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可记得你老师讲过,那些赋税的名目?”
朱元璋心中感慨,自己的儿子皆有才学,既有文治,又有武略。有如此聪慧的继承人,大明朝不会衰败。他紧握拳头,望向朱标问道。
“儿臣记得。”
“老师曾说,有人丁税、田亩税、割头税、秋税、冬税、工税、器料税、畜禽税,共计三十余种。”
“更不必说一年四季,逢年过节,还有元帝、元后、太后及嫔妃的生辰大庆,每到这些时候,都会另行加征税赋。”
朱标再次轻轻叹息,眼中满是愤恨。那些可恶的异族,竟敢如此欺辱我大明。若有朝一日国力强盛,定要挥军北上,踏平草原,将那些贼人彻底铲除,方能一雪前耻!
“陛下。”
“臣愿领军再征漠北。”
“所有军需开销,臣自行筹措。”
“只求陛下赐臣此战之权,臣定荡平漠北!”
“令其族灭种绝,永无翻身之日!”
“以血祭我大明百姓!”
“洗刷百年来的屈辱与苦难!”
朱涛双目中燃烧着怒火,个人恩怨在此刻显得微不足道。面对如此奇耻大辱,面对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血雨腥风,他内心无法平静,再度萌生亲征草原的念头!
“涛儿一片赤诚之心。”
“爹明白。”
“爹也恨不得将漠北夷为平地。”
“但万事皆需稳中求进。”
“今日所受之辱,终将成为未来振兴的基石。”
朱元璋缓缓摆手,心中怒火翻腾。身为一国之君,眼睁睁看着百姓受苦,实乃难以承受之痛。可他明白,时机未到,报仇雪恨只是时间问题。
若要再征漠北,首先必须确保国基稳固,民生兴旺。
不可再有蠹虫为害。
否则贸然出兵,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的困境。
“嗯。”
“老二,你我父子同心,大明必将日益强盛。北伐之事不必急于一时,来日你定可出征,以雪我大明之耻。”
朱标深以为然。大明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根基未稳,流民未归,百废待兴。此时不宜动兵,应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嗯。”
“标儿所言极是。”
“你也当向你大哥多学几分治国之道。当初元廷民怨沸腾,朝廷若能稍有作为,也不至于落到今日田地。”
老朱起身,望着满目疮痍的江山,心中沉痛。倘若当年在位之人尚能守中庸之道,他或许只是个种田为生的农夫——朱重八,而非今日的洪武皇帝。
而那些血脉纯正的汉人百姓,恐怕也将在百年之后不复存在。
“嗯。”
当权者昏聩无能,为镇压义军竟不顾百姓死活,搜刮民脂民膏,只为私利。再加上各地贪官污吏趁机盘剥,层层加码,令民不聊生。
“比如户部下旨,岁末每户孝敬朝廷五十钱。旨意传至州府,便成了百钱。再传至县镇,竟翻倍至一百五十钱。”
“等到了官府派人来收缴时,数目就会变成二百钱,最后上缴朝廷的还不到一成,其余的全都进了各层官员的口袋。”
“朝纲败坏,贪官横行,赋税沉重,这样的元朝如果还不灭亡,那就是天理难容。”
“这些都是儿子从先生那里听来的,关于元廷的种种情形。”
朱标望着朱元璋行了一礼,目光中满是热忱,投向远方山河。他们朱家两代人都吃过苦,吃了太多的苦,他们深知,最难能可贵的从来不是权力,而是百姓的安居与幸福。
“暴政之下,怎会有清官?”
“尽是巧取豪夺之辈,还在草原上逍遥自在!”
“那便是过去的世道。”
“只有我与大哥清楚。”
“什么才真正值得。”
“若有贪官污吏敢在我大明作恶,灭九族都不足惩。”
“太轻了。”
“当诛十族,以告慰天下百姓!”
朱涛猛地攥紧拳头,指节泛白,关节作响。所谓互市不过是虚名,真正的胜利唯有将异族彻底驱除。有朝一日青云直上,定要使天下归于大明,草原之上再无牛马,边关重地当由我汉人牧守!
许久之后,老朱带着两个儿子走出屋门,看到仍跪在门前的扬州百姓,领头的老者竟已昏厥过去。
“没事。”
“饿晕的,快去拿些吃食来。”
朱元璋最懂这滋味,也最清楚大明朝是如何得来的,又怎会不明白老人昏倒的原因?
“老大。”
“你现在知道我为何如此痛恨那些异族了吧?”
“你看看我大明百姓。”
“在他们铁蹄之下,过的是什么日子!”
朱涛望着眼前惨状,眼中泛红,声音嘶哑地说道:“所以你要做一个好皇帝,一个真正爱护百姓的皇帝。至于其他的事,就由我来做,做你不愿做的,这万世青天,就由你我兄弟共同守护!”
“我懂。”
“你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一世人两兄弟。”
“现在我是太子,你是亲王。”
“将来我是皇帝,你便是大明边疆总御的亲王。”
“兄长怎能让你去背负骂名!”
