善长深谈良久,李善长这才叹了一口气,离开了大明宫。就在他离去的同时,朱元璋的神情逐渐冷淡下来,低声自语。
朝中诸臣全都误解了朱元璋的真实意图!
他们根本不清楚朱元璋心里的盘算!
李善长并非朱元璋的真正目标!
汪广洋也不是!
胡惟庸更不可能是!
否则。
朱元璋怎会隐忍至今?
至于那些淮西的功臣贵族?
那不过是顺手而为的小事!
朱元璋真正要铲除的!
是藏在胡惟庸背后、存在千年的宰相权力!
自从当上皇帝以后,朱元璋便觉得“丞相”这一职位,严重束缚了自己的权威!
这江山。
是他亲手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偏偏有人想要分走他的权!
出身农家的朱元璋。
又怎能接受?
所以不管历史如何演变。
他一定要废掉丞相这个职位!
因此。
他必须找一个足够充分的理由。
或是一个合适的借口。
彻底将丞相制度踢出大明!
中书省内。
“你说什么?”
“汪广洋要复任左丞相?”
“老相国已经辞官回乡了!”
胡惟庸面露惊疑,望着自己的义子涂节,连连摇头:“这不可能!老相国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康健,怎会突然辞官?更何况,他清楚我与汪广洋势同水火,又怎会举荐他复职?”
这番话确实合情合理!
只是。
圣意难料!
朱元璋的心思,连李善长都无法揣度。
胡惟庸又怎能参透?
汪广洋虽曾短暂担任右丞相。
但只一个月便被朱元璋罢免。
降职为御史大夫。
如今又怎会重新启用?
这才是胡惟庸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再者。
汪广洋与李善长之间。
也并非简单的政见不合。
两人旧怨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