“那就让我们兄弟齐心。”
“给这天下一个清朗,给我中原百姓一个公道。”
朱标也红了眼,语气坚定地望向朱涛。他心里清楚,若连自己的兄弟都容不下,这皇位也就毫无价值。
“还有我们。”
“我们一定会助大哥和二哥一臂之力!”
朱家的几位兄弟都渴望在马背上建功立业。他们向往在草原上纵马奔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热血生活。更何况,面对他们无比敬重的大哥朱标与二哥朱涛,他们根本生不出争夺皇位的念头。唯一能做的,便是以微薄之力,誓死效忠家国!
这便是朱家的兄弟!
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皇家骨肉亲情。
在这一位出身寒微的老皇帝身后,竟有如此一群子侄!
而站在人群前方的朱元璋,听着他们低声交谈,心中顿时涌起豪情,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从今以后,谁还敢说皇室之中没有真情?
老朱始终记得开国之时,大臣们纷纷劝谏,说不可立朱标或朱涛为太子,只因他们是双生子,不吉,恐影响国运。
但老朱力排众议,以“双龙降世”为由,最终确立朱标为太子。
原因很简单——
他的两个儿子太过出色。
双龙出世。
镇守大明。
开万世之基。
望着前方争抢食物的百姓,老朱依旧满脸笑容,耐心劝他们别急、别急,心中也满是欢喜。可欢喜之外,也藏着一丝酸楚。他是皇帝没错,但他更清楚自己的身份。他不能忘记,自己为何能坐上皇位;他更不能忘记,天下为何会落到他手中。
“老伯。”
“你们多久没吃过馍了?”
朱涛从侍卫手中接过水壶,递给老人,轻声问道。
“记不清了。”
“大概三四年没吃过粮食。”
“十多年没尝过肉味了。”
听着老人的话,朱涛眼中泛起悲凉。眼前的老人已经瘦得只剩皮包骨,哪里还有一点血肉,所受的苦难,不是常人所能想象。
“不对!”
“爷爷,我们吃过肉!”
“今年春天还吃过一次呢!”
躲在老人身后的孩童天真地抬起头,一句话却如惊雷炸响。朱涛的手微微颤抖,他忽然明白那是什么肉。愤怒在他胸中翻腾,若不是那些该死的草原蛮族,他们何至于落到吃那种肉的地步!
“你孙子都说吃过肉!”
“你还敢欺君?”
燕王朱棣性格急躁,也可以说是经历太少,眼中闪过一丝不满,直指那老人。
“皇上。”
“小民确实吃过肉。”
“但那不是猪肉,也不是牛肉。”
老人颤抖着跪下身子,望着朱元璋,带着哭腔大喊:“那是人肉啊!”
“什么!”
“你竟然吃人肉,你还是人吗!”
朱棣话音未落,就迎来二哥朱涛冰冷的目光。朱涛冷冷下令侍卫:“把朱棣带下去,四十军棍,不准求情。”
“带走!”
侍卫原本还有些迟疑,Judy试图为自己辩解几句,但见朱元璋面色冰冷,只听他一声令下,众人顿时不再犹豫,立即将燕王Judy押了下去。
“老丈,能不能说说看?”
“到底发生了什么?”
朱涛与朱标,还有我们那位老朱强压心头情绪,看向眼前的老人。他们心里隐隐已有猜测,却始终不愿相信那是真的。
“年初的时候。”
“我家的大孙子饿死了。”
“二娃也快撑不住了。”
老人眼中满是悲痛,将身边啃着馍的孩子搂入怀中,接着哭着对朱元璋说道:“为了活命,我拿自家的长孙换了个死孩子,这就是‘易子相食’啊!”
此话一出,如同晴天霹雳!
震惊了老朱与随行的众臣,一时间谁也说不出话来,泪水止不住地流。这就是乱世的惨状,父子无法相保,只能交换孩子来维持一线生机!
而刚挨了军棍的Judy,此刻也羞愧地低下头,心中的不满早已烟消云散。
这一顿打。
打得好!
该打!
“一将功成万骨枯!”
“咱的大明江山是从废墟中建起来的!”
“要是不能让百姓吃饱穿暖!”
“那就愧对这皇帝之位!”
朱元璋眼神如炬,却沉默不语。看着眼前破败的景象,他在心中已暗暗立誓,定要尽快恢复扬州的民生,让百姓重新种田谋生,国家才能休养生息,这才是当务之急!
“杨宪,咱提拔你为正五品扬州知府。”
“由你担任扬州地方官。”
“别让咱失望。”
“尽快恢复农耕,让百姓安居乐业。”
朱元璋想到刘伯温曾推荐的杨宪,当即对站在刘伯温身旁的七品小官下旨。
“臣领命。”
“定不负圣上所托。”
圣旨已下,岂能推辞?杨宪虽有些无奈,但只能接受,恭敬地向朱元璋保证。
从扬州回到南京的第一天,朱涛原本还在思考如何发展扬州,直到太医登门,他脸上才露出欣喜的笑容。